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職稱考試>

2017心理諮詢師三級理論知識重要考點

職稱考試 閱讀(5.12K)

心理諮詢師是協助求助者解決各類心理問題、具有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從業資格證書的人,是健管家職業之一,主要解決人們心理健康問題。下面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2017心理諮詢師三級理論知識重要考點,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心理諮詢師三級理論知識重要考點

 社會知覺

包括人際知覺(對他人和群體),自我知覺。

一、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

1.認知者的經驗:經驗不同,認知者對相同的認知物件會有不同的結果。

2.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由於動機和興趣不同,個體選擇認知物件會有所不同。

3.認知者的情緒:處於積極情緒狀態下的認知者傾向於給他人賦予積極品質,用積極的“目光”知覺他人;反之則用消極“目光”去知覺他人。

二、圖式

1.概念: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網路。個體進行社會認知時,它對新輸入的資訊起解釋作用,如果腦中沒有解釋新資訊的圖式,則要形成另外的圖式。

2.作用:(1)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個體知覺他人,所看見的是其想看見的東西,即用圖式解釋知覺物件

(2)影響對注意物件的選擇:個體知覺他人,往往與圖式有關的資訊處於注意中心。

(3)影響記憶:個體知覺他人能記住的,是其以前知道的東西。

(4)影響自我知覺:認知者如果建立了自我圖式,就會據此加工有關自己的資訊。

自我圖式:個體在以往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對自己的概括認知。

社會認知過程中圖式作用方式流程圖

 自我

1、自我:

即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生理/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及社會角色的認知。

主我:

認識的主體,是主動的自我

客我:

認識的物件,被觀察者,包括一個人所持有的關於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識與信念。

靜我:

是由他人的判斷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2、自我的結構

A物質自我:其他主體的載體,是個體如何看自己身體的層面。

B心理自我:是個體態度、信念、價值觀念及人格特徵的總和,是個體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層面。

C社會自我:個人扮演的社會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會如何看待個體同時被個體意識到的層面。

D理想自我:個體期待的自己。

E反思自我:個體如何評價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饋的層面。

3、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

2)解釋經驗

3)決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A生理自我:個體對自己軀體的認知,包括佔有感,支配感與愛護感。出生8個月就有,3歲成熟。

B社會自我:3歲~13,14歲,處於自我的中心,瞭解社會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自己的.行動

C心理自我:能知覺和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及其特徵和狀態

5、身份:由個體的社會地位和處境地位決定的自我認同。

特點:客觀性(公眾認可的);主觀性(個體對自己身份的認識);多重性(一個以上的地位);穩定性;契約性

 社會角色

1、社會角色的概念

(1)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它是對在特定地位的個體行為的期待,是社會群體得以形成的基礎

(2)米德使用社會角色來說明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可預見的互動行為模式,這個概念有助於瞭解個體與社會的關係;角色是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

(3)角色理論是按照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與身份解釋個體行為並研究其中規律

2、社會角色的分類

按獲得方式分:先賦角色、成就角色

按行為規範化程度分:規定型角色、開放型角色

按功能分:功力型角色、表現型角

按承擔者的心理狀態分:自覺角色、

不自覺角色

3、角色扮演過程

(1)角色期待:個體承擔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與社會對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會公眾對其行為方式的要求與期望。如果個體偏離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異議或反對

(2)角色領悟:對角色的認識和理解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斷調節自己的行為並塑造自己來進行的

(3)角色實踐:角色期待與角色領悟的發展是個體實際表現的角色

4、角色失調(領會)

(1)角色衝突:個體在不同條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與角色。如果它們互不相容,出現矛盾,個體在心理上感到的衝突是角色衝突。既有角色間的衝突,也有角色內的衝突

(2)角色不清:個體對其所扮演的角色認識不清楚,或者公眾對社會變遷期間出現的新角色認識不清,還未能形成對這一新角色的社會期待,也會造成角色不清。個體在角色不清時往往會產生應激與不滿足感。

(3)角色中斷:由於各種原因使個體的角色扮演發生中途間斷的現象

(4)角色失敗:這是最嚴重的角色失調,角色承擔者不得不退出舞臺,放棄原有角色

 社會化

1、社會化概念

社會化涉及社會及個體兩個方面。從社會視角看,社會化即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從個體視角看,社會化即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社會化過程,傳統觀點認為到成人期即告結束,而現代觀點則主張 ,社會化伴隨人的一生,即終生社會化。

按社會化的發展階段劃分,有早期社會化(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繼續社會化(成人期)。

2、再社會化:由於社會急劇變化,對個體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其中包括對早期社會化過程中沒有取得合格社會成員資格的個體的再教化。

3、社會化的條件

(1)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賴期,即有一個不能獨立生活的童年時期,這是個體接受社會化最好時期,也是社會化的基礎。

(2)人類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人類遺傳素質提供了社會化的可能性

4、社會化的載體

(1)家庭:個體從出生起就在家庭中獲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會化中地位獨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

(2)學校:學校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個體系統傳授社會規範、價值觀念、知識與技能的機構,其特點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嚴格性。學校還具有獨特的亞文化、價值標準、禮儀與傳統。在早期社會化中,學校是不可替代的社會化載體。

(3)大眾傳播媒介:影視、音像、廣播、報紙、雜誌、網際網路

(4)參照群體:能為個體的態度、行為與自我評價提供比較或參照標準的群體。特點是,個體可以不具備這個群體的成員資格,但這個群體卻能為個體提供行為空間。參照群體的作用是規範和比較,前者向個體提供指導行為的參照框架,後者則向個體提供自我判斷的標準

5、道德社會化

(1)個體將社會道德規範逐漸內化,成為自己行為準則的過程。

(2)三個方面:a.道德觀念與道德判斷:這是道德中的認知成分。皮亞傑認為,道德判斷是從他律到自律,從效果到動機。

b.道德情感:是伴隨道德觀念的內心體驗。形式是直覺的體驗,形象的體驗,深層次的體驗。內容是愛國情感、勞動情感、集體榮譽感、正義感等。

c.道德行為:個人對他人與社會有道德意義的行動。高水平的道德行為來自道德習慣的養成。

16、語言社會化

(1)個體社會化是從掌握語言開始,全部社會化是以語言社會化為前提的。

(2)語言包括詞、語音、其他意義符號,是一種取得共識和符號系統,是人們思維和相互交流的手段。

(3) 語言是個體與他人及社會聯絡的紐帶,其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種語言的過程本身就是社會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