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大學聯考>

福建廈門2017屆高三3月語文質量檢測卷及答案

大學聯考 閱讀(2.39W)
  第I卷閱讀題(7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福建廈門2017屆高三3月語文質量檢測卷及答案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建築在本質上是供人居住和活動的場所,它首先滿足人的實用需要。由於大部分建築不能脫離實用功能,其審美價值受到實用功能的制約,還不能被看作是建築藝術,如一般住宅、廠房、辦公樓等。真正的建築藝術體現在一些紀念性建築(紀念堂、碑)、宮殿、陵墓建築、宗教建築、園林建築之中。這些建築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實用,而是服務於人的精神生活(紀念、信仰、審美、娛樂等),因而在建造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其實用價值'而是其精神性價值,包括審美價值。

建築的美主要在造型上體現出來,這是許多藝術共通的設計原則。建築的造型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規律,如運用對稱、平衡、合適的比例,質感、色彩講究多樣統一,注意整體和區域性、個體和群體、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及環境的協調等。各種建築部件符合形式美的規律的組成,往往給人以類似於音樂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因此建築又被稱為“凝固的音樂”。

建築藝術的造型都是體現一定的精神內容與審美理想的。12世紀法國的哥特式建築具有超人的尺度,尖塔的房頂聳入雲端,門窗多為尖拱形,表現著向上飛昇,超脫塵世,符合教會以宗教觀念影響群眾的要求。中國的寺廟建築凝重陰森,窗戶小少,光線暗淡,也顯示了佛的神祕與莊嚴。可見,建築藝術對人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它們以巨大的體積迫使人們接受它們所體現的精神內容的影響。

建築藝術的造型與時代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既受到特定時代生產力的制約,也受到該 時代審美理想和興趣的制約,象徵著時代的特點。羅馬式建築在公元5世紀至14 世紀流行 於歐洲各國,反映著當時生產力尚不發達、封建莊園林立卻互不往來的時代風尚。北京歷 史上的一種典型建築——四合院,封閉的空間,正側房秩序井然'反映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的封閉性、上下尊卑的秩序與安靜緩慢的生活節奏等時代特點。

建築藝術的造型又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體現著民族的審美理想。如中國傳統的審美理想為溫柔敦厚、中和之美,在建築上側重於群體組合,意境含蓄,裝飾注重整體效果。在園林建築上更是強調詩情畫意,建築與山水、花木組成綜合的藝術體系,小巧、典雅的蘇州園林和巨集大、高貴的頤和園就是如此。而西方人則更關注外部世界,其建築明窗巨柱,希臘式的開放,紋飾縱橫,表面外在。如凡爾賽宮中花園,筆直的中軸線,兩側對稱地佈置了次級軸線,與橫軸線相交,構成花園骨架。花園中出現一個個方格,形成巨大、清晰的幾何網路,表現出歐洲人的審美理想與外在、暴露的文化精神。

建築誠然能體現一定時代、民族的精神內容,但它只能表達一定的氣氛、情緒,有極大的抽象性、朦朧性和象徵性,不能強求它表現某種明確的觀念或具體形象,否則總要失敗。

(摘編自王旭曉《美學原理》)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部分供人居住和活動的建築,滿足了人的實用需要,制約了審美價值,所以不能

被看作是建築藝術。

B.體現建築藝術的紀念碑、宮殿、園林、神廟等,建造時首先考慮它的精神性價值,

這是由它的建築目的決定的。

C.建築之美主要以造型為載體,其設計的原則要高度符合造型藝術的規範和要求,符

合形式美的各種規律。

D.如果建築的各個部件都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它就富有內在的節奏與神韻,往往給人

以音樂般的美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建築藝術的造型與一定的精神內容相聯絡,它會對人產生精神影響,中國的佛教就

是通過寺廟的空間形式來影響人的精神。

B.四合院作為北京歷史上的典型建築,其獨特的造型受到了封閉自足、講究等級和慢

生活等時代特點的影響。

C.建築藝術的造型受時代的影響和制約,公元5至14世紀歐洲各國的時代風尚,就在

當時流行的羅馬式建築中有所體現。

D.凡爾賽宮中花園在造型上呈現出對稱的幾何網路式格局,與東方園林不同,這與東

西方民族的審美習慣相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些古民居在建造之初首先考慮的是實用,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其精神性價值不斷

凸顯,也逐漸體現出建築藝術。

B.若想理解12世紀法國哥特式建築造型的內涵,需要了解特定時代和民族的心理習

慣,也要了解西方宗教相關知識。

C.蘇州園林小巧、典雅,造型上的這種特點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

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點。

D.一些仿古建築要明確表達某種觀念,又不能把人帶入一定的氣氛和情緒中,雖然形

似,卻不具有藝術價值。

  (二)文學類文字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刃 李新立

突然想起“刃”,我被自己的這一閃念嚇了一跳。

金屬的刃,是技術高超的匠人千錘百煉精心打造而成的,大凡削鐵如泥的利刃,要有柔而堅的優良材質。而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好刃似乎都沾了過多的血腥。因此,我儘量避開血腥和與血腥相關的詞語,只說生活的日常。

那年我十七歲,第一次進城。從東關車站出來,避開紛雜的喧鬧,朝西緩緩而行。街道狹窄漫長,兩側的土臺子上,擺滿了高低不一的民房,這些房舍,簷子高挑,花格狀的窗戶裱糊了白紙,雙扇大門釘了銅釦,笨拙得讓人喜愛,而木質的材料上,全部塗了深紅色的顏料,顯得沉穩大氣。想必它們一定是民國的建築風格吧。臨街的個別房子前,揚著商家的幌子,有酒有茶,有布有面,斗大的隸書是繡上去的,經年不會掉色。

先是聽見“叮噹,叮噹,叮噹”的敲打聲,一前一後,一高一低,極具節奏。泥爐的火焰正好,一塊鐵在裡面燃燒,支在一旁的砧臺上,老師傅用鉗子夾著一塊已經打扁了的鐵料,揮著小錘。小錘打下去,抬起,年輕的徒弟掄起大錘砸了下去。砧板上的鐵,紅星四濺,隨後由紅變黑,師傅又將它丟進泥爐。如此反覆,一把刀有了形狀。水槽裡的水泛著濁紅.帶著高溫的鐵放了進去,霧氣升騰而起,上面坐了神仙似的。刀口處一抹白,與眾不同,名叫鐵白,那是一把利器的刃。

可惜的是,這個美妙的去處很快消失了,先是街道拓寬,土臺子和那些建築盡悉拆除,硬化了的人行道和樓房修築而成時,民國遺風茫然無存,我也就不知道老手藝的去向。

現在想起這個,是因為我所寓居的巷子裡一聲唱腔般的“啟刀磨剪子嘍”,突兀得讓人措手不及,險些將行人撞翻。這也是個老手藝人,一位頭髮花白的長者,在小巷子的出入口處擺了一條長凳,上面夾著他的家當。他沒有坐在長條凳子上,而是坐在旁邊的可摺合的小馬紮子上,當時就想到,他這是出於對一種老手藝的尊重吧。他用鋼質鐵器啟磨菜刀時,肯定用力卻捉拿得有些分寸,刀口捲起的鐵屑,刨皮一般。然後在磨石上稍加拋光,菜刀的刃口就閃著寶貴的銀白。

無獨有偶,不幾日,又在巷口遇見了另一磨刀者。其實他是出售磨刀工具的,屬於現代科技產品。叫賣聲是從旁邊的電喇叭裡發出的,不是方言的唱,是普通話的講。我看清楚了,任何刀具,置於規定的磨口,只需拉幾下,刀口就可變得鋒利,以他的現場演示,吹髮可斷,落紙可削。但不同的是,那個刃,有些粗糙,雖然發白,卻不見銀光劃亮眼睛。

我仍然要說有刃的生活器具。

在老家農村,每一件有刃的家當都置放於指定的位置,比如,菜刀的刀背朝外或者朝下,出工的鐵杴夾在腋下,杴頭朝前,刃口向下,更不允許用有刃的家當直指他人。但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耕作者,要經得起許多磨練,要讓它們熟悉你的體溫和氣息,你要有接近和使用它們的足夠本領。一次,我合刃具時,沒有多少經驗,加上用力過猛,刃具的偏鋒劃在手掌上,沒有聲響,沒有疼痛,只見鮮血直流,因此而耽誤了幾天的勞作。

假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就連一把用以收割的刃具,也會有假貨,即便是真貨,也分三六九等。其中奧妙只有經年和土地打交道的人知道。我曾經跟著年長者去商店購買刃具,他拿過一沓,蹲在地上,抬起胳膊,逐一將手中的`刃具摔到地面上去,將那種發出清脆聲響的收到一邊.,而後,又在這些刃具中用手指試著刃口。這些,是生活累積的經驗,口傳無效。假貨材質不好,那隻能算是一片硬鐵,沒有可用的刃口,就連裁紙可能都有些費力,更別說用來收割作物。年長者對這樣的東西當然不會鑑別不出來,並且十分不屑。他們認為,那不過是一片“死鐵”罷了。由此,我認定一張好的刃具,是鮮活的,有生命的,甚至是有靈性的。

除了廚具和農具,幾乎每個人都使用過有刃口的其他工具。小時,我用過的就有削鉛筆的小刀,村國小門口不遠處就是代銷點,包容了許多日常所需的商品。我和許多同學一樣,不是用現錢去購買的,是拿了可以當作錢花的雞蛋,換一把鉛筆刀和一支不帶橡皮的鉛筆。現在回想起來,剔除物質上的匱乏,竟然覺得有些古風的味道。

(有刪改)

4.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文中寫作者第一次進城時看到古樸沉穩的民國風格建築等景物,是為了引出下文對

民間老手藝的敘寫。

B.寓居的巷子裡一聲“啟刀磨剪子嘍”,讓作者措手不及,險些將行人撞翻,表現作

者內心的不安。

C.讀國小時用雞蛋換鉛筆刀和鉛筆的經歷,讓作者在物質匱乏時期就懂得了更要與人

分享的道理。

D.作品以“刃”為線索,敘寫了匠鋪製作刃、啟磨刀刃以及年長者鑑別刃具的情景,

表達了作者對民間老手藝人的尊重。

5.文中寫了兩位磨刀者,他們有什麼不同?這樣寫有何用意?請簡要分析。(5分)

6.第二段“只說生活的日常”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1 2分)

閱瀆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材料一:

【本報北京2月14日電(記者李韻)】日前,文化部在其網站首頁釋出《各地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情況評估報告》。報告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頒佈五年來,各地落實情況喜憂參半。

201 1年6月1日,《非遺法》正式實施。為掌握法律實施五年來的落實情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文化部於2016年組織開展了《非遺法》貫徹落實情況檢查,並委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評估。

評估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國有24個省(區、市)頒佈了非遺的地方性法規共72部。其中,17個省(區、市)的省級法規是在《非遺法》實施後製定的。但是,從全國範圍看,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區、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性法規尚未出臺,立法工作亟待推進。

評估報告顯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國各省級財政累計投入163731萬元,有10省(市)累計投入5000萬元以上。儘管五年來,各省財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國家級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區、市)批准公佈了14928名省級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評估報告顯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在世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超過70週歲的已達50%以上,開展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迫在眉睫。有些傳承人在搶救性記錄過程中,就已經離開人世:一些傳承人年事已高,無法完全展現技藝。部分藝術院團改制後,面臨著經營壓力,有的傳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響,出現了無人肯學、後繼乏人的狀況。

(摘編自《光明日報》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們就是要把非遺文化傳承作為工作、作為職業,通過現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經營,希望能夠找到一條非遺文化傳承的職業化道路,避免因為入不敷出、生活難以為繼而面臨失傳的窘境。”糖畫傳承人高光耀說。雖然近兩年商業演出市場機會增多,但是相比於其他演出形式,他們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眾對於傳統文化的接受度還有待提高,而這其中,既需要傳承人自身的堅持與創新,也需要更多社會力量投入。

(摘編自《大眾日報》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遺文化傳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形象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要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借鑑現代模式,激發出人們的興趣,就能打造成現代時尚,就能成為網紅,就能很好地圖粉。我們應該做好非遺+網際網路這個加法,讓非遺的文化魅力在網際網路靚麗起來,普及起來,傳播起來。可以採用動畫開發、趣味知識比拼、全國非遺知識接龍等方式,非遺在網際網路火了,關注的人就多了。

(摘編自南方網《落實“非遺法”還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顯示,《非遺法》實施後,多省頒佈了地方性法規,財政投入逐年增加,這

是可喜的現象。

B.材料二認為,非遺傳承人面臨人不敷出、生活難以為繼的窘境是大眾不接受傳統文

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遺文化要吸引大眾,就要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出改變以符合現代時尚,

成為網紅。

D.三則材料表明,非遺保護需要非遺傳承人有創新能力,更需要他們有不計報酬的無

私奉獻精神。

8.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較為合理的兩項是(5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進、保護經費不足、非遺面臨失傳等問題,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對非遺保護的重視。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遺傳承人在面臨困境時自尋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評了大眾對非遺保護工作的不重視。

C.三則材料都直面非遺保護的現實困境,材料二、三針對材料一提出的問題給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

D.三則材料來源不同,有報紙,有網站,但遣詞造句都很規範,語言樸實通俗,三者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體都關注非遺保護這一文化熱點,與國家重視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一致,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感。

9.如何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請根據上述材料談談你的看法o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