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培訓>保健協會認證>

2017女生更年期心理保健法

保健協會認證 閱讀(1.43W)

更年期抑鬱症與更年期綜合徵不同,可以急性發作,也可以緩慢起病;可以反覆發作,也可以一病數年。發作間歇期常有不同程度的殘留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愉悅感缺失,睡眠困難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2017女生更年期心理保健法,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2017女生更年期心理保健法

  一、更年期女性的社會心理特點

瞭解女性更年期的社會心理特點,需先了解女性相對男性而言的一些主要特徵。①生物方面:當然,性染色體決定了性別,隨之產生的是內分泌的巨大差異,性激素的不同,女性特有的生理週期和生育過程。女性生理特徵是其社會心理特徵的基礎;②心理方面:心理的性別差異是由女性生理特徵和社會文化環境決定的,同時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但就女性群體而言有很多差異或特點,如女性的語言能力較強,比較注重細節,情感比較豐富且容易表達等;③社會文化方面:傳統觀念對女性性別的歧視使女性容易放低自我要求,產生自卑感;傳統"女主內,男主外"的觀念對女性角色的要求不同於男性,加上養育孩子的過程和天生的母性,使之對家庭的變化更關注、更敏感。

進入更年期的重要標誌是性激素減少,月經週期停止,加上兩性都有的軀體老化,家庭事務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常有力不從心、失落和空虛感,不得不重新評估自己將來的角色。絕經、面臨退休和早早到來的空巢家庭,是影響此階段女性心理健康的特定因素。

  1.對絕經的態度:

通常比較消極。多數是"失去老朋友"的失落感,意味著雌激素喪失,卵巢功能衰竭。也有部分女性為不再有"例假的麻煩"而感到寬慰,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的生活轉變而不是醫學問題,因而持有比較積極的態度。顯然,預想絕經是一件不好的事的女性,傾向於關注其不好的方面,因此也較多報告有軀體和精神方面的症狀;而持積極態度的女性則較少呈現不適症狀。不過,不管持哪種態度,不可遏制的"青春不再""變老了"的感覺卻是實實在在的。

  2.對退休的態度:

通常女性退休後的適應好於男性,可能與女性的社會價值取向、家庭角色定位和生活習慣有關。很多女性退休後的時間和精力空檔,很快被瑣碎的家務事填充,因而失落感較輕。但對無需操持家務而自己身體、精神尚好者或對職業追求強烈、事業成功者,容易產生失落感,如果沒有愛好或其他事物來充實生活內容,較容易出現各種主觀性軀體不適症狀,或焦躁易怒,或抑鬱不振,百無興趣。

  3.對家庭結構變化的適應性:

此時子女逐漸成年,或進入大學住校,或離開本土去他鄉求學、工作,或結婚另立小家庭,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早早地在中年就開始空巢。進入老年的父母,有的纏綿病榻,從小到大支撐自己成長的心裡那片天"爸爸、媽媽" ,如今成了需要付出的照顧物件;有的已經與世長辭,對著子女發出"媽媽沒有媽媽了"的感嘆,便是強烈失落和空虛感的表達,不僅僅是悲傷。

  二、更年期常見心理問題

  1.不良心理:

女性更年期常見的不良心理有:①情緒不穩定,急躁,不盡人情,無端地心煩意亂,有時過度興奮,有時則傷感、絕望;②容易焦慮,為一點小事而糾結,憂心忡忡;③悲觀;④個性與行為改變,有的人會變得比以往嘮叨、自私;⑤敏感多疑,固執己見,看問題及處理問題會變得比較極端;⑥興趣減退,刻板的二點一線生活方式,對社會上的一些活動失去興趣,又不想建立新的興趣;提不起精神去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失去以往的靈活性;自感記憶力下降,心有餘而力不足,工作幹勁隨之低下;⑦性冷淡。

這些不良心理,不一定是疾病,但會影響到人際關係、生命質量、健康感和幸福感。如果未能調整好,則有可能發展成為精神障礙。

  2.圍絕經期綜合徵:

俗稱更年期綜合徵(menopausal syndrome),指發生於婦女絕經前後由於激素水平變化導致的軀體和情緒症狀,其中表現焦慮或抑鬱症狀者佔10%~40%。

絕經帶來的軀體症狀和精神症狀的頻率和嚴重性差異很大。很多人認為絕經婦女很有可能出現心理症狀,如抑鬱、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等,但沒有證據證明這些症狀很常見。很多女性的絕經期過渡很平穩,唯一的明確標誌就是經期結束。絕經前後也有部分女性會出現比較明顯的雌激素撤退症狀,情緒的不穩定是症狀之一,也包括失眠。也有部分以情緒症狀為突出表現或首發症狀的。

純粹更年期綜合徵的識別並不困難,常隨著時間推移和對症處理而逐漸適應,症狀逐步緩解。重要的是鑑別在此階段發生的其他精神障礙,如抑鬱障礙、焦慮障礙、軀體形式障礙和器質性精神障礙。這些障礙常具有更年期綜合徵的症狀,但不限於此,痛苦感和對社會功能和生命質量的影響也更大。

  3.更年期抑鬱症(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是發生在絕經期的抑鬱障礙,其抑鬱的臨床表現與其他年齡段或男性的抑鬱障礙無特別不同之處。由於抑鬱症狀與更年期症狀之間有重疊,常致鑑別困難。

研究顯示,女性絕經期的抑鬱發作危險性增加,約是絕經前的2.5倍。主要危險因素除性腺產生的雌激素量迅速減少直至消失外,還有絕經期有關的明顯軀體老化、上述常發生在更年期的情感性應激因素及其可能造成的疲勞、焦慮和悲傷等絕經期症狀。生活改變特別是喪失和其他人際的角色轉換,與女性抑鬱的發病和持續存在有關[2]。但是,大多數有更年期不適症狀者不會發展成抑鬱症。有嚴重血管舒縮症狀如潮熱和盜汗的女性抑鬱風險更大。抑鬱症狀也可出現在血管舒縮症狀之前,成為首發症狀。有產後抑鬱史、經前綜合徵或抑鬱發作的女性,絕經期出現抑鬱障礙的風險增加[3]。縱向研究發現,既往抑鬱發作是絕經後抑鬱最好的預測因素。子宮切除和卵巢摘除會導致突然出現絕經,伴隨嚴重的症狀包括情緒改變,有時有抑鬱障礙[4]。

抑鬱症的核心症狀是:①心境低落,②喪失興趣和愉快感,③精力下降和活動減少。"高興不起來""沒有感興趣的事""想哭的感覺""什麼都不想做,不想動""變懶了",則是這3個核心症狀的常見表述。若同時伴有注意力下降、自尊和自信心降低、自責和無價值感、悲觀消極、睡眠障礙、食慾下降中的數項,且症狀持續時間超過2周,使之生活發生改變或非常苦惱,便應考慮更年期抑鬱症的可能[5]。

更年期抑鬱症與更年期綜合徵不同,可以急性發作,也可以緩慢起病;可以反覆發作,也可以一病數年。發作間歇期常有不同程度的殘留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愉悅感缺失,睡眠困難等。

  4.焦慮障礙:

是一組以焦慮為主要臨床相的常見精神障礙,包括驚恐障礙、廣泛性焦慮和恐懼症。研究發現,與焦慮障礙相關的5個主要危險因素中的3個即應激性生活事件或創傷事件和共病精神障礙尤其是抑鬱症,也是女性更年期容易發生的。焦慮障礙預後很大程度與個體素質和臨床型別有關。經恰當治療,多數患者可在半年內好轉,病程長短、症狀輕重、病前社會適應能力是否完好、有無刺激因素、個性有無缺陷,均可作為預後的參考因素。

(1)驚恐障礙:

驚恐發作是其特點,發作具有不可預測性和突然性,反應程度強烈,患者常體會到瀕臨災難性結局的害怕和恐懼,而終止亦迅速。有的病例可在數週內完全緩解,病期超過6個月者易進入慢性波動病程。

臨床表現特點主要有3個方面:①驚恐發作: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伴瀕死感或失控感。伴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胸悶、心動過速、心跳不規則、呼吸困難或過度換氣、頭痛、頭昏、眩暈、四肢麻木和感覺異常、出汗、肉跳、全身發抖或全身無力等,常為此急診。發作期間始終意識清晰,高度警覺。②預期焦慮:發作後的間歇期仍心有餘悸,擔心再發,惴惴不安,也可以出現一些植物神經活動亢進症狀。通常起病急驟,終止也迅速,一般歷時5~20 min,很少超過1 h。③求助和迴避:60%的患者由於擔心發病時得不到幫助而產生迴避行為,如不敢單獨出門,不敢到人多熱鬧的場所,發展為場所恐懼症。

(2)廣泛性焦慮:

發病可能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具有焦慮特質者平時就容易焦慮,當有心理和社會因素時容易觸發。稱之為廣泛性焦慮,就是因為其臨床症狀"泛" 。臨床表現特點:①擔憂:以焦慮為主訴,患者常處於心煩意亂,怕有禍事降臨的擔心和憂慮之中,擔心的內容可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所謂事事可以擔心,但其擔憂程度明顯與現實不相稱;也可以沒有特定原因或明確物件的擔心。這種擔憂難以控制。②軀體症狀:以疼痛、疲勞較為突出,可涉及全身各個系統,主要是由於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所致。可表現為心慌、胸悶、氣急、頭暈、多汗、面部潮紅或蒼白、口乾、吞嚥梗阻感、胃部不適、噁心、腹痛、腹脹、腹瀉、尿頻,各處疼痛、肌緊張等。有的可出現月經紊亂和性慾缺乏等性功能障礙。③運動性不安:表現為坐立不安、無目的的小動作增多,有的可表現為脣、舌或肢體震顫,甚至語音發顫、行走困難。④敏感性增高:對外界的刺激反應過分警覺,易激惹、好發脾氣抱怨,做事注意力不集中而自覺記憶減退;睡眠障礙也較為突出,常表現為入睡困難、眠淺易醒、多夢、容易驚醒甚至出現夢魘。一些患者會以睡眠障礙為主訴就診。

廣泛性焦慮障礙起病緩慢,多呈慢性病程,儘管部分患者可自行緩解,但多表現為反覆發作,症狀遷延。反覆發作或不斷惡化者可出現人格改變、社會功能下降,合併抑鬱者致殘率和自殺率較高。

(3)恐懼症:

恐懼症根據恐懼的物件而命名,如場所恐懼(agoraphobia),社交恐懼(social phobia)和怕血、怕昆蟲、怕高等特定恐懼(specific phobia)。更年期女性以特定場所或物體的恐懼為多,因恐懼而產生的迴避是影響患者功能的主要因素。

  5.軀體形式障礙:

是一組以軀體不適為突出表現,與潛在的心理因素或生活事件有關的疾病,包括軀體化障礙、疑病症、持續疼痛障礙和軀體形式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如心臟神經症、胃神經症、心因性咳嗽、功能性尿頻和排尿困難等)。這類患者在全科臨床中非常常見,為慢性波動性病程,隨心理狀態而起伏,是典型的"身體說出心理的活動" ,也是人們遇到心理困擾時的一種自動啟動的心理防禦機制。男女都有,在女性中更常見些。

臨床表現特點是反覆主訴的軀體症狀,因這些症狀而反覆就醫檢查,但陰性結果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即使有時存在某種軀體障礙或檢查陽性結果,也不能解釋所訴症狀的性質、程度,或其痛苦與優勢觀念。經常伴有焦慮或抑鬱情緒,常有一定程度尋求注意的行為。儘管症狀的發生和持續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難或衝突密切有關,但患者常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如果與患者討論症狀的起因、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往往使醫患雙方都感到失望和受挫。

  6.女性軀體疾病伴發心理障礙:

這裡指的是軀體疾病伴發的心理障礙,而不是"導致"的心理障礙,也就是說,軀體疾病不是心理障礙的直接病因,而是一個相關因素或誘發因素。

更年期女性較其他年齡階段女性更多遇到的影響心理健康的軀體疾病是乳腺癌和乳腺全切手術,及卵巢子宮疾病和子宮全切手術。人體器官尤其是外部可見的器官,如四肢、五官等等,對個體的自我認同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何況性器官對身份認定、對婚姻、對自信更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重要如乳腺、子宮的女性特徵性器官的切除,是一個心理上的重大打擊。手術破壞了女性的外型特徵或內在特徵,會出現"去勢"反應,出現喪失感和抑鬱,從而對女性身份信心不足,甚者影響夫妻感情或婚姻穩定。如果所患還是癌症,則更有危及生命的重大應激。雙重打擊之下,很容易伴發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三、更年期心理保健

一旦出現心理問題,轉診給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如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或者獲得精神衛生從業資格的專業人員的指導,肯定是不錯的選擇。但問題是,並不總是有條件轉診或獲得直接指導,或者有很多患者不願意接受轉診。這裡主要介紹作為一名全科醫生可以做些什麼。

  (一)把心理保健融入全科醫療中——情緒問題的識別和干預要點

1.首先要樹立心身一體的概念。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機體,心理與軀體是互相影響的,因此,更年期保健如果忽略了心理健康,則恐怕很難做到本文開頭所闡述的健康標準。人們之所以更願意談身體的不適而常常回避談心理困擾,是因為對心理困擾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精神疾病存在偏見和歧視。全科醫療如果撇開了心理保健,也就不"全"了。

2.遵循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問診時,要考慮到以下方面並可按此順序進行,也可分幾次完成:①目前的主訴及其發展方式;②目前的生活情況,是否觸發現有的症狀;③個人發展情況,以往的人際關係,壓力及應對策略;④患者自己對疾病和治療的觀點;⑤總結和正向反饋;⑥推薦進一步的醫療活動。

3.關注患者的家庭和人際關係。除了關注更年期女性本人外,還需要把觸角伸向其周圍可能對她有影響的人,特別是其家庭成員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因為更年期女性比較關注家庭,此時的她們關注的重心開始逐漸從工作轉向家庭,從精神享樂轉向身體健康。因此,家庭結構及其變化對更年期婦女的`心理有較大影響。

4.關注軀體不適。對所主訴的軀體不適予以足夠的關注,但不要隨意貼標籤,戴帽子,下診斷。也就是說,要重視患者的主訴,要給予必要的檢查和病史採集,要體察患者的情緒,充分理解其軀體感受和苦惱,但如果依據不足的話,不要輕易下判斷是什麼疾病,也不要無原則地枉做許多不必要的檢查,或者處方許多無關痛癢的藥,那樣只會加重患者的"患病"心理。耐心、通俗的解釋和適當的保證有助於減輕患者的焦慮。

5.運用簡單的心理諮詢技術。可以通過解釋和自我暴露,幫助對方接受更年期的變化,調整心態;可以通過傾聽和理解,支援和共情,與患者討論她的情緒問題。這些簡單的心理諮詢技術就有治療作用,可以幫助患者緩解情緒,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

6.量化評估。可以藉助於一些篩查工具,如貝克抑鬱量表(BDI)、醫院焦慮抑鬱量表(HAD)、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鬱自評量表(SDS)等,來發現患者有無焦慮、抑鬱的症狀;也可以通過評估軀體症狀、焦慮和抑鬱嚴重程度的量表,如健康問卷(PHQ-15)、健康問卷抑鬱量表(PHQ-9)、廣泛性焦慮量表(GAD-7)等來細化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並分級處理。

7.健康教育和社會支援。傳授相關知識,幫助其調整心態,接受更年期的到來;幫助其家人理解並接受配偶或女性長輩的更年期變化,不要為此責備。

8.對症處理。絕經期症狀嚴重者,在醫生指導下調整雌激素水平。

9.轉診、求助於精神衛生專業人員。以下3種情況建議考慮轉診:①既往有經前期煩躁症或產後抑鬱症者;②症狀嚴重,可能達到抑鬱症和焦慮症程度者;③有自殺傾向者。

10.接受過培訓的全科醫生,可以在專科指導下,對符合適應證的患者開展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二)健康教育——更年期婦女的自我心理保健

通過健康教育促進自我心理保健,是最有效的預防策略和干預策略,也是全科醫生的職責。

1.自我心理評估。關於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多種說法,其中有一個簡單的粗略評價方法很有效,即:①本人不覺得苦惱;②他人不覺得異常;③社會功能良好。如果其中之一有問題,需要引起關注和警覺;如果其中之二有問題,十之八九已經呈現精神疾病之態,需要及時干預。定期自我測試上面所介紹的量表,也是一個心理自我檢查的過程,就好比常規體檢。

2.調整心態,主動適應更年期的生理變化和社會角色的變化,接受必然老化的人類自然規律,相信自己有能力度過這個人生的必然階段。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運動習慣。與家人和朋友溝通自己的更年期變化和感受,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接受,不要為此責備。

3.心理保健十法。為更年期包括即將進入老年期的朋友們總結的心理保健10個要點:①按需吃(合理健康的營養);②放心睡(不怕睡不著,就怕擔心失眠);③照鏡子(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④排活動(豐富的生活內容);⑤調目標(隨著身體的變化、家庭結構的改變和工作狀況的變化而調整工作目標、家庭目標和生活目標);⑥愛自己(這個很重要,自愛、自尊);⑦交朋友(有閨蜜的人進入中年期不容易得抑鬱症);⑧列出來(有問題不怕,就怕一團亂麻不知所措,所以要列出來,並一一寫出可行的解決方法,決定從哪裡著手);⑨說出來(喜怒哀樂,不要窩在心裡,說出來跟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獲得相互的理解);⑩順勢為(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也,順勢而為是智者)。

4.及時求助。一旦內心苦惱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和日常生命質量的情況出現,常說明自我調整已經不能緩解,應當及時向專業人員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