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國學智慧>

冬至吃餃子夏至吃麵的由來

國學智慧 閱讀(1.31W)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夏至和春節、冬至一樣,屬於中國民間重要的節日,稱為 " 夏至節 ",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人民的飢餓。

冬至吃餃子夏至吃麵的由來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餃子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製法是先用麵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為餡,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 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 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夏至為什麼要吃麵?

我國很多節氣節日都有很多有趣的食俗,夏至也不例外。很多人都知道“冬至餃子夏至面”的俗語,但夏至為什麼要吃麵的原因可能就不知道了。下面小編就告訴你夏至為什麼要吃麵。

黃河流域是孕育中華民族的地方,這裡的主要農作物是麥子,因此麥子是這個地區老百姓的主食,把麥子磨成麵粉,然後運用慧心和巧手製出各式各樣的食物來。此時,許多地方正是薦新麥的日子,像山東萊陽、黃縣(今龍口市)一帶還喜歡煮新麥粒吃。祈求幸福祥和,希望五穀豐登,麵粉是一種最美好的表達方式。作為麵粉製品的經典,麵條不僅能滿足人們的口腹需求,還能調節人們的生活節奏,使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而又富有情趣。夏至日吃麵概源於此。

夏至吃麵是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夏至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吃涼麵(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雲:‘冬至餛飩夏至面’。”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於製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麵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山西人夏至吃“伏面”

夏至過後,進入三伏,山西民間多吃涼麵開胃消暑。山西涼麵,又叫伏面,古稱“冷陶”,雖非珍饈名點,卻源於上古祀日,反映時令變遷,傳承千年習俗,是一道融入文化遺韻的晉地美食。

清代時“夏至伏面”已發展成為各種花色冷麵。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冷淘面爽口適宜,天下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