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小升中>

因學區房而引發小升中就近入學大戰

小升中 閱讀(1.67W)

學區房購買者從城市的一個區域移到另一個區域,一個街道移到另一個街道;大學聯考移民從一個省移到另一個省,從二線城市移到一線城市,殊途而同歸。家長們效法“孟母三遷”,受盡顛沛之苦,目的只有一個:爭奪分配不均的稀缺教育資源。

因學區房而引發小升中就近入學大戰

以前買房子,最吸引人的廣告語是什麼“距離市中心僅……”之類,如今早已黯然褪色了,買房送傢俱、送裝修、送鑽石甚至送名車的營銷手法也未必能讓人動心。但有一條,卻日漸被各大房產商當作招攬買家的金科玉律,那就是——學區房,學校在選房的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隨著“新千年寶寶”、“新世紀寶寶”逐漸到了入學期,這兩年學區房行情也異常火爆。自去年以來,在二手房價格變動的潮漲潮落中,唯有學區房“一枝獨秀”——量縮價跌時巋然不動,樓市回暖時率先漲價且漲幅居前,一旦市場量價齊升,學區房又是一路領跑,奇貨可居。

 跟著政策轉,“學區房”的概念近幾年才受到關注,它的產生與“就近入學”的招生政策緊密相關。

1986年7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其中第九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定國小、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那時全國大多數老百姓還習慣於單位的福利分房,單位給的房子在哪裡,孩子就在附近的學校上學。很多大工廠就辦了學校,讓孩子和同事的.孩子一起上學,彼此有個照應,家長心裡也放心。

那時尚未流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中國式焦慮。雖然大學聯考同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沒有多少人會從國小開始未雨綢繆,加上“買房”本身就是稀罕事,“學區房”幾乎是聞所未聞。

其實,我國的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早在1980年就已悄然啟動。當年6月,中央政府提出,“准許私人建房、私人買房,准許私人擁有自己的住房”,正式推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但習慣了30多年住房供給制的中國老百姓對商品房這一新生事物半信半疑,哪怕每平方米100多元的價格也無人問津。1988年1月15日,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宣佈,從當年開始,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列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計劃,分期分批地推向全國,目標是實現住房商品化,思路是提高房租,增加工資,鼓勵職工買房。1998年無疑是中國住房制度改革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那年的3月29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們必須把現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為貨幣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讓人民群眾自己買房子。我們準備今年下半年出臺新的政策,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為商品化。”一席話宣告實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政策的終結。從此,中國的住房分配走上商品化道路,中國房地產業迅速崛起。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談到,“在《義務教育法》頒佈之前,全國不同地方採取不同的入學方式,有些地方公辦學校採取的是搖號,有些地方採取就近入學。學區房現象不止在青島存在,在全國一線、二線城市都先後出現過,先實行‘就近入學’的地方就先產生學區房現象。”

近年來,學區房購買者常常因種種因素無法讓子女順利入學:或是因學區變動,所購房被劃出招生範圍;或是因學校設立戶口年限門檻。坊間流傳著一些說法,認為學區的劃定存在著許多“花頭經”。嚐了學區房“空心湯糰”的家長紛紛將矛頭對準招生政策的不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