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陸遜的老婆是誰-究竟是誰的女婿

歷史解讀 閱讀(4.59K)

陸遜的老婆是誰 陸遜是誰的女婿

陸遜的老婆是誰-究竟是誰的女婿

陸遜之妻孫氏,乃孫策女兒,故而陸遜是小霸王孫策的女婿。

陸遜簡介

本名:陸遜

別稱:陸議,伯言

所處時代:東吳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

出生時間:183年

去世時間:245年3月19日

主要成就:夷陵破劉備,石亭敗曹休

職業:政治家、軍事家

官職: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

爵位:華亭侯、婁侯、江陵侯

諡號:昭侯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東吳大帝孫權兄長沙桓王孫策之婿,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以後陸遜在東吳出將入相。晚年因捲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葬於蘇州,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簡明歷史傳記

少孤,為從祖康綱紀門戶。年二十一,歷東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領縣事。年旱,開倉濟民,督農桑。討會稽山越賊帥潘臨、鄱陽尤突,所向皆服,拜定威校尉。權配孫策女,數訪世務,遜議以 “平山寇叛,取精銳。”權納其策。由虛勢伏兵,破丹楊費棧,安內患,得精卒數萬。建安二十四年,蒙稱疾瞞關羽,遜代獻驕兵計,軍暗渡取荊州,除撫邊華亭侯。敗詹晏、屈陳鳳。破房陵鄧輔、南鄉郭睦,誘降文布。遷鎮西將軍,封婁侯。陸遜論治荊州“拔人才、未親疏。”權納之。黃武元年,拜大都督、假節。督軍五萬西陵拒劉,伐謀分兵相機而動。火攻,備軍盡歿,備亡白帝;伏兵,遜逸待勞。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吳蜀合,捆以外遜主之,權留璽於遜自裁度。皖縣破曹休,曹休身死,繳獲?a href='' target='_blank'>雨⒅亍;屏輳萆洗蠼⒂葉薊ぁ8ㄌ印>┩饃鮮瑁骸翱硇譚!⑼槍Γ猿賞躋怠W樅ㄆθ∫鬧蕁!憊鐫ū趁耍ㄓ鰨煩滷桌爸拘型蚶錼擼恢械狸。煌妓暮#嘶誠負Υ蟆F螄⒘Γㄖ邢摹!比裳傘<魏濤迥輳沸罡痂ハ逖簟P藕饢新病Q費鴯グ低吮母秸咧凇O菸航奶劐質澆獗吆Α<魏塘輳轎忮崧遙ㄈぁQ酚鍬酪寂ǎ慮庇諶āD晟俜幔旨妹瘛Q飛瓶慈耍粞砸災罡疸 ⒄裴貳Ⅳ哐蕖⒀鐃彌瞻萇ィΑ3轡諂唚輳擻何┫唷3?“太子正統,藩正有別,當彼此得所,上下獲安。”叩頭流血。權不納,又累遣使責遜,遜憤恚卒,年六十三。孫休時,諡昭侯。

二十四史資料

1.《後漢書》

《襄陽耆舊傳》曰:“古盧戎也。縣西山中有一道,漢時常有數百匹馬出其中,馬形皆小,似巴、滇馬。三國時陸遜攻襄陽,又值此穴中有數十匹馬出,遜載還建業。蜀使來,有五部兵家滇池者,識其馬色,雲亡父所乘,對之流涕。”

2.《三國志》

明年,吳將陸遜向廬江,論者以為宜速赴之。

3.《三國志》《魏書》王基傳

基曰:“昔孫權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後全琮出廬江,朱然寇襄陽,皆無功而還。今陸遜等已死,而權年老,內無賢嗣,中無謀主。權自出則懼內釁卒起,廱疽發潰。遣將則舊將已盡,新將未信。此不過欲補定支黨,還自保護耳。”

4.《三國志》《蜀書》董允傳附黃皓、陳祗傳

臣鬆之以為陳群子泰,陸遜子抗,傳皆以子系父,不別載姓,及王肅、杜恕、張承、顧劭之流,莫不皆然,惟董允獨否,未詳其意。

5.《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

權以陸遜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

黃武元年春正月,陸遜部將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

權未之許,而謂將相曰:“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陸遜選眾以待之。聞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內嫌其有挾,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發,便當與西俱至,二處受敵,於孤為劇,故自抑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諸君似未之盡,今故以此相解耳。”

是時陸遜以所在少谷,表令諸將增廣農畝。

冬十月,陸遜陳便宜,勸以施德緩刑,寬賦息調。

秋八月,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休於石亭。

秋九月,權遷都建業,因故府不改館,徵上大將軍陸遜輔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夏五月,權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

陸遜陳其素行,因為之請,權乃減宗一等,第01141頁後不得以為比,因此遂絕。

6.《三國志》《吳書》宗室傳·孫翊傳附子鬆傳

鎮巴丘,數諮陸遜以得失。

7.《三國志》《吳書》宗室傳·孫桓傳

年二十五,拜安東中郎將,與陸遜共拒劉備。

8.《三國志》《吳書》顧雍傳

壹奸險亂法,毀傷忠賢,吳國寒心,自太子登、陸遜已下,切諫不能得,是以潘浚欲因會手劍之,以除國患,疾惡忠主,義形於色,而今乃發起令言。

9.《三國志》《吳書》顧雍傳附子邵傳

少與舅陸績齊名,而陸遜、張敦、卜靜等皆亞焉。

10.《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

此語頗流聞於外,陸遜表保明瑾無此,宜以散其意。

11.《三國志》《吳書》步騭傳

是歲,都督西陵,代陸遜撫二境,頃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職。

騭於是條於時事業在荊州界者,諸葛瑾、陸遜、朱然、程普、潘浚、裴玄、夏侯承、衛旌、李肅。

後中書典校文書,多所糾舉,騭上疏曰:“伏聞諸典校擿抉細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無罪無辜,橫受大刑,是以使民跼天蹐地,誰不戰慄?昔之獄官,惟賢是任,故皋陶作士,呂侯贖刑,張、於廷尉,民無冤枉,休泰之祚,實由此興。今之小臣,動與古異,獄以賄成,輕忽人命,歸咎於上,為國速怨。夫一人吁嗟,王道為虧,甚可仇疾。明德慎罰,哲人惟刑,書傳所美。自今蔽獄,都下則宜諮顧雍,武昌則陸遜、潘浚,平心專意,務在得情,騭黨神明,受罪何恨?”

又曰:“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浚,憂深責重,志在謁誠,夙夜兢兢,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宜各委任,不使他官監其所司,責其成效,課其負殿。此三臣者,思慮不到則已,豈敢專擅威福欺負所天乎?”

赤烏九年,代陸遜為丞相,猶誨育門生,手不釋書,被服居處有如儒生。

12.《三國志》《吳書》闞澤傳附唐固傳權為吳王,拜固議郎,自陸遜、張溫、駱統等皆拜之。

13.《三國志》《吳書》韓當傳都之役,與陸遜、朱然等共攻蜀軍於涿鄉,大破之,徙威烈將軍,封都亭侯。

14.《三國志》《吳書》陳武傳附子表傳

陸遜拜表偏將軍,進封都鄉侯,北屯章阬。

15.《三國志》《吳書》丁奉傳

少以驍勇為小將,屬甘寧、陸遜、潘璋等。

16.《三國志》《吳書》朱然傳

黃武元年,劉備舉兵攻宜都,然督五千人與陸遜併力拒備。

又陸遜亦卒,功臣名將存者惟然,莫與比隆。

17.《三國志》《吳書》呂範傳

性好威儀,州民如陸遜、全琮及貴公子,皆脩敬虔肅,不敢輕脫。

18.《三國志》《吳書》朱桓傳

時陸遜為元帥,全琮與桓為左右督,各督三萬人擊休。

權先與陸遜議第,遜以為不可,故計不施行。

19.《三國志》《吳書》駱統傳

以隨陸遜破蜀軍於宜都,遷偏將軍。

20.《三國志》《吳書》吾粲傳

雖起孤微,與同郡陸遜、卜靜等比肩齊聲矣。

又數以訊息語陸遜,遜時駐武昌,連表諫爭。

21.《三國志》《吳書》吳主五子傳·孫登傳

權遷都建業,徵上大將軍陸遜輔登鎮武昌,領宮府留事。

住十餘日,欲遣西還,深自陳乞,以久離定省,子道有闕,又陳陸遜忠勤,無所顧憂,權遂留焉。

陸遜忠勤於時,出身憂國,謇謇在公,有匪躬之節。

22.《三國志》《吳書》吳主五子傳·孫和傳

魯王霸覬覦滋甚,陸遜、吾粲、顧譚等數陳適庶之義,理不可奪,全寄、楊竺為魯王霸支黨,譖訴日興。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23.《三國志》《吳書》賀齊傳

齊與陸遜討破突,斬首數千,餘黨震服,丹楊三縣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

24.《三國志》《吳書》全琮傳

七年,權到皖,使琮與輔國將軍陸遜擊曹休,破之於石亭。

25.《三國志》《吳書》呂岱傳

潘濬卒,岱代濬領荊州文書,與陸遜並在武昌,故督蒲圻。

及陸遜卒,諸葛恪代遜,權乃分武昌為兩部,岱督右部,自武昌上至蒲圻。

26.《三國志》《吳書》周魴傳

魴亦合眾,隨陸遜橫截休,休幅裂瓦解,斬獲萬計。

嗣弟怖懼,詣武昌降於陸遜第,乞出平地,自改為善,由是數郡無復憂惕。

27.《三國志》《吳書》潘濬傳

先是,濬與陸遜俱駐武昌,共掌留事,還復故。

28.《三國志》《吳書》陸凱傳附弟胤傳

太子不見,而微服至其車上,與共密議,欲令陸遜表諫。

29.《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

諸葛亮聞恪代詳,書與陸遜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僕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

30.《三國志》《吳書》濮陽興傳

若躬行所與陸遜及弟融之書,則悔吝不至,何尤禍之有哉?

31.《晉書》

吳上大將軍陸遜抗疏請令諸將各廣其田。

32.《晉書》五行志上

一曰,權時信納譖訴,雖陸遜勳重,子和儲貳,猶不得其終,與漢安帝聽讒免楊震、廢太子同事也。

33.《晉書》陸機傳

范陽盧志於眾中問機曰:“陸遜、陸抗於君近遠?”

34.《宋書》

其後吳令孟仁聞喪輒去,陸遜陳其素行,得減死一等,自此遂絕。

35.《宋書》州郡志三·荊州

按《吳志》,呂蒙平南郡,據江陵,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縣。

36.《南齊書》

屬氐陷襄陽,桓衝避居上明,頓陸遜樂鄉城上四十餘里,以田地肥良,可以為軍民資實,又接近三峽,無西疆之虞,故重戍江南,輕戍江北。

37.《南齊書》張瓌傳

柳世隆勢居中夏,年淺位輕,首抗全師,孤城挑攻,臨埤授策,曾無汗馬,勍寇乖沮,力屈於高墉,亂轍爭先,降奔郢路,陸遜之破玄德,不是過也。

38.《新唐書》

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焉:越相國范蠡,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槐裡侯皇甫嵩,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第,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徵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浚,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樑太尉永寧郡公王僧辯,北齊尚書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

39.《宋史》

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稟、郭元振、李晟,並東向。

40.《宋史》儒林傳六·陳亮傳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

41.《明史》

按祀典,太祖時,應天祀陳喬、楊邦乂、姚興、王鉷,成都祀李冰、文翁、張詠,均州祀黃霸,密縣祀卓茂,松江祀陸遜、陸抗、陸凱,龍州祀李龍遷,建寧祀謝夷甫,彭澤祀狄仁傑,九江祀李黼,安慶祀餘闕、韓建之、李宗可。

42.《明史》任昂列傳

“蜀祀秦守李冰,附以漢守文翁、宋守張詠。密縣祀太傅卓茂。鈞州祀丞相黃霸。彭澤祀丞相狄仁傑,皆遺愛在民。李龍遷祀於隆州,謝夷甫祀於福州,皆為民捍患。吳丞相陸遜以勞定國,宜祀於吳,以子抗、從子凱配。元總管李黼立祀江州,元帥餘闕立廟安慶,皆以死勤事。從闕守皖,僉家殉義者,有萬戶李宗可,宜配享闕廟。”

43.《明史》任昂傳

按:《禮儀志》所載:祀典太祖時,應天祀陳喬、楊邦乂、姚興、王鉷,成都祀李冰、文翁、張詠,均州祀黃霸,密縣祀卓茂,松江祀陸遜、陸抗、陸凱,龍州祀李龍,建寧祀謝夷甫,彭澤祀狄仁傑,九江祀李黼,安慶祀餘闕、韓建之、李宗可,較此多陳喬、楊邦乂、姚興、王鉷、韓建之五人。

歷史評價

孫權: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 《三國志·吳書十三》

呂蒙: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 《三國志·吳書十三》

劉備: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三國志·吳書十三》

孫桓: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排程自有方耳。 《三國志·吳書十三》

諸葛瑾:伯言多智略,其當有以。 《三國志·吳書十三》

孫權:孤與君分義特異,榮戚實同,來表雲不敢隨眾容身苟免,此實甘心所望於君也。 《三國志·吳書二》

步騭: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憂深責重,志在謁誠,夙夜兢兢,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 《三國志·吳書七》

孫權:伯言常長於計校,恐此一事小短也。 《三國志·吳書七》

孫權: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三國志·吳書九》

陳壽: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 《三國志·吳書十三》

陳壽:遜雖身在外,乃心於國。 《三國志·吳書十三》

陳壽:邵字孝則,博覽書傳,好樂人倫。少與舅陸績齊名,而陸遜、張敦、卜靜等皆亞焉。 《三國志·吳書七》

傅子:孫策為人明果獨斷,勇蓋天下,以父堅戰死,少而合其兵將以報讎,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及權繼其業,有張子布以為腹心,有陸議、諸葛瑾、步騭以為股肱,有呂範、朱然以為爪牙,分任授職,乘間伺隙,兵不妄動,故戰少敗而江南安。 《傅子》

吳書:權嘉遜功德,欲殊顯之,雖為上將軍列侯,猶欲令曆本州舉命,乃使揚州牧呂範就闢別駕從事,舉茂才。 《吳書》

徐眾評:雍不以呂壹見毀之故,而和顏悅色,誠長者矣。然開引其意,問所欲道,此非也。壹奸險亂法,毀傷忠賢,吳國寒心,自太子登、陸遜已下,切諫不能得,是以潘濬欲因會手劍之,以除國患,疾惡忠主,義形於色,而今乃發起令言。若壹稱枉邪,不申理,則非錄獄本旨;若承辭而奏之,吳主儻以敬丞相所言,而復原宥,伯言、承明不當悲慨哉! 《三國志·吳書七》

陸機:我大皇帝,以奇蹤襲於逸軌,叡心發乎令圖,從政諮於故實,播憲稽乎遺風,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疇諮俊茂,好謀善斷,東帛旅於丘園,旌命交於塗巷。故豪彥尋聲而響臻,志士希光而影騖,異人輻輳,猛士如林。於是張昭為師傅,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 《辨亡論》

陸機: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後濟,絕命永安。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銳,蓬籠之戰,孑輪不反。由是二邦之將,喪氣摧鋒,勢衄財匱,而吳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請好,漢氏乞盟,遂躋天號,鼎峙而立。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漢之涘,東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蠻之表。於是講八代之禮,蒐三王之樂,告類上帝,拱揖群后。虎臣毅卒,循江而守,長戟勁鎩,望飆而奮。庶尹盡規於上,四民展業於下,化協殊裔,風衍遐圻。乃俾一介行人,撫巡外域,臣象逸駿,擾於外閒,明珠瑋寶,輝於內府,珍瑰重跡而至,奇玩應響而赴,輶軒騁於南荒,衝輣息於朔野,齊民免干戈之患,戎馬無晨服之虞,而帝業固矣。 《辨亡論》

陸機:吳、蜀脣齒之國,蜀滅則吳亡,理則然矣,夫蜀蓋籓援之與國,而非吳人之存亡也。何則?其郊境之接,重山積險,陸無長轂之徑;川?厄流迅,水有驚波之艱。雖有銳師百萬,啟行不過千夫;軸艫千里,前驅不過百艦。故劉氏之伐,陸公喻之長?,其勢然也。 《辨亡論》

裴松之:遜慮孫權以退,魏得專力於己,既能張拓形勢,使敵不敢犯,方舟順流,無復怵惕矣,何為復潛遣諸將,奄襲小縣,致令市人駭奔,自相傷害?俘馘千人,未足損魏,徒使無辜之民橫罹荼酷,與諸葛渭濱之師,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違,失律之凶宜應,其祚無三世,及孫而滅,豈此之餘殃哉! 《三國志·吳書十三》 袁巨集:伯言蹇蹇,以道佐世,出能勤功,入能獻替。謀寧社稷,解紛挫銳,正以招疑,忠而獲戾。

陸遜之死

陸遜是跟隨孫權時間較久、功勞很大的大臣,孫權早時把孫策之女嫁給了陸遜。呂蒙死後,陸遜成為抗拒魏、蜀二國的主要支柱。但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始終沒有交給陸遜軍政大權。最後權令遜代顧雍為丞相時,雖口頭上說:“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實是:孫權既不聽從陸遜屢求保安太子、黜降魯王之諫,又相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親近陸遜的吾粲。孫權更“累遣中使責讓遜”,使遜“憤恚致卒”。逼死了陸遜。

孫權所以逼死陸遜,決不只是因遜維護太子的問題,主要癥結在於權認為遜對其統治已構成威脅。根據當時情況,權所以疑忌和逼死遜,約有以下四個原因:

(1)遜“世江東大族”,從祖康,廬江太守,康子績,鬱林太守,績從子瑁,選曹尚書。遜族子凱,建武校尉,凱弟胤,交州刺史。陸績外甥顧邵為丞相顧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顧邵子譚為陸遜外甥,任左節度,加奉車都尉。譚弟承,奮威將軍。遜外甥姚信,太常。可見遜家族姻親甚為顯赫,此為孫權忌遜原因之一。

(2)呂蒙死後,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吳國權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都與遜交好,特別是遜功高震主,為權所畏忌。到孫權統治的後期,三國疆域大致已確定,權對外攻雖不足,守則有餘。即無遜,亦可劃江自保,無何重大危險。所以權只讓遜做了幾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孫權為身後之計,怕嗣主駕馭不了遜,所以遜等越是擁戴太子和,孫權越疑惑不安。權在逼死遜之前,先剪除其親黨。以後孫權雖然立了幼子亮為太子,但挑選的首輔,卻是資望較淺、社會關係比較單薄的僑居大族諸葛恪,就可以說明孫權是不願從陸、顧等枝葉繁茂的江東大族中選擇輔政者的。從史書記載上看,孫權於武多文少的淩統、朱然、潘璋等病死後,極為哀悼傷懷。可是他不僅逼遜致死,並且還追詰遜子抗。這不是由於猜忌遜,還是什麼呢?

(4)還有一個不易被人們發覺的因素,即遜為孫策之婿,權最初將策女嫁給遜時,當然是為了加強君臣間的`關係,但當遜功高震主時,這門親事便轉化為雙方關係的不利因素。權的江東基業本來是從兄策手中繼承的,但權對策子並不與己子同樣看待,陳壽即認為權對策子有虧待之處。壽在《孫策傳》評曰:“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孫盛還為此替權辯護,認為這樣作,是為了“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孫盛這種看法,是迂闊而不切合事實的。權既定孫和為太子,又給孫霸以過分的待遇,使之覬覦太子寶座,還談得上什麼“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呢?孫權諸子雖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卻終身為侯,不是虧待是什麼呢?這一點,連權本人也是不無內疚的。史言:“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舉。權之猜防遜,不會與遜為策婿毫無關聯。陳壽拿權與勾踐相比,正是他識見高超之處。非深知權之為人,固不能道此。

陸遜的兒子陸抗在陸遜去世後繼續延續都督一職,為吳國抵抗魏國做出許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