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如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質

工作方案 閱讀(9.43K)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實驗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為物理科學研究過程的縮影。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取實驗事實,發展思維,運用知識、觀察和解釋物理現象、獲取新的知識的過程,就是物理學研究的完整過程一定程度的再現。物理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有著先天的優勢,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探究性教育理理念和三維教學目標,讓學生體會到周圍世界的物質性及其可認識性,物理知識的辯證性以及應用物理規律的侷限性,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的關係,讓學生領略到科學的本質,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

如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質

一、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和能力。 對現象的觀察是獲得感性認識的源泉,是獲得思維材料的有效途徑,是分析和研究問題的依據。觀察是學生的重要心理特徵,觀察能力則是一種心理品質,二者是可以通過物理實驗教學有意識的培養和訓練而得到強化的。 一、加強對觀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認識。觀察能力是學生重要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物理實驗教學的內容之一。實驗首先呈現的實驗現象,要從觀察實驗現象入手,從實驗現象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的聯絡入手,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與習慣。二、巧用觀察與發現的事例,激發學生觀察的主動性。物理學發展史上,不乏由於細心觀察與思考而導致重大發現的例子。伽利略由於觀察研究吊燈擺動而發現了單擺振動的規律,奧斯特因細心觀察而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物理學發展史上成功觀察事例的介紹,同時要經常結合教學內容,說明認真細緻的觀察在知識學習及科學發明和發現中的作用,教育學生要做觀察的有心人,激發他們觀察的主動性。三、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使學生掌握系統觀察法、對比觀察法等基本觀察方法。學會對物理現象與物體外部形態關係的觀察;學會對物理現象與物體內部結構關係的觀察;學會對物理現象與物體動態關係的觀察,觀察事物的特徵和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

二、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探究與創新是科學的內在本質。科學發展的過程就是人們對客觀世界進行不懈探究創新的過程,物理學的歷史同樣反映了無數物理學家對物理學的探究與創新。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呢? 一、對實驗進行探究性教學設計,變驗證性實驗、演示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對物理知識的驗證,是對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的再認識。但是,對學生在學習物理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方面不能得到鍛鍊,也不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物理規律的能力。演示實驗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僅僅是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不利於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探究性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和實驗技能,還要求他們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方面有獨到的作用。例如在探索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係的教學中,將這個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究性實驗。其研究方法:①首先讓學生按照自己設計好的實驗方案做實驗,使學生從實驗中初步認識彈力與彈簧長度的改變ΔX有關。②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具體研究,處理實驗資料、列表、畫出F—ΔX的圖象。③師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出彈簧的彈力與彈簧形變數ΔX的關係。二、創設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引發探究,激發創新。在實驗教學中通過創設生動、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的好奇,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善於把實驗中既定的物理觀點轉化為問題情境,以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藉助具有內在邏輯聯絡,設計問題,促使學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中,根據伽利略反駁亞里斯多德的觀點,設計成這樣的問題:假如越重的物體下落得越快,越輕的物體下落得越慢,那麼將這個重物和這個輕物拴在一起,下落快慢情況又如何呢?有的同學說,兩物相加更重了,應該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學說,重物的下落由於受到輕物的牽制,下落肯定要比原來慢。通過設臵問題,讓問題在學生新的需要與原有水平之間產生衝突,激起學生求知慾望,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追求新知識、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正是學生對這種學習活動持主動參與的態度,才會使自己的思維活動處於最積極、活躍的狀態,變被動的學會為主動的會學,思維才最具有創造性。三、給學生以想象和自我探究的空間。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過程和手段,應儘可能給學生以想象和自我探究的空間。實驗教學過程中,在幫助學生掌握實驗原理的基礎上,充分

《如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