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聲樂>

《獻給愛麗絲》音樂賞析,作者簡介

聲樂 閱讀(2.58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書信吧,書信是具有明確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物件的一種交際工具。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書信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獻給愛麗絲》音樂賞析,作者簡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獻給愛麗絲》音樂賞析,作者簡介

《獻給愛麗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其鋼琴小品。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因此,這類事在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傳。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莎·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贈給她。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稱之為《致愛麗絲》了。

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開浪漫樂派之先河的偉大作曲家。人們都比較熟悉他的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和歌劇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為數不多的器樂小品,也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首。但在他生前未發表,樂譜發現於1867年。這首樂曲可能是作者四十歲時(1810年)為他的學生,名叫伊麗莎白·羅克爾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此曲形象單純技巧淺顯,顯然是為了適合於初學者的彈奏程度(現為鋼琴五級曲目)。發表以後,不脛而走,幾乎成為初學者必彈的曲目之一。

還有一種說法貝多芬12歲時,到一個富商家裡去教鋼琴,貝多芬非常喜歡這家的女兒愛麗絲。這首鋼琴曲是貝多芬那個時候創造的。

樂曲以迴旋曲式寫成,環繞基本主題,有兩個對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帶有莫扎特風格的明朗、歡樂情緒的音調,在F大調上呈現;其二則建立在低聲部的6音持續音上,色彩暗淡,節奏強烈,表現了孩子氣的煩惱情緒。但這兩個插段都比較短小,通過一連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開始時那個樸素的旋律,從而構成一個表現美麗、單純而活潑的少女性格的音樂形象。

伊麗莎白·羅克爾是德國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約瑟夫·奧古斯特·羅克爾的妹妹。1807年,14歲的伊麗莎白跟隨哥哥來到維也納,很快就被貝多芬所接納,成為他身邊數不多的朋友之一。伊麗莎白後來嫁給了貝多芬的朋友。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兩人保持著親密的友誼,顯然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那段時間裡,在貝多芬的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叫愛麗絲或伊麗莎白的其他女子,愛麗絲是伊麗莎白的暱稱。可以確認的是,貝多芬十分喜歡她。

《獻給愛麗絲》基於一個純樸而親切的主題 這個主題把特蕾莎溫柔、美麗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繪。它在這支曲子裡先後出現了十六次,因此,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好似貝多芬有許多親切的話語正向特蕾澤訴說。後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絃,猶如二人親切地交談。

《獻給愛麗絲》全曲由五段組成。A段用的是A小調,顯得溫柔而親切。然後,轉到C大調,它是A小調的關係大調,情調頓時明朗起來。

這個曲調,感情更加明朗。經過一連串快速音的過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絃,氣氛有了轉換。情緒顯得嚴肅而穩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現了一個由三連音組成的樂句。表現熱烈的.情感。經過一段下行半音階的過渡,又把樂曲引回到A段樂曲在非常優美和溫柔的氣氛中結束。

表現了美麗、單純而活潑的少女性格的音樂形象。

鋼琴曲《致愛麗絲》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將這首精緻的鋼琴小品獻給伊麗莎白·羅克爾。樂曲以迴旋曲式寫成。一開始出現的主題純樸親切,刻畫出溫柔美麗、單純活潑的少女形象。這一主題先後重複三次,中間有兩個對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調性上,色調明朗,表現了歡樂的情緒;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襯托下,色彩暗淡,節奏性強,音樂顯得嚴肅而堅定。一連串上行的三連音及隨後流暢活潑的半音階下行音調,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題的第三次再現。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氣氛中結束。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右邊的圖片是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祖籍是荷蘭(一說是波蘭)他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選侯宮廷歌手世家,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

貝多芬於1792年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等。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後人尊稱為“樂聖”。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後一位,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八歲時聽力減弱,晚年失聰,只能通過談書信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等等。

獻給愛麗絲紀實故事

阿芙梅爾剛一下班,電話就響起來了。她不用接就知道誰打來的。

這一年的冬天,阿芙梅爾將外婆塞爾瑪從斯德哥爾摩接到了哥德堡,和自己住在一起。塞爾瑪的頭髮已經由金變銀,記憶力也很糟糕。她想不起自己上一餐吃了些什麼,遇到熟人或親戚也常常喊不出名字。但她現在只記得一件事情——催促阿芙梅爾回家教自己彈鋼琴。她不學別的,只學那一首曲子:《獻給愛麗絲》。

“還記得昨天學的嗎?”阿芙梅爾問。

塞爾瑪一直笑著搖頭,她佈滿皺紋的蒼老的手掌拳曲著,在黑白的琴鍵間遊動。她盡力彈出開頭的幾個音,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我真的不記得了,阿芙梅爾,”塞爾瑪笑道,“恐怕你還得再教我一遍。”

“可這有什麼用呢,塞爾瑪,”阿芙梅爾問道,“你要是想聽,我可以彈給你。”

塞爾瑪收斂起笑容,緩步走向窗邊。哥德堡的冬天很暖和,窗外迴轉的只是清寂的工廠的煙。“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塞爾瑪說。

那一年飄雪的斯德哥爾摩並不安寧。二戰中的瑞典雖然中立,還是受著四面八方的衝擊。小女孩麗莎只十一歲,就跟著家人從拉脫維亞渡過波羅的海逃到斯德哥爾摩來避難。從立陶宛、拉脫維亞來的難民太多了,才一登陸麗莎就和家人走散了。她的衣服不厚,自己流浪在斯德哥爾摩的街頭無處可去。又冷又餓的麗莎在流浪漢聚集的大橋下睡過幾晚,白天遊走在街上乞討。那一陣子有德國士兵穿城而過,嚇得小麗莎四下躲藏。

直到有一天,麗莎過於飢寒暈倒在一戶人家門前,醒來卻躺在舒服的床上。救她的人也是十幾歲的少年,他叫弗雷恩。

“你叫什麼名字?”弗雷恩問她。

麗莎怯生生沒有說話。因為她不會瑞典語,只會俄語

弗雷恩笑了笑,他已猜想到麗莎的來歷。他們坐在閣樓二層的窗邊,暖煦的陽光正將寒冷的空氣分離開,觸碰麗莎的髮梢。弗雷恩將麗莎領至鋼琴邊,伸手便彈奏了一首極美妙的曲子。麗莎從沒聽過,看著他纖細靈巧的翻飛的手指入了迷。弗雷恩只彈了一半就停下來了。他喘著氣,好像很累,面色也很蒼白。但他還是微笑著望著麗莎。

“這首曲子叫《獻給愛麗絲》,”弗雷恩說道,“獻給愛麗絲。”

“獻給……愛麗絲。”麗莎小聲說。

“對啦。”

麗莎自此一直住在弗雷恩的房子裡。弗雷恩雖已染病,仍舊每日教麗莎彈琴,學這一首《獻給愛麗絲》。

弗雷恩的父母都在之前的戰爭中死去,僅有的一個妹妹也死於疾病。他一直在商店做夥計,卻因肺病不得不回家中休養。麗莎的到來讓弗雷恩的生活多了一抹顏色,接替了離他而去的妹妹的角色。她每天幫弗雷恩出去買菜,已經能說幾句蹩腳的瑞典語。她學鋼琴的樣子也小巧可愛,非常得弗雷恩的喜愛。

麗莎禦寒的衣物已經破舊,整日穿著弗雷恩的棉襖出門。直到有一天,她照常拖著瘦小的身軀上街,豈料竟又遇到穿城而過的德軍。

她揹著身子在街邊的商店裡戰戰兢兢地買菜,結果忘了付賬。店主抓住她說她是小偷,情急的麗莎連喊了幾句俄語,一下子驚覺自己暴露了身份,把錢甩給店主,急忙往家裡趕。

當天晚上,德軍搜查拉脫維亞叛逃軍民的掃蕩已經快進行到弗雷恩的閣樓。小小的麗莎知道自己難以脫身,害怕得哭了起來。

“別怕,”弗雷恩對她說。他從櫃子深處掏出自己死去妹妹的一條裙子遞給麗莎,“把這個穿上。”

麗莎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她穿上裙子,緊張地坐在鋼琴邊,按弗雷恩的示意,一遍遍地彈奏曲子。德軍皮靴的聲音傳了上來。闖進來的德軍看見二人大吼:“我們已經接到舉報了,你們哪個是叛民?”

麗莎的曲子變得緩慢,漸漸地停了下來。她閉著眼睛剛要開口,卻聽得弗雷恩的嘴裡傳來一句並不順暢的俄語,“我是。”弗雷恩說。

幾個士兵把弗雷恩捆綁了起來,可憐小麗莎連回頭看一眼的勇氣都沒有。為首的德軍走過來問,“你彈的曲子叫什麼?”

麗莎頓了頓,用瑞典語答道,“獻給愛麗絲。”

塞爾瑪的故事講到這裡,眼淚已經流了下來。阿芙梅爾走過來扶住她的肩膀,“你就是麗莎,對嗎?”

塞爾瑪點點頭。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跌宕和坎坷,阿芙梅爾,”塞爾瑪說道,“我雖然已經老得把《獻給愛麗絲》忘掉了,卻永遠也忘不了,弗雷恩用自己的生命教會我的,那一首偉大的情誼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