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會考>

2017年遼寧會考語文考點試題:雖有嘉餚

會考 閱讀(3.25W)

《雖有嘉餚》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指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學’是息息相關的。以下是本站小編搜尋整理的關於遼寧2017年會考語文考點試題:雖有嘉餚,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於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年遼寧會考語文考點試題:雖有嘉餚

  一、(2016·永州)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

【甲】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選自《雖有嘉餚》)

【乙】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選自《孫權勸學》)

1.請選出下列各項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 B )

A.不知其旨也    旨:旨意

B.然後能自強也 強:勉強

C.蒙辭以軍中多務 辭:言辭

D.但當涉獵 但:但是

【解析】A.旨:甘美。C.辭:推辭。D.但:只是。

2.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B.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C.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D.蒙乃/始就學

【解析】蒙/乃始就學

3.對選文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

A.實踐出真知,經常學習才能發現自己知識的缺乏。

B.教育指導他人,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別人身上,不利於自己的發展。

C.孫權希望呂蒙專心學習,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D.呂蒙經常與魯肅交流,增長了許多才能。

4.用現代漢語說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2)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志氣的人分別了幾日後,就應當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

5.請在選文中分別找出一個成語。

【甲】文:教學相長 【乙】文:刮目相待

  二、(2017·預測)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6~9題。

【甲】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①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②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注】①君:這裡的意思是統治。②念終始:始終想著。

6.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思不同的一項( B )

A. 人不學,不知道(雖有至道,弗學 ) B. 其此之謂乎(弗食,不知其旨也)

C. 念終始典於學(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D.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雖有嘉餚,弗食)

【解析】B項中的兩個“其”,前者代指“嘉餚”;後者是語氣詞,表推測,“大概”。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所以,學習之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2)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管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

8.甲、乙兩文的開頭有什麼相同之處?請簡析。

甲文用“嘉餚”作喻,乙文用玉器的雕琢作喻,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出要論證的道理,淺顯易懂,生動形象。

【解析】聯絡學過的《魚我所欲也》《雖有嘉餚》,能夠知道乙文這樣的開頭也屬於類比推理,都是引出所要論述的問題,做到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9.兩篇文章都引用了《兌命》中的話,有什麼作用?

引用《兌命》中的話進行道理論證,甲文證明了論點——教學相長,說明教與學的關係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乙文則通過引用證明了學習的重要性,這樣就把中心論點闡述得非常清楚,進一步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拓展延伸

  學者有四失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考,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參考譯文】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不足之處),傳授知識的老師必須瞭解。人們的學習,有的人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有的人認為太容易,生起輕忽,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設限,不求進步的毛病。這四種過失產生的原因,心理狀態是不同的。知道了他們的心理狀態,這樣以後才能補救他們的過失。傳播知識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發揚他們的長處,並且補救他們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