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武術>

空手道培訓知識及訓練技巧

武術 閱讀(1.48W)

空手道是日本傳統格鬥術結合琉球武術唐手而形成的,起源於日本武道和琉球的唐手。唐手是中國武術傳入琉球,結合當地武術琉球手發展而成的,而日本本土人又將九州、本州的摔、投等格鬥技與唐手相結合,最終形成空手道。二戰之後通過美軍宣傳而在全世界廣泛傳播。空手道當中包含踢、打、摔、拿、投、鎖、絞、逆技、點穴等多種技術,一些流派中還練習武器術。

空手道培訓知識及訓練技巧

  空手道教學知識

一九九四年日本廣島第十二屆亞運會空手道首次成為正式比賽專案,空手道比賽場地一般為8×8米;至於比賽專案有套路賽(型)和格鬥賽(組手)兩種,而在組手比賽中一方有效進攻導致對手瞬時喪失戰鬥能力或重心明顯移動為得分標準。

  名稱起源

空手道是日本傳統格鬥技結合唐手發展出來的。日本傳統武術結合唐手,形成了“からて(karate)”。

唐手區別於空手,空手道是後期才形成的。空手道原稱“からて(karate)”,據傳說“からて(karate)”原本沒有漢字表記。根據船越義珍(容宜仁)的說法“から(kara)!”一詞的含義不明。而唐手可以解釋為“唐手”系因為該武術系由唐人(中國人)的武術發展而成。

唐手的原型我們可以從空手道中去觀察,近古及現代的空手道已不同於唐手,原因是其中融入了日本九州、本州的格鬥技,使人覺得空手道與中國武術有部分差別。但是空手道還有一部分技巧是來源於中國的鶴拳。

唐手大概是由唐朝時由唐朝使者帶往日本九州、琉球地區,結合當地武術發展出來的。空手道則是唐手結合日本武道發展出來的。

  歷史起源

空手道的發祥地是歷史上的琉球王國(今琉球群島),其起源眾說紛紜。其中最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是:一三九二年,琉球國中山王察度派遣使向中國明朝進貢。明洪武帝派遣閩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這些中國移民在那霸港附近建立了久米村,將中國的先進技術帶到了琉球。中國拳法也在此時被帶往了琉球,在結合了當地的格鬥術琉球手後發展成今日空手道的原型唐手。這種說法即“久米三十六姓輸入說”。然而有人對此說產生質疑;指出明朝初期中國拳法尚未發達,唐手是在明朝中後葉時期傳入琉球的。一六零九年,日本薩摩藩攻打琉球;之後將琉球變成其附庸國,並對琉球實行禁武政策。當地人為了反抗薩摩的壓迫從中國人處學習了中國拳法,並與當地的打鬥術琉球手相結合形成了唐手。這種說法被後來的日本人稱為“慶長輸入說”(一六零九年是日本慶長十四年)。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空手道起源於琉球民間的舞方。舞方是琉球舞踴的一種,為琉球民間一種帶有武術性質的舞蹈。舞方後來結合中國武術發展成琉球手,琉球手又發展成唐手、空手道。空手家安裡安恆及其弟子,以及容宜仁,都支援這種說法。

  傳入日本

一九二二年(大正十一年)在日本文部省主辦的第一回體育展覽會上,船越義珍(富名腰義珍)表演了唐手。這引起了日本武道家的極大關注,其中包括了日本柔道的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次年的六月嘉納治五郎等二百餘名柔道有段者聆聽船越的解說。船越逗留東京指導唐手。

在此同一時期,本部朝基於同年十一月參加了在京都舉行的武術比賽;在賽場上一拳擊倒了來自俄羅斯的拳擊手,向世人展現了唐手的實力。日本人見到了唐手的實力,紛紛學習唐手。本部於同年在大阪開始指導唐手,在本部和船越二人的影響下日本各大學紛紛設立了唐手部。

一九二四年(大正十三年),本部朝勇在沖繩創立沖繩唐手研究俱樂部,一九二六年更名為沖繩唐手俱樂部。該俱樂部成為唐手家技術的交流場所。著名參加者有花城長茂、本部朝勇、本部朝基、喜屋武朝德、知花朝信、摩文仁賢和、宮城長順、許田重發、吳賢貴等人。

  道場禮儀

1. 當進入或離開道場時,須面向道場行禮同時說“OSU!”這象徵對道場及道場上學員之尊敬。(注:沖繩各流派組織一般不說“Osu”。)

2. 當遲到進入道場時,應先在道場後旁面向後方跪坐,直至教練允許進場,方可站立,然後面向前方行禮及說“OSU!”才可從最後排排列。(應儘量避免遲到!)

3. 道場內不可飲食,吸菸或咀嚼香口膠。

4. 道場內接收到教練之指示時,應立即行動及反應。(不可耽誤時間)

5. 沒有教練在場時,不得私作搏擊練習。

6. 未得教練允許,不得擅自離開排列。離開時不得在教練與排列中間穿過,應在排列之後方離去。

7. 應尊稱教練之職銜,如前輩,老師,師範等。當教練向你說話時,應大聲地以“OSU!”回覆。

8. 練習是一項極嚴肅之事,期間要絕對專心,不能交談或大笑,或騷擾其它學員。在未有指示時,應以“不動立”姿勢等待指示。

9. 在任何情況下,都絕對服從教練之命令。

10.手指甲及腳指甲不可過長,及經常保持整潔。

11.在小息期間,應多作練習,不可談天喧譁,不可浪費時間。

12.道場之清潔,整齊及安全是全體學員之共同責任。

13.在沒有特別情況或儀式下,學員可在道服內穿上整潔T恤。

14.道服必須經常保持清潔,腰帶不能溼洗,只可風乾,以象徵刻苦鍛鍊之精神。

15.練習時不得佩戴任何飾物。

16.道場內,必須關掉傳呼機及手提電話。

  空手道訓練

空手道的技術從表現的形式上共分為型(形)和組手兩種。型是將空手道技術合理組織、配套練習的一連串動作組合,包括攻擊、防禦等各種技法,一般用於單人練習。現今的空手道道館中,型的練習往往是按順序依次演練,每種型的練習時間為數十秒至數分鐘不等。型的練習熟練後,才開始練習空手道的基本組合術,也就是組手。

傳統的空手道是運用拳腳的殺傷力,克敵制勝的一種徒手武術;後來隨著全世界技擊運動的發展,空手道也分門別派分出多種新興流派,也融合了各種格鬥技的技巧,如今還有保有傳統技術風格的傳統空手道,以及結合了拳擊技術和泰拳技術的全接觸空手道,以及結合了摔投寢技的“格鬥空手道”。

由於古代唐手是在特定的士族之中祕密傳承,不少古代的型業已失傳。明治以後,空手家們創立了數種新的型。在古琉球時代,首裡手、那霸手和泊手各成一派,其型也各不相同。而在後來空手道傳入日本本土的時候,沖繩與日本本土的型也存在著差異。

組手是由兩名空手道練習者之間相對的練習形式。包括約束組手、自由組手和組手試合。

組手的雛形在琉球王國時代就已經完成。琉球處分之後開始制式化,目前最早的組手製度可追溯到大正時代本部朝基的十二本。在清朝冊封尚泰王時,使臣曾提到了琉球武術中的交手。這可能就是組手的原型。

  級別段位

空手道的段級位制和色帶制是參照柔道創立的。空手道段位制於1924年由船越義珍發行,為歷史上最早的空手道段位制。

與柔道一樣,空手道分為黑帶和白帶。黑帶為有段者,白帶為入門者。黑帶與白帶之間(1~3級),多數流派設有茶帶。一些流派當初設有綠、黃、青等色帶,今日已一般化。段級位和色帶在各個流派中有差異,傳統派空手的段位為全日本空手道聯盟的公認段位。

空手道的稱號有範士、教士(達士)和錬士,最早由大日本武德會授予。1945年日本投降後,在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SCAP)的命令下解散。此後,由各個流派或會派自行授予。

  教授方法

在琉球王國時代,唐手(空手道)的教學是祕密進行的`,往往是在夜深人靜的時間,或是在人煙稀少的地點(如墓地)進行。這是為了避免被薩摩藩的在番役人所發現的緣故。因此當時沒有道場,師徒的人數也很少。

與同時期的日本武術不同的是,以空手道為代表的琉球武術沒有專門的武術書籍,而是通過口耳相傳和實際演練進行傳承的。相傳在當時每學會一種型就需要花費三年的時間。琉球時代採用的是約束組手而不是20世紀初的自由組手,因此必須在實戰中進行訓練。

明治以後,空手道的教授大為轉變。沖繩縣的各中學和師範學校開始公開教授空手道,師兄弟之間一對一的練習。在教練的號令下,大量徒弟同時練習同一種型。糸洲安恆在此時期內創立了平安之型。

進入大正時代後,沖繩唐手俱樂部在那霸成立。當時沖繩的空手大家參加了俱樂部,第一次作出了共同研究、共同修煉唐手的努力。又,船越義珍和本部朝基於此時期出版了空手道史上第一部研究書籍。昭和之後,空手道的技法名稱開始出現,書籍紛紛出版,對組手的研究也不斷深入,並作出了試合的努力。空手道的段級位制和色帶制被認定,同時練習體系也逐漸合理化。空手家們相繼建立自己的道場,以教授更多的徒弟。

然而,隨著空手道的近代化,西洋的身體動作、運動理論的傳入,引起了空手家的反省。如今興起了對古傳空手和沖繩空手再認識、再評價的熱潮。

  道服歷史

在琉球王國時代,史料中沒有關於空手道道服的記載。在太平洋戰爭之前的相片中,習武者大多是赤 裸上身練習空手道。在1929年發表的《拳法概說》中,喜屋武朝德提到赤 裸上半身的目的是為了練習面板的強韌性。然而,在1921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訪問沖繩之際,由容宜仁指揮的首裡城正殿演武中,人們穿著白色上衣練習武術。

今日的空手道道服是1922年船越義珍在講道館演武之際,從神田的生地問屋買入白木棉地,參照柔道道服的風格親手縫製出來的。這是文獻上記載最早的空手道道服。1934年在《空手研究》中刊登了空手道道服的廣告,並於昭和初期開始販賣。由於空手道與柔道的差異,人們對空手道道服逐漸改良,成為今天的樣子。

在今日的空手道道服中,傳統派空手道的道服與全接觸式空手道的道服有些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