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寶寶不吃飯的因素是什麼

愛好 閱讀(1.25W)

某些慢性病,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肝炎、結核病、消化不良及長期便祕等都可能是厭食症的原因(僅佔9%)。但是,大多數小兒厭食症不是由於疾病引起(佔86%),而是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合理的飲食制度、不佳的進食環境及家長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寶寶不吃飯的因素是什麼

一、食物不合口味

別以為寶寶沒有味覺,他們可是精得很,越大越不能容忍只有淡淡鹹味或甜味的食物了。單一的口味會讓寶寶逐漸生厭。所以,要想寶寶吃多點東西,給他們的食物就要可口,款式要多變,種類也要多變。其次,寶寶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他們的喜好可以反映他身體的需要。

二、吃飯習慣不好

寶寶越大意識越強烈,他/她會對這個世界的萬物充滿好奇,自然吃飯、睡覺或拉便便的時候就會分心,不好好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家長不要一味地擔心或責怪寶寶不聽話,要知道,這是寶寶的天性,相反,家長自己要好好想辦法培養寶寶的良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定時吃喝拉撒的習慣,讓寶寶從條件反射到有自主意識,一到點就要吃飯、睡覺或便便。

在兒童的早期,尤其是人之初的前一、兩年裡,如何給予均衡、充足的營養素,使得肌體對營養物質的調節和控制模式達到正常的生理水平,可以保證童年期、青 少年期甚至於中老年期營養素的丟失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和速率內,防止提前出現一些那個年齡組不該出現的疾病,這就相當於在寶寶“營養銀行”裡存了錢,等到需 要的時候可以提出來使用。

寶寶不好好吃飯有多種表現:

到處追跑著餵飯的、一邊玩玩具一邊吃飯的、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的、一邊吃一邊跳舞 的、挑食的、吐著玩的、含著飯在嘴裡不愛嚼不愛咽的……這些問題,讓許多成人都憂心忡忡:常常費盡了心思做出一頓可口營養的寶寶餐,開心快樂地期望著寶寶 能美美地吃一頓,但往往還是會因為成人自己的耐心、技巧有限,無法應對寶寶進餐過程中的各種頑皮行為。於是乎出現了:生氣、責備、甚至打罵寶寶的現象,這些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小嬰兒時期這類問題並不明顯,在1歲半左右寶寶心理出現反抗期以後就會變得日益嚴重起來,成了許多家長天天都要頭疼的問題。

寶寶在進餐過程中成人如果因寶寶頑皮而產生催促、威脅、生氣、責備、甚至打罵等行為,就無法為寶寶營造出一份積極的進餐氛圍,這些行為除了會造成寶寶在身體上產生營養不良的現象外,還會在心理上產生營養不良的現象。

在協助寶寶進餐時,成人與寶寶產生的矛盾衝突,一方面表現為成人的妥協遷就行為——讓寶寶看電視、玩玩具、哄騙、追著喂等;另一方面表現為成人的威脅強迫行為—— 催促、責備、威脅、打罵等。這兩種解決矛盾衝突的方式,都會給寶寶的心理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妥協遷就的方式比較容易讓寶寶在進餐時保持愉快的情緒,但卻 使寶寶逐漸變得以自我為中心、進餐自理的能力降低、不懂得配合進餐的`秩序和規則等;威脅強迫的方式往往會讓寶寶在進餐過程中有情緒壓抑和焦慮心理,使寶寶逐漸產生膽小、怯懦的退縮心理或大哭大鬧等對抗心理。

我們希望寶寶進餐時能開心地安坐在相應的位置上、有飢餓感並渴望進餐、喜歡學習自己主動進餐、不挑食、進餐時很專注、進餐量適宜、知道每種食物的名稱、口味、色彩、形狀、瞭解所吃食物大致的營養等等,總之,我們期望進餐對寶寶來講是一件很快樂的生活活動。

一日三餐,一年365天,每年近一千頓飯,餐餐都要讓寶寶吃得好、吃得開心,養成不挑食等好習慣,這除了需要有極大的愛心與持久的熱情,還需要有極大的耐心與靈活的技巧。

寶寶進餐,催促三遍,就是心理虐待!讓寶寶開心進餐,你做到了嗎?如果媽媽做到了,那她就一定是位好媽媽;如果託兒所、幼兒園的老師做到了,那她就一定是位很優秀的老師。

如何讓寶寶愛上吃飯

1、家裡少買點零食,平時讓寶寶少吃點零食,並做到飯前1個小時不吃東西。牛奶的量減半,以三餐為重點。

2、平時多帶寶寶出去走走,多和小朋友玩玩,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促進腸胃蠕動,餓了飯量也就大了。

3、培養寶寶良好的進餐習慣,平時給寶寶看一些關於進餐的動畫片並無意識地引導寶寶要吃飯(例如:小狗愛吃骨頭,吃了骨頭它就長得壯壯的,寶寶要吃米飯,才能長大、長高),讓寶寶規範進餐,不能邊吃邊玩。

4、製造良好的用餐環境,家長做好榜樣示範,在寶寶面前津津有味地吃,跟寶寶說“這個很好吃,很香”等,並給寶寶足夠的進餐時間,剛開始先給寶寶裝少量的飯菜,讓寶寶吃完,如果寶寶吃完了,要及時地給予鼓勵。

5、給寶寶的菜儘量切小塊,煮爛,經常變換花樣,變換造型,吸引寶寶的注意,讓寶寶喜歡上美味、漂亮的飯菜。另外可以給寶寶準備可愛的餐具,提高寶寶用餐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