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營養師資格證>

2017年健康管理師醫學考試大綱

營養師資格證 閱讀(2.59W)

健康管理師是從事個體和群體健康的檢測、分析、評估以及健康諮詢、指導和危險因素干預等工作的專業人員。接下來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2017年健康管理師醫學考試大綱,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年健康管理師醫學考試大綱

 健康相關醫學基礎知識

  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學

  一、流行病學

(一)基本概念與任務

流行病學的定義是隨時代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而發展的。我國流行病學家根據現代醫學衛生實踐,對流行病學所下的定義是:“流行病學是研究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佈及其影響因素,並研究防治疾病及促進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學。

流行病學的任務大致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的任務是“揭示現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指傳染病)或分佈(其他疾病、傷害和健康)的現象。第二階段的任務是“找出原因或影響因素”,即從分析現象入手找出流行與分佈的規律、原因或影響因素。第三階段為“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兩階段的結果,找出預防或處置的策略與措施。

(二)流行病學基本研究方法及用途

1.觀察法

(1)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學研究的基礎。通過描述疾病和健康狀況在人群中的分佈,為建立病因假設提供線索,為疾病防治提出重點地區、時間和人群,亦為制定衛生決策提供參考。描述性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現況研究、篩檢和生態學研究。

(2)分析性研究:對由描述性研究提出的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假設進行進一步分析檢驗的研究方法。有兩種主要的方法:病例對照研究和佇列研究:

2.實驗法

與觀察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實驗法中實驗者可人為控制研究因素的條件,因而結果更為真實可靠。流行病學實驗主要有兩類:臨床試驗和現場試驗。

3.數理法

它是抽象地用數學模型來研究疾病流行的規律,定量反映病因、宿主和環境對疾病發生的影響及其動態變化。

4.用途

(1).描述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分佈

(2).探討病因與影響流行的因素

(3).臨床診斷、治療和估計預後

(4).疾病監測

(5).衛生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和評估

(三)常用指標

1.發病率

發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間內,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發生的病例出現的頻率。

發病率=(一定時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數/同期暴露人口數)×K

K=100%,l000‰,10000/萬或100000/10萬

計算髮病率時,觀察時間可根據所研究的疾病病種及研究問題的特點來決定,一般多以年為觀察時間。

分子和分母的確定分子為一定期間內的新發患者數。若在觀察期間內一個人多次發病,則應分別記為幾個新發病例。對發病時間難以確定的疾病(如腫瘤等)可將初次診斷的時間作為發病時間。

分母中所規定的暴露人口數是指觀察地區內可能發生該病的人群數。對於那些不可能發病的人(如研究傳染病時,因已經感染了傳染病或因接種疫苗而獲得免疫力者),理論上不應記人分母中。

2、患病率

是指某特定時間內一定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所佔比例。

患病率=(特定時間內某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數/同期觀察人數)×K

K=100%,1000‰,10000/萬或100000/10萬

患病率與發病率、病程的關係當某地某病的發病率和該病的病程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穩定時,患病率、發病率和病程三者的關係是:

患病率=發病率×病程

患病率是現況研究常用的指標,通常反映病程較長的慢性病的流行情況,可反映某地區人群對某疾病的疾病負擔程度。患病率可為醫療設施規劃、估計醫院病床週轉、衛生設施及人力的需要量、醫療費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學的依據。

3.死亡率

表示一定時期內,一定人群中死於某病(或死於所有原因)的頻率

死亡率=某期間內(因某病)死亡總數/同期平均人口數×K

K=100%,1000‰,10000/萬或100000/10萬

死於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也稱全死因死亡率或粗死亡率。死亡率也可按年齡、性別、種族、病種等不同特徵分別計算,如年齡性別死亡率、某病死亡率等。計算時應注意分母必須是與分子相對應的人口。比較不同地區死亡率時,若人口構成不同,需要先對死亡率進行標化,再進行比較。

用於衡量某一時期,一個地區人群死亡危險的大小。它可反映一個地區不同時期人群的健康狀況和衛生保健工作的水平;也為該地區衛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此外也可用於探討病因和評價防治措施的效果。

4.病死率

表示在一定時期內,患某病的`全體患者中因該病死亡者所佔的比例。

病死率=某時期內因某病死亡的人數/同期患某病的人數×100%

病死率多用於急性病,可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以衡量疾病對人生命威脅的程度。病死率受疾病嚴重程度和醫療水平的影響,同時也與能否被早期診斷,診斷水平及病原體的毒力有關。因此,用病死率評價不同醫院的醫療水平時,應注意不同醫院人院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醫院的醫療裝置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四)研究型別

普查

(l)概念:普查(census)是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人群的健康狀況,於一定時間內對一定範圍的人群中每一成員所作的全面調查或檢查。特定時間應該較短,甚至指某時點,一般為1~2天或1~2周,大規模的普查最長不應超過2~3個月。

(2)目的:①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病例,這是普查的主要目的;②瞭解疾病的分佈;③瞭解健康水平,建立生理指標的正常值範圍;④瞭解某病的患病率以及流行病學特。

(3)優點:①普查可以同時調查幾種疾病,並能發現人群中的全部病例,使其能及早得到治療;②由於是調查某一人群的所有成員,所以確定調查物件比較簡單;③通過對普查資料製成相應的圖、表,可較全面地描述和了解疾病的分佈與特徵,有時還可揭示明顯的規律,為病因分析提供線索。

(4)缺點:①當普查工作量大,調查期限短暫時,工作不易細緻,難免遺漏,造成偏倚;②參加普查工作人員多,掌握調查技術和檢驗方法的熟練程度不等,調查質量不易控制;③通常普查所用的診斷工具比較簡單,診斷不能達到要求的標準;④對患病率低,診斷技術複雜的病不宜開展普查。

 二、醫學統計學基本知識

醫學統計學是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結合醫學實際,闡述統計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步驟,研究資料或資訊的收集、整理與分析的一門學科。

(一)統計學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1.總體和樣本 根據研究目的確定的、同質的全部研究物件稱作總體。如研究2003年中國45歲以上者的血清總膽固醇含量,測定值的全部構成了一個總體。總體中的個體數有限,稱為有限總體;總體中的個體數無限,則為無限總體(假設總體、虛擬總體)。如研究糖尿患者的空腹血糖測定值,由於對時間和空間未加限制,全部糖尿患者的空腹血糖測定值則是一個無限總體。

根據隨機化的原則從總體中抽出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觀察單位組成的子集稱作樣本,如從糖尿病患者中隨機抽取的一組患者,測得的空腹血糖測定值。抽取樣本的過程稱為抽樣。用樣本來推斷總體的特徵稱作統計推斷。

2.同質和變異 嚴格地講,除了實驗因素外,影響被研究指標的非實驗因素相同被稱為同質,但在人群健康的研究中有些非實驗因素是難以控制或未知的,如遺傳、營養、心理等。因此,在實際研究工作中,對被觀測指標有影響的、主要的、可控制的非實驗因素達到相同或基本相同就可以認為是同質。同質是研究的前提。

在同質的基礎上,被觀察個體之間的差異被稱作變異。如同性別、同年齡、同地區同體重兒童的肺活量有大有小,稱為肺活量的變異。變異性是統計資料的特性。

3.引數和統計量 總體的統計指標稱為引數,如總體均數(∪),總體率(丌),總體標準差(巧)等;樣本的統計指標稱為統計量,如樣本均數(x),樣本率(p),樣本標準差(s)等。如某地1995年全部正常成年男子的平均紅細胞數(_u)即為總體引數,而從該總體中隨機抽取的144名正常成年男子的平均紅細胞數(s)為樣本統計量。一般情況下,引數是未知的,需要用統計量去估計。用統計量推論引數的方法,統計學上稱為引數估計和引數檢驗。

4.誤差 醫學科學研究中的誤差,通常指測量值與真值之差,其中包括系統誤差和隨機測量誤差;以及樣本指標與總體指標之差,即抽樣誤差。

抽樣研究時,只對樣本進行觀察研究,然後用樣本資訊推斷總體特徵。從同一總體中抽樣,得到某變數值的統計量和總體引數之間有差別,稱為隨機抽樣誤差,簡稱抽樣誤差。抽樣誤差同樣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一定的規律性。統計學中可以根據抽樣誤差的分佈規律,對總體進行統計掌推斷。

5.概率 概率是描述隨機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P值的範圍在0和l之間,P≤0. 05或P≤0.01的隨機事件,通常稱作小概率事件,即發生的可能性很小,統計學上認為一次抽樣是不可能發生的。

(二)統計資料的型別

統計分析需要有足夠量的反映不確定性的資料。無論用何種方式收集資料,都應根據研究目的,劃清同質總體的範圍,確定研究物件和觀察單位。觀察物件的特徵或指標稱為變數。對變數的測量或觀察結果稱為變數值。變數值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分為數值變數和分類變數。

數值變數的變數值是定量的,表現為數值的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單位。如潰瘍患者的年齡(歲)、身高(cm)、體重(kg)、血壓(mmHg)等。這類變數的觀察值構成的資料也被稱為計量資料或定量資料。

分類變數的變數值是定性的,表現為互不相容的類別或屬性。根據類別之間是否有程度上的差別,又分為無序分類變數和有序分類變數。

無序分類變數的各類別之間無程度上的差別,有二分類和多分類兩種情況。二分類觀察結果只有兩種相互對立的屬性,如陰性和陽性、男性和女性、死亡和存活、正常和異常等。多分類的定性觀察結果有兩種以上互不包容的屬性,如血型分為A、B、O、AB型等;然後分別清點各類別中的例數,這樣得到的資料資料稱為計數資料或無序分類資料。計數資料一般沒有度量衡單位,是一種間斷性的資料。

有序分類變數的各類別之間有程度上的差別,如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可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和惡化4個等級,然後分別清點各等級中的患者人數,這種資料資料稱為等級資料。等級資料是介於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之間,通過半定量方法測定得到的,也稱半定量資料或有序分類資料。

(三)統計工作的基本步驟

研究設計、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是統計工作的4個基本步驟。這4個步驟是緊密聯絡不可分割的,某一環節發生問題,都將影響最終的統計分析結果。

1.設計統計工作最關鍵的一步,是整個研究工作的基礎。通常包括調查設計和實驗設計。調查設計主要是瞭解現場工作的實際情況。實驗設計主要是瞭解干預措施的效果,主要特點是隨機、對照、干預、前瞻。

2.收集資料指選擇得到資料的最佳途徑和獲取完整、準確、可靠資料的過程。

3.整理資料資料整理的目的是將收集到的原始資料系統化、條理化,便於進一步計算統計指標和深入分析。

4.分析資料根據研究設計的目的、要求、資料的型別和分佈特徵,選擇正確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常常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進行統計描述,即計算平均值、發病率等;二是進行統計推斷,即推斷總體的特徵,如推斷總體均數等。

 三、循證醫學的基本概念

健康管理工作雖然與臨床醫療工作在形式上可能有些不同,但最終目的是相同的。為了較好地開展健康管理工作,健康管理師仍然需要掌握循證醫學和循證保健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一)循證醫學基本概念

1.什麼是循證醫學醫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循證的思想在很久以前就已有其雛形,但是尚沒有形成系統的思想。1992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循證醫學工作組正式提出。

2.篩檢試驗的評價

(1)真實性評價:真實性又稱為準確度和效度。真實性是指一種測量工具的實際測量結果與真值之間的接近程度。主要評價指標包括靈敏度、特異度、假陽性率(誤診率)和假陰性率(漏診率)約登指數和似然比。

(2)可靠性評價:是指相同條件下對相同人群,同一篩檢試驗或重複檢測獲得相同結果的穩定程度。可靠性高,說明試驗結果受隨機誤差的影響不大。

試驗方法與條件的變異:包括試驗的溫度、溼度;試劑與藥品的質量及配製方法;儀器是否校準以及操作者的熟練程度等。

人們一致認為,循證醫學是指在疾病的診治過程中,將個人的臨床專業知識與現有的最佳研究證據、患者的選擇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慮,為每個患者作出最佳醫療決策。簡單的描述為:循證醫學是最佳的證據、臨床經驗和患者價值的有機結合。其核心思想是醫務人員應該認真、明智、慎重地應用從臨床研究中獲得的最新、最佳研究資訊來診治患者。最佳研究證據是指與臨床相關的研究,包括基礎醫學研究,特別是以患者為研究物件的臨床研究及其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患者的選擇是指在臨床決策中,患者對自身疾病狀況的關心程度、期望和對診斷、治療措施的選擇。

(二)循證保健與循證實踐

20世紀末,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它已不僅僅侷限於臨床患者,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保健系統,並且提出了循證保健的概念。循證保健強調對個人、群體的任何保健策略的制定不僅要考慮資源和價值,還要以當前科學研究的最佳成果為依據。循證保健包括循證政策、循證採購、循證管理等內容,循證保健與循證醫學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循證保健是把最好的證據用於患者群體和人群,而後者只限於患者個體。隨著循證思想的日漸深入發展,循證醫學與循證保健巳不存在明顯的界限,人們開始使用循證實踐來概括風險、評價和應用科學證據制定臨床決策和進行保健系統管理的整個過程。

(三)循證醫學實踐的基本步驟

循證醫學實踐,分為5個步驟:

1.提出問題

如何從實際工作中,發現一個明確的健康問題是整個循證實踐的第一步,它關係到一名醫生或健康管理師能否為服務物件提供滿意的服務。健康問題可以來自於醫學實踐的各個環節。

2.檢索文獻,尋找最佳的研究證據

對於提出的問題,循證醫學強調尋找“最佳證據”,這些資訊可以來源於同行評估的高質量期刊上發表的原始研究論著,也可以來自系統綜述的各種出版物。目前有一些刊物或電子出版物刊登的文獻資料已經過嚴格的評價,具有較好的真實性、可靠性和臨床重要性。

3.嚴格評價證據

由於科學研究質量參差不齊,內容豐富多彩,因此,對於檢索到的文獻資料,應根據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評價文獻的原則進行嚴格評價,評價證據的真實性、臨床重要性,而不能盲目相信。不同研究型別的文獻資料有不同的評價方法。

證據的分級:各種研究方法對檢驗因果關係和評價干預效果的論證強度不同,由強到弱依次為系統綜述、隨機對照試驗、佇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描述性研究。

4.應用證據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應用評價後的結果,結合專業知識、患者的選擇解決實際問題。但是研究證據並不能取代臨床判斷,文獻所獲得的結果是所有研究物件的“平均效應”,由於服務物件與文獻中的人群諸多特徵上的差別,因此真實、可靠且具有價值的研究證據並不一定能直接應用於每一個服務物件,健康管理師必須結合專業知識、服務物件的具體情況、服務物件的選擇進行綜合考慮,作相應的調整。通常各種社群預防服務指南都是經過嚴格評價、得到肯定的最佳證據,作為一名健康管理師,可以直接使用這些指南指導自己日常的實踐工作。

5.自我評估

循證實踐的最後一步是自我評估。實際上,這種評估應該貫穿於循證實踐的每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