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社會工作者>

2017年中級社會工作者《法規與政策》測試考試題及答案

社會工作者 閱讀(1.32W)

  一、多項選擇題

2017年中級社會工作者《法規與政策》測試考試題及答案

1、社會政策目標之一是滿足民生需要,中國的民生問題包括()。

A.保護****

B.解決社會問題

C.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D.社會環境友好的需要

E.健康的需要

解析:中國的民生問題包括:(1)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2)就業的需要;(3)健康的需要;(4)教育和發展的需要;(5)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6)社會環境友好的需要;(7)其他方面的需要。

2、政府調動資源方式主要包括()。

A.徵稅

B.私人募捐

C.徵收社會保險費

D.專項收費

E.發動與利用志願者服務

【ACDE 】解析;私人募捐不是政府調動資源的方式。其餘方式政府都較常用。

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所涉及的"家庭成員收入"()。

A.包括優撫物件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的撫卹金

B.包括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的全部貨幣收入和實物收入

C.是確定城市低保物件的關鍵

D.包括法定贍養人、扶養人或者撫養人應當給付的贍養費、扶養費或者撫養費

E.包括優撫物件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的補助

【BCD】解析:本題考核的是城市低保的物件。見<教材》第66 頁(一)城市低保的物件。

4 、法律援助案件的相關人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的,應當終止該項法律援助()。

A.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員向受援人收取財物

B.受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C.案件終止審理或者已被撤銷的

D.受援人又自行委託律師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E.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

【BCDE】解析:本題考核的是法律援助的實施。見《教材》第86 頁三、法律援助的實施(4)。

5、根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規定,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的內容不包括()。

A.提供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物

B.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

C.對在站內突發急病的`,及時送醫院救治

D.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職業培訓

E.責令適齡的流浪乞討人員接受義務教育

【DE】解析: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的內容主要包括:提供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物;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對在站內突發急病的,及時進醫院救治;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絡;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乘車憑證。綜上,D和E項不符。

6、下列哪些行為屬於侵犯殘疾人勞動權益行為?()

A.拒絕接收國家分配的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殘疾畢業生

B.殘疾職工所在單位,不為殘疾職工提供適應其特點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

C.政府有關部門下達職工招用、聘用指標時,沒有確定一定數聘用於殘疾人

D.僅僅因為殘疾而拒絕僱用有相應勞動能力的人為僱員

E.企業或機構拒絕僱用17 歲的殘疾人作為僱員

【ABCD】

7、女方在以下哪些情況下,男方不得提出離婚?()

A.在終止妊辰六個月內

B.心理出現問題

C.出現重大疾病

D.在懷孕期聞

E.在分娩後一年內

【ADE】解析:離婚時對女方的特殊保護有三種情況: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終止妊娠後六個月內。

8、收養人必須同時具備的條件為()。

A.無子女

B.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

C.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

D.年滿30 週歲

E.有配偶的收養者須夫妻共同收養

【ABCDE】解析:按照收養法,ABCDE 都符合。

9、甲1991年離家出走,杳無音訊。1995年其妻乙向人民法院申請甲宣告死亡,1996 年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甲死亡,其房屋三間被其妻乙和其子丙繼承。1997年,妻乙帶產改嫁,同年,乙又與後夫離婚。甲離家出走後,南下深圳,1998 年因福利彩票中獎20萬元。甲用該款購買股票,同年獲利200 萬元。1998年11月甲因飲酒過量心臟病發作死亡。經查,甲於1997 年與丁在教堂舉行了婚禮(但未辦理婚姻登記),並生子戊。問甲的200 萬元遺產的法定繼承人是()。

A.乙

B.丙

C.丁

D.戊

E.丙妻

【BD 】解析:在甲死亡時,乙和丁都不是其合法配偶,不能參與甲的遺產繼承。而丙是甲的婚生子,戊是甲的非婚生子,法律規定,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繼承權,因此應選BD 。

10 、社群矯正的內容主要包括()。

A.改造罪犯

B.懲罰罪犯

C.教育矯正

D.行為督導

E.組織公益勞動

【CDE】解析:社群矯正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項:(1)行為督導。通過規定活動範圍等方法t加強對矯正物件的有效控制,規範他們的行為,確保社群矯正工作的正常秩序,確保非監禁刑刑罰的有效執行:(2)教育矯正。教育矯正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法律常識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化和職業技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勞動教育等。(3)組織公益勞動。定期組織矯正物件參加一定的公益勞動.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改掉不良惡習,認罪服法,迴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