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影視戲劇>

墜子戲的歷史由來與發展

影視戲劇 閱讀(1.76W)

在一望無際的淮北大平原上,從上個世紀初至今,活躍著一個新興的地方戲曲劇種,這就是安徽墜子戲。“墜子戲”的稱謂是以其主奏樂器為大墜胡、唱腔使用墜子的基本曲調而得名的。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墜子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墜子戲的歷史由來與發展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典籍記載:墜子戲最初起源於安徽蕭縣,形成於二十世紀的40年代。蕭縣隸屬安徽宿州,這裡史稱安徽的“北大門”,與江蘇、河南、山東的三省十一縣交界,自古以來人文景觀薈萃,在此境內有漢王劉邦避秦之地——皇藏峪,有垓下古戰場遺址——虞姬墓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寓居多年的“東林草堂”,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涉故臺”就在這裡。優越的地理環境,深邃的民族文化為墜子戲的生長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地民風淳樸,人民善良、勤勞豪爽,酷愛墜子戲。當地民間素有:“不打場、不犁地,都要去聽墜子戲”之說,可見當地人民對墜子戲的熱愛程度。

墜子戲是以民間說唱的“單口墜子”為基礎,經過“大揚琴”、“道情班”和“曲藝劇”的過程逐步演變成為一個新興地方劇種的。

1914年,山東鄆城墜子藝人韓教香來蕭縣黃口鎮演出,她以其清麗的形象、優美的唱腔和豐富的書目一炮打響,後又與一史姓男子結婚,從此在蕭縣安家落戶。為了招徠更多觀眾,他們曾嘗試“化妝穿箱”演唱墜子,所謂“化妝穿箱”就是演員化上戲曲臉譜、穿上戲曲演出的行頭。至上世紀三十年代,蕭縣悄然掀起一股“墜子熱”,並逐步由曲藝的墜子向戲曲墜子演變。

“清音大揚琴”班,就是曲藝墜子向戲曲墜子過渡的班社。1940年,蕭縣琴書藝人陳興蘭、邵理信、杜慶祥等十餘人合夥組成一個民間草臺班子,取名“清音大揚琴”,把第三人稱的敘事體改為第一人稱的代言體;化妝穿箱,首次以戲曲形式出現在淮北大平原上。4年後,蕭縣墜子名藝人李教齡(綽號:黑大個)和他的弦手王永玉以及韓教香的第四個養女墜子女藝人史鳳霞加入了此班。因李教齡在藝人中輩份最高、藝術精湛,使得原班主杜慶祥等人均拜其為師。在李教齡的倡導下,改唱墜子曲調,並率先組建了墜子戲演唱班社——蕭縣道情班。

1951年,蕭縣道情班被蕭縣人民政府接收,命名為“蕭縣曲藝實驗劇團”。墜子戲“三大元”的劉元芝、陳元孝、陳元萍在當地家喻戶曉。黃淮一帶的'群眾說:“不打油、不稱鹽,都要去看 ‘三大元’”!這三個人,可謂是墜子戲的三大名角。50年代,是地方戲劇的繁盛時代,精彩紛呈,新人輩出。1956年,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青年演員朱月梅憑著一出《小菜園》嶄露頭角,從此,這一土生土長的小劇種走上了更廣闊的舞臺……

墜子戲擅演悲劇,尤其是墜子戲的寒板和寒韻能撞擊人的肺腑、催人淚下,有著不可替代的藝術魅力。

在墜子戲的舞臺上,凡有建樹的演員無一不是以唱致勝的。墜子戲的演唱以本嗓發音為主,唱法有“大口”、“小口”之分。大口以其“莊、洪、剛、厚”為其個性,小口則以“俏、巧、脆、柔”為其特點,在唱腔旋律中還經常出現上、下四度的調式自然交替,豐富生動的淮北本土語言,也是墜子戲表演特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墜子戲的劇目大多由單口墜子中的“段子活”與“蔓子活”改編而成。大戲百餘出,小戲、摺子戲50餘出,現代戲百餘出。摺子戲的大戲早期大多為“連臺本”戲,故事曲折、情節扣人;小戲生活氣息濃郁。像《小菜園》中的王翠雲那天真無邪、外野內秀的性格,其父王攬寬耿介樸實、善良的農民形象以及《小包公》中少年包拯那生性剛直不阿、嫉惡如仇的品格都帶有淮北人鮮明的性格烙印。像《買甜瓜》、《王林休妻》、《金妹和銀娃》等墜子戲中的人物,都是黃淮一帶人民生活中普通百姓形象的藝術再現,並帶有濃郁的泥土香味兒。作為由民間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墜子戲的表演動作,像旦角的“單點指”、餵雞、繡花等也都是從農民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從50年代開始,在政府的扶持下,許多田間地頭的草根戲都登上了大雅之堂,並脫胎換骨,成就了一批批名角,一出出經典劇目。

墜子戲在表演行當上有生、旦、淨醜之分,傳統戲中,有時還出現女演員反串小生的表演。目前,宿州市墜子戲劇團擁有墜子戲國家級傳承人朱月梅,省級傳承人邢亞東、張莉、李連民、王芳、李玲、吳亞莉、張高彥、辛文亮和優秀青年演員李琳傑、魏冬、苗月娟、周金山、王春影、李麗等都是墜子戲舞臺上的中堅力量。

墜子戲的部分劇目被錄製成唱片、錄音帶發行全國,《潘金蓮》、《包三黑趕考》、《竇娥冤·魂訴》、《人生配方》、《跪妻》、《一條大魚》、《故土情深》、《歪脖子樹上落鳳凰》、《送禮》、《八張村的笑聲》、《少年閔子騫》等一大批墜子戲還在國家級和省市級的重大藝術活動中獲獎。

多元化文藝進入市場,墜子戲和全國其他地方戲曲劇種一樣面臨轉型,傳統的戲曲藝術正日益受到現實生活的挑戰,安徽墜子戲是屬於全國僅此一團的稀有劇種,因諸多原因傳統技藝正瀕臨失傳。由於經費、工作環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使許多有培養前途的青年學員改業轉行,墜子戲一些德高望重的著名老藝術家,因年事已高退出舞臺,有的相繼謝世,一些技藝瀕臨失傳,如不盡快拯救,很可能使“墜子戲”藝術難以得到更好的傳承。

為了保護和弘揚墜子戲,擴大墜子戲的影響,近年來宿州市墜子戲劇團克服諸多困難,做了大量工作,參加戲曲匯演、調演和一些重大的藝術活動,盡最大努力,弘揚傳播墜子戲這一瀕危的優秀傳統劇目。我們相信,墜子戲這朵沁人肺腑的藝術奇葩,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觀眾的呵護下,一定會開得更加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