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上海2018大學聯考作文點評

作文 閱讀(4.12K)

上海2018大學聯考作文點評:考生要寫偏,很難

上海2018大學聯考作文點評

2018年大學聯考語文上海卷的作文題目昨天公佈,這個具有濃厚“海派味道”的作文題一經揭曉便引發了社會熱議。在不少人看來,這個題目針對了“00後”這代人成長曆程中個人需要一路被滿足、個性充分張揚的特點,引導他們思考“需要”和“被需要”之間的關係。

大學教授、中學老師普遍認為這個題目“不偏不怪”,相比較往年,今年的作文題讓學生更有話說,發揮空間較大,充滿思辨性;心理學家認為,感受“被需要”、思考“被需要”是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的話題;而本身一直感受到“被需要”的志願者老師則表示,人只有“被需要”,才能獲得自我存在的價值,才能更好地規劃人生。

讓學生關注自己的內心,因此“有話可說”,但也考驗思辨能力

“今年的上海作文題,考生要寫偏,很難!”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直言,“相信大多數考生在審題上沒有問題,而文章能否寫出立意,那就因人而異了。”在他看來,題目所呈現的是在關注自身需要的基礎上,思考自己的“被需要”,體現自我價值。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滿足了生存需求後,還有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和過去的一些作文題引導學生關注外部世界不同,今年的題目倡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內心,並且在自我價值實現這一問題上做哲學層面的反思。可以說,書寫空間很大,但文章的氣度就體現在個人價值的思考上。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表示,“被需要”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孩子“常回家看看”是一種“被需要”,醫生救死扶傷是一種“被需要”,老師教書育人也是一種“被需要”。一方面,這個單維度的題目讓考生的寫作方向非常明確,與之相關的生活素材十分豐富;另一方面,題目蘊含思辨性,這也和考生平時的為人、品格、修養息息相關。

駱玉明說,題目描述中有一個重要的資訊——個人價值,這就需要考生先理解什麼是“個人價值”,它與“被需要”之間又存在什麼關係。在他看來,兩者的關聯其實是指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往深了說,是個體和社會結構的關係。這是需要考生們進一步理解和思考的。

同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楊俊蕾認為,這次的作文題不為難學生,從自身需求切入,繼而引導學生思考“被需要”,以及對自身價值的認識,既有層層遞進,又有哲學辯證法在其中。這個題目還倡導學生關注社會、有所作為,比如,如何看待“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如何看待“不自覺的冷漠”等等。

感受、思考“被需要”,是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必須思考的話題

“被需要”不僅是一個不錯的作文題目,更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張麒坦言,為人父母者也應該從這個題目中思考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相處,讓孩子獲得被需要的感覺,從而獲得豐富的生命體驗。

張麒說,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從來都沒有發生過變化。但是,在過去物質並沒有那麼充足的環境中,孩子往往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的未來對家庭的意義,這使得他們能夠感受到被家庭需要。而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90後”“00後”們也許會因為成績好讓父母感到光榮,但是他們可能難以感受到自己對家庭的貢獻,以及自己被家庭所需要。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缺乏心理彈性的原因。”不管是不被需要還是被需要,由於感到無法達到家長的目標,孩子可能會缺乏歸屬感和效能感。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遭遇挫折或是自尊受到打擊,孩子的心理就很容易走向負面。張麒強調,這個作文題也是我們每個家庭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家長要看到孩子未來會面臨的困難,而不是糾結於當下,不要被周圍的環境裹挾。”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助理教授米啟兮提到,在高中階段,孩子們首先容易想到的是自己的“需要”,但是隨著逐漸成長,他們會越來越被家庭和社會所需要。那時他們就會意識到,比起自己有限的、重複的需要,來自社會層面的被需要才是持續的、大規模的。

由“被需要”發現自我價值,才能好好規劃人生道路

“上海的作文題讓孩子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思考‘被需要’的.不同層次,從而思考自己的人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曾經在平時的生活中思考過這個問題。”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評委、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在接受採訪時說,“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感受到‘被需要’的需求,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在張麒看來,感受“被需要”、思考“被需要”,幾乎算是青少年人生的“起跑線”。“在大學聯考前,這些孩子們需要規劃自己的人生,發現自我價值,因此自己被需要的感覺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同濟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張輪看來,這個題目向社會傳遞出一個訊號:語文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語言和思維能力,對於培養正確的“三觀”也非常重要。“要寫好今年的大學聯考作文,光說幾句大話空話肯定不行,而是要對這個問題有深度的思考,要有個人的真切體會,不管作文寫得如何,思考這道題本身對‘00後’們來說就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於“需要”和“被需要”的關係,投身教育公益事業的志願者也很有發言權。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教師張軼超從2001年開始就堅持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免費課外教育,並且不定期赴河南、安徽等地進行短期支教。張軼超坦言,我們被別人所需要,也需要別人的認可,“被他人認可的需要,是每一個人的需要。”在他的理解中,人是“社會性動物”,單獨的個體是無法獲得滿足的,只有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在交往中被需要、得到認可,才能獲得自我存在的價值。“任何行業的人,包括志願者,都是通過滿足他人的需要而獲得自身存在的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