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大學聯考>

北京2017大學聯考語文一輪複習模擬試題及答案

大學聯考 閱讀(3.22W)

大學聯考一輪複習要回顧高一、高二知識,如果你高一高二知識學習的不牢固,那麼就要抓緊在大學聯考一輪複習中補上,以下是本站小編搜尋整理的關於北京2017大學聯考語文一輪複習模擬試題及答案,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北京2017大學聯考語文一輪複習模擬試題及答案

1、加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

A.歉收 坐鎮 餘勇可賈 毀家紓難

B.霧霾 戡誤 倚馬可待 宵衣旰食

C.消弭 孝悌 真知卓見 胼手胝足

D.蓬蒿 慚怍 額首稱慶 不修邊副

3.依次填入下面語段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1)明眼人不難發現,近年來南海局勢緊張,實際上是與美國推行所“重返亞洲”政策 的。

(2)任局長期間,他精心策劃和設計了一整套“套現”方案,自認為

,但最後還是被審計機關識破,落得個鋃鐺入獄的下場。

(3)蘇軾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一生經歷了多次起起落落,但他面對厄運,始終能夠 ,並在詩、詞、散文、書法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A. 休慼相關 無懈可擊 泰然處之

B. 息息相關 無懈可擊 安之若素

C. 休慼相關 天衣無縫 泰然處之

D. 息息相關 天衣無縫 安之若素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

A.系列恐怖襲擊發生後,巴黎官方釋出宣告稱,11月14日市內學校、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游泳池和各種公共設施將全部關閉。

B.微信方面稱,對於微信的每一筆轉賬和提現交易,事實上不論金額大小,銀行都要向“微信支付”收取交易手續費。

C.《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稱,改革的目的是建構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善的制度體系,提升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D.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中國房地產將呈現增長態勢,政策和市場都將迎來根本性變化,人們期待2016年被看作中國房地產業的“轉型元年”。

5.下列詩句中黃河“意象”的特點與語段中的不相同的一項是( )

光未然雖然走了,但《黃河大合唱》卻一直在華夏的上空激揚迴盪。……“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我相信,氣貫長虹的《黃河大合唱》,未來也將像千古黃河一樣永遠地流傳下去!

A.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浪淘沙》)

B. 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 (宋琬《渡黃河》)

C.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李白《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

D. 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谹谹如殷雷。 (溫庭筠《公無渡河》)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最能反映中國傳統法律精神的,自然屬於歷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議》《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這些法典前後具有很強的繼承性,法典中的規則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塊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條款組成,一塊由旨在保障國家的秩序、安全與正常的行政管理條款組成。前者大體關乎孝道、婚姻、立嗣與兩性關係等,而後者則關乎軍事、獄訟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關謀反大逆、殺人、盜竊、侵害的條款兼涉兩塊內容。但即便主要作為“刑法典”的歷代法典,其“形”也不完全“一刑獨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關係到現代意義上的“刑”的實體法,乃賊盜、鬥訟、詐偽、雜律四篇,而捕亡、斷獄兩篇類似於現代的程式法。從結構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圖並不在純粹意義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別為:名例、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這是按照《周禮》所設定的治理模式來排序,與儒家所設想的道德理想一致,萬物統一於“道”中,人間的秩序得以與道的規律相對應,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這樣的理念來定。

廣義的法律是用來推行教化的,其要達到的價值目標乃在於“正人心”“厚風俗”,誠如《史記·管晏列傳》中司馬遷借管子之言所稱的那樣:“治教化則人心正,人心正則天下無賊”。而《唐律疏議》的序言中則把教刑的關係說得更為明白:“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將法律視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們恪遵德禮,以臻“至善”之化境。雖然儒家大體上強調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四端,故有“仁”“義”“禮”“智”的道德自覺,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悖理違禮之事,此時純靠自覺難以匡正人心、厚風俗,故而必須藉助法律的威懾之力。所以古代從來不將法律視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為盛世所不能廢”(《四庫全書提要》)即指此意。

為了貫徹這一意圖,傳統法律設定了各種各樣的規則,勸善懲惡。懲惡自不必問,但凡刑律所加,針對的物件必為於倫常綱教有違之人。不僅如此,傳統法律往往還變現在看來純粹是道德的義務為法律義務。譬如《唐律疏議》的“賊盜”一篇中就有這樣的規定:“諸鄰里被強盜及殺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聞而不救助者,減一等。力勢不能赴救者,速告隨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論”;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勢不得助者,勿論”。立法者考慮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因此更應該有道德踐履的勇氣。唐律對見義不為的行為設定刑事責任,正在於提倡一種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罰為政教之用傳統法律中,很多條款似乎在現實生活中進入司法程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設定之初,就沒有打算被執行。比如歷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條,但是似乎從未被實踐過。另外,諸如親屬之間的許多行為,雖被規定為犯罪,但是實踐中遵循“民不告官不舉”的做法,實際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設定此類規則之真正意圖,乃在於提出一種治國理想,希望民眾向此努力,更多地帶有一種“宣教”色彩

(摘編自宋玲《“正人心”與 “厚風俗” ——中國傳統法律的價值取向》)

6.下列關於“中國傳統法律精神”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唐律疏議》、《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中律法的順序,都是按照《周禮》中的治理模式來排序的,與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 管仲認為:“治教化則人心正,人心正則天下無賊。”這說明他將法律視為政教之用,認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們恪遵德禮。

C. 傳統法律設定了各種各樣的規則,勸善懲惡。對那些不能嚴格自律、做出悖理違禮之事的人,必須藉助法律的威懾力。

D. 傳統法律常常把今天看來屬於道德的義務規定為法律義務,比如唐律中規定,發現有人犯罪就要處以杖刑。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古代法典中關於孝道、婚姻、立嗣與兩性關係等方面的條款,其主要目的在於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國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 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不追求“一刑獨大”,制定法律並不在純粹意義上的“刑”,“刑”的主要目的是讓人有敬畏意識。

C. 唐律十二篇中,賊盜、鬥訟、詐偽、雜律四篇類似於現代意義上的“刑”的實體法,而捕亡、斷獄兩篇類似於現代的程式法。

D. 歷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條款,但因為在實踐中都遵循“民不告官不舉”的原則,所以違反這一條款的人也不會受到處罰。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立法者認為,人的能力越大,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就越大,如果違犯了法律,所受到的處罰自然也要加重。

B.《四庫全書提要》認為:“刑為盛世所不能廢。”因為刑罰為政教之本,其“正人心”“厚風俗”的功用不可小覷。

C. 唐律規定對見危不作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傳統中國個體要接受社會這個特定團體賦予每個個體的義務要求。

D. 傳統法律中的很多條款在現實生活中進入司法程式的概率並不大,據此可以推知,這些條款在設定之初就沒有打算被執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送陳經秀才序

歐陽修

伊出陸渾,略國南,絕山而下,東以會河。山夾水東西,北直國門,當雙闕。隋煬帝初營宮洛陽,登邙山南望,曰:“此豈非龍門邪!”世因謂之龍門,非《禹貢》所謂導河自積石而號龍門者也。然山形中斷,巖崖缺砑,若斷若鑱。當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斬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鑿之,豈必龍門?

然伊之流最清淺,水濺濺鳴石間。刺舟隨波,可為浮泛;釣魴擉鱉,可供膳羞。山兩麓浸流中,無巖嶄頹怪盤絕之險。而可以登高顧望。自長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遊而暮歸。故人之遊此者,欣然得山水之樂,而未嘗有筋骸之勞,雖數至不厭也。

然洛陽西都,來此者多達官尊重,不可輒輕出。幸時一往,則騶奴從騎,吏屬遮道,唱呵後先,前儐旁扶,登覽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與魚鳥相傲然徙倚之適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閒者宜之。

修為從事,子聰參軍,應之主縣簿,秀才陳生旅遊,皆卑且閒者,因相與期於茲。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間,登山上方,路窮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樓,聽八節灘,晚泛舟,傍山足夷猶而下,賦詩飲酒,暮已歸。後三日,陳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與之遊也,又遽去,因書其所以遊以贈其行。

注:天聖九年,26歲的歐陽修被派往洛陽任留守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