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報關員>

規避風險巧用外貿合同中的風險條款

報關員 閱讀(1.09W)

導語:在簽訂外貿合同過程中,買賣雙方都有可能在合同中明顯設定或隱含許多“風險條款”,因而,如何充分利用“風險條款”,有效地規避風險,就成為買賣雙方在簽訂合同時須慎之又慎的關鍵所在。

規避風險巧用外貿合同中的風險條款

  案例一:

1994年,某省一家化工廠利用加拿大政府貸款通過藍天公司分批從該國王牌公司引進280萬美元的化工裝置,在商訂合同時,該化工廠為協調配套裝置資金及建設情況,在合同裝運條款中加列了“賣方在裝運前內通知買方,並取得買方的同意,方可進行裝運”的條款。賣方對此無異議,並如期簽訂了合同。事後,賣方按合同要求開始備貨,在首批貨物中,30%為外購貨,70%為自己生產的產品。完成備貨後,王牌公司向藍天公司發出裝運通知,但是,該化工廠以配套資金沒有到位,附屬設施沒法開工為由,拒絕賣方發貨。

後經多次協商,該化工廠同意在王牌公司同意支付每年兩萬美元倉儲費的前提下,接受第一批貨物。鑑於當時當地化工市場的情況,為避免損失,精明化工廠不再同意接受後幾批的貨物。最後,該合同以該化工廠另外找到新的買家,才得以繼續執行。

  案例二:

1990年,某地一進出口公司向巴西出口一批非食用玉米。合同規定:品質為適銷品質,以98%的純度為標準,雜質小於2%,運輸方式為海運,支付方式採用遠期匯票承兌交單,以給予對方一定的資金融通。合同生效後兩個月貨到,對方以當地的檢驗證書證明貨物質量比原訂規定低,黃麴黴菌素超標為由,拒收貨物。經查實,原貨物品質不妨礙其銷售,對方違約主要是由於當時市場價格下跌。後經多次商談,我方以降價30%完成合同。

從上述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有的合理巧妙地利用了“風險條款”,有效地保護了自己的利益;有的明知風險條款的存在,但為促成交易成功,同時對風險估計不足,也存有僥倖心理,而輕易跳進對方埋下的陷阱。所以,只有把握風險條款,才能把握住商機,在商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案例一中,“經買方同意賣方方可裝運”的條款屬於“風險條款”。但作為買方,在該條款訂立之初,完全出自客觀原因。為協調各部分資金及工程建設情況,也被賣方接受。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市場出現不利的情況下,該條款又使買方成功地減少了倉儲費,推遲了合同執行時間,順利地轉賣給其他客戶,從而規避、轉移了風險,收到了當初沒有預想到的結果。由此可見,合理巧妙地利用風險條款對於保護一方利益既是可行的又是有效的。但該案例也暴露出買方的一些問題:一是買方前期調查不深入,市場預測不準,造成該項貸款合同沒成功。二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自己的信譽,為以後的貿易帶來了負面影響。相反,作為賣方,當初接受該條款時,並沒有充分考慮該條款的風險及對自己的不利後果。在合同實施時,也沒有適時把握這條款,只把它作為貿易合同中一般的裝運通知條款來看待,事前沒有徵得買方同意就開始備貨,直到裝運前才通知買方,致使買方拒收貨物,最後不得不自食苦果,承擔倉儲費及長時間佔壓資金的損失。

在案例二中,支付方式、品質條款,對於出口方來講均存在很大的風險性。品質方面,雖考慮到了農產品的品質在備貨時很難準確把握,用“適銷品質”來補充,但沒有采用品質增減價條款具體地說明在品質出現不同程度的.不符時的處理方式。

另外,玉米本身具有易滋生黃麴黴菌素的特點,長時間的運輸更加快其增長速度。對於這種可以預料但難以避免的狀況,在品質條款中沒有任何說明。這些都給對方拒收貨物提供了機會。在支付方式上,遠期匯票兌交單,貨到付款,雖是我國對南美貿易中普遍採用的方式,但這種方式過於注重促成合同的成立,風險性極大,特別容易被對方惡意利用。在市場形勢對其不利的情況下,往往都是以其他條款為由或拒收貨物,或大幅度壓價。該案便屬典型的惡意利用“風險條款”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