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財會職務>理財規劃師>

2017年家庭理財小知識

理財規劃師 閱讀(1.26W)

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經濟收入的日益豐裕,理財已成為家庭的一門重要功課。下面小編準備了關於家庭理財小知識,僅供參考!

2017年家庭理財小知識


  作為家庭,除了必須有少量的現金作為日用外,最好還是將家庭資金的30%~40%作為存款放在銀行,一來以備緊急之用,再者,在大的金融危機之下,股市債市很可能在短期內出現崩盤,這時,銀行存款就作為家庭的保險和安身之用。安全性僅次於銀行存款的債權也是家庭理財的一項選擇,但其收益率一般是銀行存款的2~3倍,其所佔比例在10%為宜。

一般來講,銀行存款是必不可少的,儘管存款的收益率比較低,但是絕對的安全和易變現卻是它最大的優勢(儘管銀行已經允許破產了,但是這絕對是最安全的,其破產的概率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其次,一般家庭還是要有計劃的購買一些保險產品,儘管保險行業的一小部分人影響了這個行業的名聲,但是保險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雖然有的家庭成員一直在繳納五險一金,但這對於整個家庭的安定還是不夠的,人壽保險、家庭成員意外險、教育基金保險等險種都是一般家庭要考慮的,這就是理財顧問常講的“timing consumption”,將現在不必要的消費作為儲蓄留到後來的時間,使家庭的支出不會出現大的波動,因此用家庭資金的20%左右購買保險是極為有前瞻性的。

另外,一般家庭可以購買一定量的銀行理財產品,儘管其收益率並沒有得到銀行的保證,但是考慮到自身的聲譽問題和社會影響,銀行也不會隨意代售理財,因此說其風險相對來講還是比較低的。銀行理財產品的比例一般在10%~20%為宜。

最後,建議一般家庭購買20%左右的股票或者P2P理財產品,風險是絕對的`,但是其收益性卻是其他理財工具無可比擬的,因此選擇可靠而專業的理財公司是做決定的前提。選好這些產品,會給您的生活帶來更多驚喜哦!

  四三二一法則

40%風險型投資,30%供房或固定收益類投資,20%家庭生活開支,10%購買保險。

每個人的理財規劃是由其生命週期和家庭財務狀況決定的。在風險型投資、供房或固定收益類投資、家庭生活開支與保險上,不同年齡段的個人和不同成長期的家庭適用於各不相同的四三二一。對於穩健型投資者,專家楊給出的配置是:40%風險型投資,30%供房或固定收益類投資,20%家庭生活開支,10%購買保險。

首先,四部分是風險型投資,包括期貨、股指期貨、股票、股票型基金以及各種金融衍生產品,高風險高收益。每個人投資於高風險領域的投資比重一般為:(80-年齡)%。舉個例子,如果你今年30歲,那麼你可以用來投資股票型基金的比例是你總資產的50%。因為你夠年輕,即使產生虧損,也有足夠的時間去等待。但如果您今年已經70了,請洗洗睡覺吧,該生活生活該消費消費,最多買些可以隨時兌現的固定收益型產品。我們常常看到證券營業廳裡都是些白髮蒼蒼的老人,如果在他們那個年齡輸掉了積攢一輩子的養老金,是沒有時間成本贏回來的。

其次,三部分是房貸或固定收益類,兩者二選一。有房子需要按揭的,每月房貸一定不要超過家庭收入的1/3。沒有房貸壓力的房產擁有者或者是正在努力存首付的朋友,可以將家庭收入的30%用於投資債券型基金這類風險收益居中的產品。據楊楊的獨門專研,長期來看,債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一般為8%以上)和下跌風險基本等同於房貸利率和房地產價格增幅,所以債券型基金和供房兩者是可以互相代替的,只需二選一就可以了。

再次,二部分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開支,在保證舒適的生活質量的前提下應該儘量開源節流。追求良好的價效比,有公交就不要打車,可以在家做飯就不要到飯店挨宰。每一個100萬都是從1萬起步的,靠人的工作去賺第一個100萬很難,但用100萬賺100萬傻子都會。劉彥斌《理財有道》說的好:理財的四步曲就是賺錢、攢錢、生錢、護錢。巴菲特每花掉1元錢,都告訴自己這1元錢未來可以帶來10元錢的收益。學習巴菲特好榜樣,理財必須從攢錢做起。

最後,一部分是保險,可以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保險相當於人的內衣、房子的基石,家庭財務規劃的順序一定是:先保險,後理財。投保的目的非常簡單:通過儘可能少的支出將盡可能多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舉一個身邊比比皆是的例子,有很多車主為了每年省400元錢,在第三者責任險上選擇最低的保額6萬而不選擇中等保額50萬,為了400元的一頓飯錢或者一件衣服的小錢而放棄可以帶來44萬補償即1100倍的風險槓桿,這種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保險一般遵循“雙十法則”:保險額度為家庭年收入10倍,總保費支出為家庭年收入的10%。在家庭保險規劃中,比較科學的方法是優先對家庭經濟支柱進行保障,這樣才能最有效地抵禦疾病、意外等風險對家庭造成的衝擊。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孩子是沒有必要購買大額保險的。

儘管如此,最後還是要提醒下,不同的家庭情況不同,各自成員的風險承受能力也不一樣,因此,各位要時刻銘記: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