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土地估價師>

生態文明與土地管理

土地估價師 閱讀(2.66W)

如今,越來越多的發達經濟體注重從生態系統角度利用和管理土地,我國土地管理也經歷著從重數量,向數量、質量、生態並重轉變,但目前還存在著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並面臨著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需要從多個方面研究完善現行制度,提高土地的整體功能,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究竟如何把生態文明融入土地管理主基調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生態文明與土地管理

  發達國家生態管護的措施

世界上許多發達經濟體在走過“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後,開始重新審視“發展”的含義,並將國土資源的生態問題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構建資源生態安全體系。

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日本國土規劃的目標伴隨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調整,“一全綜”和“二全綜”以產業發展為主,“三全綜”和“四全綜”以宜居生活為主,“五全綜”和“六全綜”以可持續發展為主,最終建立“美麗安全”的國土,促進可持續發展為新的目標。1998年德國《空間規劃法》提出,空間規劃的主要理念之一是使“社會和發展對空間的需要與國土空間的生態功能相協調,並達到長久的、大空間範圍平衡的秩序,從而保證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重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系統性保護。從20世紀中後期開始,一些發達經濟體的耕地保護政策出現一種趨勢,強調耕地的多功能性,將耕地保護的政策放在多目標中統籌考慮。如把耕地保護放在經濟發展、就業、住房平衡、交通便利的一攬子政策中,改變以往旨在保護某些具體資源(農田、溼地、稀有和瀕危物種棲息地等)的政策做法,贏得了廣泛支援。

土地整理注重生態要素。發達國家的土地整治,已跨越單純的農用地整治,進入系統綜合的土地整治階段。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德國土地整治內容更加綜合,村莊改造和生態環境改善成為土地整治的新目標。

重視農用地質量監測網路建設。1843年英國建立了洛桑實驗站,實現對土壤肥力和肥效長期觀測。隨後,世界其他國家紛紛建立長期土壤生態環境定位農業試驗站和生態環境監測研究網路,有些實驗站(場)已持續觀測60年以上,這為監測耕地資源質量變化、生態環境限制及預測未來生態變化趨勢提供了可能。

  我國土地生態管理理念在增強

耕地保護理念向“三位一體”管理轉變。一是耕地佔補數量質量雙平衡。為避免耕地“佔優補劣”,《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規定,建設單位必須補充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補充耕地的數量、質量實行按等級折算,防止佔多補少、佔優補劣。二是更加重視對高質量耕地的保護,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關於做好106個重點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從重點城市周邊入手,實行永久保護。三是建立農用地質量管理制度。2012年我國建立並實施《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農用地定級規程》《農用地估價規程》3個國家標準,部署開展了土壤質量調查,初步查明瞭我國中東部主要農耕區耕地質量地球化學狀況。四是注重耕地生態功能。我國已經提出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汙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輪作休耕試點。中央四號文提出了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總要求。

節約集約用地制度逐步完善。按照中央決策,我國建立了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規劃管控、計劃調節、標準控制、市場配置、政策鼓勵、監測監管、考核評價、共同責任8個方面建立制度。建設用地管理從重視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內涵挖潛轉變。

土地整治內涵多元化。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開始推進土地復墾,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開展了農用地整理,到目前我國土地整治(整理)規劃已經實施了3輪,從土地開發整理—土地整理—土地整治,不僅僅是概念上的變更,其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目標從過去重增加耕地數量,向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並重轉變。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建設用地利用粗放低效。“十二五”期間,我國國有建設用地年均供應量為975萬畝,比“十五”和“十一五”分別增長了170%和95%。“十二五”期末,我國城鎮人口7.7億,比“十五”期末和“十一五”期末分別增加了37.2%和15.1%,建設用地供應增速大大超過城鎮人口增速,重數量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嚴重,而且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低下。

耕地“三位一體”保護任務依然艱鉅。雖然我國耕地保護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制度,但耕地“三位一體”保護任務依然艱鉅。數量上,人口增長和生產發展對糧食需求正在上升,工業化和城鎮化對土地需求還在剛性增長。質量上,據統計,全國耕地優、高等地僅佔耕地總面積的33%,平均等別僅處於中等水平,旱地比例超過了一半。

國土生態環境整體較差。國土空間開發缺少統籌,空間開發利用難以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各類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無法有機銜接,確定的用地規模相差很大。

  “三位一體”綜合管理思路

規劃統籌,劃好三條紅線。規劃是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的最有效途徑,加快實施全國國土規劃和編制好新一輪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同一生命共同體理念,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劃定並嚴守三條紅線,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格局。

完善節約集約利用制度。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資源使用這個源頭抓起,把節約資源作為根本之策。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符合國情的節約集約用地標準體系;構建多方共同參與的監督管理機制;建立有效的監督、考評和處罰制度。

構建土地綜合功能保護的激勵機制。加大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的財政補貼力度,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作為國家確定一般財政轉移支付規模的重要依據,實行保護責任與財政補貼掛鉤,探索建立耕地保護基金制度。對可以企業化運營的公共服務專案用地,全面實行有償使用,擴大存量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範圍。

建立國土資源綜合監測體系。在現有不同部門、不同資源質量環境監測系統的基礎上,建設覆蓋全國的資源與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系統。

完善評價考核制度。建議將土地資源消耗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尤其是將耕地保護面積、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單位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土地消耗等體現國土資源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的核心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綜合評價體系和領導幹部實績考核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