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企業員工離職分析報告

職場 閱讀(2.9W)

一、 公司員工現狀

企業員工離職分析報告

公司現有員工67人,專業研發人員佔全員的53.73%、市場人員佔7.46%、監理人員佔16.42%、專案管理人員佔8.96%,管理人員佔全員的13.43%。

公司員工整體素質較高,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年輕員工在公司中佔據主導地位已達到82%的比例。

目前,公司員工無論從學歷、年齡結構都漸呈現了較好的態勢(普遍學歷較高、25——30歲年齡段人數較多),為公司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離職員工分析

從公司2017年的情況看,公司員工的整體流動率偏高:05年全年入職員工為32人,離職員工為20人,其中當年入司當年離職人員為5人。

為了更好的控制公司員工主動流失率,我們就員工流動狀況進行分析。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20人離職。根據人力資源人員流失率的計算方法:年度主動流失率=本年度主動流失人員/(本年初人數+本年末人數)/2,經計算主動流失率為18%,主動人員流失率佔全年流失比率的55%(主動人員流失率/全年流失率),主動離職人員11名(吳某、陳某、王某、韓某、曹某、方某、周某、劉某、陳某a、茹某、陳某b)、其中被動離職人員5名(韓某、張某、張某、高某、嶽某)其他情況離職人員3名(李某、陳某c、胡某)(注:公司有勸離意向且本人提出離職申請)、特殊情況離職人員1名(副總陸某調回勞動部)。

公司員工離職總數雖然為20名,但主動提出離職人員僅11名佔全年流失率的18%。與IT同行業相比,趨於正常範圍內(大多數觀點認為正常範圍是20%)。員工離職呈現多樣化趨向,通過對離職員工的訪談和調查,彙總離職原因如下:

一、 主動離職員工

1、因公司提供的條件不能達到個人的期望,主要是對薪資不滿,其次對福利等方面頗有微辭。例如方某、陳某b、周某。

2、考慮到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主要是個人職業的提升空間無法滿足,希望通過換公司對求新的發展,從而離開公司。例如劉某、茹某。

3、因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而準備參加考研究生、博士生或繼續攻讀其他專業學位,但公司不能提供此類條件或是沒有充分的時間提供給員工,因而導致離職。如韓某、王某。

4、覺得公司對自己的工作不被重視,很難得到公司的認可。如陳某a。

二、被動離職原因或其他情況離職(雙方均有意向解除合同的)

1、被動離職的5名員工主要是因為工作質量欠佳,不適合繼續聘用。

2、工作拖沓,任務無法完成。如韓某、嶽某。

3、不能獨立完成工作,工作表現較差。如張某、高某、張某。

4、違反公司規章制度,在公司內部造成不良影響或對外接觸客戶時致使公司名譽受損。如韓某、張某、張某。

5、違反公司考勤制度,與管理人員發生分歧,從而離職。如胡某。

6、因無法找準在公司的定位而離職。如李某。

主動離職和被動離職的原因大都有共性,而其他原因離職的則各不相同。

影響員工流失主要有三個方面:員工自身因素、企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

員工自身因素剖析:一般來說,從企業中主動離開的員工,往往是企業希望留住的員工。

首先,他們具有能力、具有的專業知識等,使得他們對於所從事專業的忠誠度高於對企業的忠誠度(比如公司目前沒有單純的業務專家,如果強迫技術人員改為業務專家,員工會選擇辭職)。

其次,他們追求自我價值的不斷提高,這就主要體現在對薪酬的要求(薪酬可以直接的體現一個人在這個團體的價值)。

第三他們追求終身的能力提升,有較強的學習意願,渴望獲得提升和培訓機會。第四成就慾望非常的強,願意接受任何有挑戰性的工作,同時也要求擁有工作上最大程度的自主權。因此,這部分人就會選擇流動來滿足個人需求。

企業因素剖析:員工流失涉及企業的因素。

第一:職業生涯計劃難以實現。一般來說,剛剛入司的員工在初級積累階段僅看重薪金,但隨著工作的穩定、技能增長、經驗增加,就會考慮個人的發展和前途問題。每人都有自覺或不自覺的職業發展計劃,作為一名員工,其職業發展的道路就是從低階的崗位或職務提升到高層次的位置,從簡單工作向複雜工作過渡。如果員工發現在企業中無法實現其職業生涯計劃的目標,就有可能跳槽到更適合自己的公司發展。

第二;企業發展前景不明確。如果企業缺乏明確的發展目標,會使員工感覺到企業沒有發展前途,缺乏安全感,便會對求更有安全感的公司。這就需要企業通過不斷的發展和壯大來吸引和留住員工。

社會環境因素的剖析:“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這句話真正的反映了人才在現在社會中所佔有的地位。作為一個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較高的行業企業,對人才有著極大的依賴性。然而“跳槽”和“挖牆腳”已經屬於一種常見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IT公司不得不面臨越來越嚴峻的人才流失的局面。我們要正視並且重視這個問題,盡力解決這個問題,決不能“飲鴆止渴”。

《企業員工離職分析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