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理財規劃師>

2017年銀行理財大戰需警惕

理財規劃師 閱讀(2.15W)

導語:近段時間,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紛紛上漲,各銀行之間打響“理財收益戰”。據媒體披露,銀行理財收益率超過5%已不算罕見,有股份制銀行在6月1日新推出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已達6.05%。

2017年銀行理財大戰需警惕

理財產品打破前一段時間“冷場”局面,一改為火爆的“搶購”現象;且銀行打響的理財產品戰還有三個明顯特徵:一是銀行主力推廣的大都是自有理財產品,其他理財產品佔比少。二是一些投資期限較長的產品收益率反而不及這部分短期產品,出現“倒掛”現象;三是“花式”理財產品頻出,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大都有購買金額及時間限制,大到各類節假日、小到某天的'特定時間段,都有被銀行拿來包裝定製理財產品的可能。

那麼,該如何看待銀行開展的理財產品大戰?客觀地看,銀行打響理財大戰依然具有一定積極作用:首先,對廣大普通投資者來說是種利好訊息,會因理財產品利率上漲而獲得較高收益,對抵銷銀行存款利率過低導致財富縮水起到了一定作用,讓銀行對廣大客戶形成更強的金融吸引力。

同時,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大戰給予客戶較高回報,也有了正當的理由。雖然理財產品大戰會對經營成本帶來不利影響,但可穩住銀行資金不流失,在當前金融脫媒日趨嚴重的現實下,對保持銀行正常經營不受影響起到了重要作用。顯然,銀行機構也正是看中了理財產品具有這兩方面的重要作用,才敢拿出足夠勇氣來展開理財產品大戰以分得社會資金的“一杯羹”。

同時,銀行開展理財產品大戰也有其無奈的現實背景。當前去槓桿的核心就是去掉多餘的流動性。所以這個過程中整個金融體系包括銀行體系流動性收緊,以及利率暫時上行是必然的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

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實質上是為了防止流動資金不減少,間接穩定住存款,以免影響自身正常經營和資金運用。因為其發行的理財產品大都是自有理財產品,明顯缺乏實際投資理財專案,僅只是以理財名義來變相吸收存款的一種形式,這表明當前銀行資金流動性存在一定壓力。

另一方面,6月已至,央行二季度MPA大考臨近,強監管、金融去槓桿等疊加效應使得整個市場呈現出資金緊張的現象。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飛漲也進一步體現了銀行對於資金的渴求。

自2017年以來,隔夜Shibor報價從2%左右上升至2.79%,7天Shibor報價從2.4%左右升至2.88%,一年期Shibor報價從3.4%左右升至4.38%左右,Shibor的全線走高態勢凸顯了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進一步緊縮。這也表明,銀行理財收益走勢並不會因6月MPA年會考核臨近而出現大幅調整,理財產品持續上漲還會維持一定時間。

第三,2017年3月以來,銀監會連續下發檔案,要求開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治理工作,重點防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規範交叉金融業務等領域風險,並要求加大治理金融亂象力度,對銀行流動性帶來較大壓力,銀行機構開展理財產品大戰也是應對各種金融風險發生的必備手段。

  但需注意的是,銀行開展理財產品大戰仍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加劇中小銀行機構經營負擔,降低中小銀行盈利能力。

從當前理財產品大戰的總體狀況看,越是中小銀行由於組織資金壓力大,理財產品利率越高,國有大行一般在4.5%左右,而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更高,同時漲得也更快,這無疑將中小銀行機構推向更加不利的經營局勢。

其次,它會在一定程度上演變成組織資金的“攬存大戰”,對銀行正常組織存款及維護金融穩定都帶來不利影響。

監管部門應對此發出提醒,要求銀行機構根據自身資金運用情況和期限匹配狀況,合理調整理財產品規模,不能一味為了保住資金運用的穩定性,無節制地擴大理財產品發行數額,甚至不惜營運成本上浮理財產品利率。要防止因此引發曠日持久的“理財產品”大戰,最終影響銀行經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