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職稱考試>

2017上半年二級心理諮詢師考點:鄰近效應

職稱考試 閱讀(9.97K)

導語:鄰近效應是雙線傳輸線的兩導體中,交流電流相互向相鄰導體接近的現象。頻率和磁導率愈高,電阻係數愈小,這種現象愈顯著。

2017上半年二級心理諮詢師考點:鄰近效應

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這與倆人住處的遠近有很大關係。這被稱為鄰近效應。那麼為什麼鄰近性會引發好感呢?

  增強親近感

鄰近性一般都會增強親近感。住得近的人自然碰面的機會也相對頻繁,重複的接觸就會引發、增強相互間的好感。

  強烈的相似性

人們大多選擇社會地位、經濟實力與自己相近的人為鄰,而地理位置上的鄰近性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相似性。

  越是鄰近的人,其可利用度也越高

鄰居之間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和費用便可成為好朋友,而且有很多事可以相互囑託,有快樂可以共同分享。比如可以請鄰居照看孩子或房子,家裡不管發生什麼大事小事都可以相互照應。

  認知的一貫性

與討厭的人比鄰而居,在心理上是難以忍受的。人們在交往中大多願意接近與自己合得來、住所比較近的人。

  人格的依賴特性

人之初,性本弱;因為他還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必須依靠母親(或她的代理人)的養育。在不獨立的生存方式下,精神或情感上的依戀 (attachment)便相應地發展起來。但依戀並非每個嬰兒都有。嚴重精神發育遲滯或有其他嚴重缺陷的嬰兒沒有依戀。天賦和身體發育正常的嬰兒也不是 都有依戀,母親的溫情是依戀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沒有依戀的嬰兒長大後很可能情感有缺陷,如對人缺乏柔情,甚至是情感冷淡的。母親是分裂人格,子女往往也 是分裂人格,遺傳和後天的養育大概都起著作用。母親或她的代理人更換太頻繁,嬰兒也無法發展依戀。

如果不顧兒童的依戀,突然造成母子分離,可以引起分離焦慮(separationanxiety)或依附性抑鬱(anacliticdepression)。

隨著年齡的增長,母親對孩子逐漸放手,尊重孩子的意志,培養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這樣,孩子長大便有了獨立精神,這是人格健全一個很重要的特性。

如果母親對孩子總是過分保護,包辦代替,用表揚、愛撫和物質獎勵等不斷強化對她的依賴心理,把馴服和服從看得高於一切,孩子一縣流露出獨立自主的傾向,母親便表示不滿,批評指責甚至懲罰,那麼,孩子很可能發展形成依賴人格。

據DSM-III-R,有下述諸項中至少五項的人可診斷為依賴性人格障礙:

(1)沒有別人過度的建議和保證便不能對自己的日常事務作出決定。

(2)需要且允許別人為自己代作重要決定,如選擇落戶地點,找什麼工作。

(3)由於怕被人遺棄,即使明知別人錯了也表示贊同。

(4)制訂計劃或做一件事情時拿不定主意。

(5)為了討別人的喜歡(並非有權勢的人),主動做一些不愉快的或降低自己身價的事。

(6)獨處時感到不自在或產生無助陵,或者極力設法避免獨處。

(7)當某種密切的人際關係中斷時感到受了蹂躪,或產生無助感。

(8)經常耽心害怕被人遺棄。

(9)很容易由於別人的批評或不同意而感到受了傷害。

典型的`依賴性人格障礙少見,但有依賴特性的人即具有上述任意l~4項的人卻相當常見,在神經症病人中尤其多見。依賴特性是神經症的根源之一,而 作為一種心理狀態的依賴則是神經症病理的要害之一,也構成心理治療常見阻力的一種形式。依賴意味著對自己不負責任,這是心理治療要解決的中心問題之一。在 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對某些別人或某項工作不負責任並不是精神障礙的標誌,但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毫無例外都是精神不健全的人。

嬰兒期的依戀長大後可以發展為愛、也可以發展為依賴。愛是人類最可貴的建設性情感,而依賴卻起一種病態的人格特性。很多人分不清愛與依賴,也分 不清愛護子女與不尊重子女。我們常說,天下哪有不疼愛子女的母親。然而,不尊重子女,粗暴地干涉子女的獨立自由,這樣的父母在我國實在太多了。對於處在發 育的三岔路口的兒童,他將來究竟走上哪條道路,起決定作用的是成人(尤其是父母)對兒童的尊重。我們大家都必須認真對待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