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成功創業者的總結

職場 閱讀(1.2W)

職業經理人轉為創業者有一年半的時間,可以用“三多”來描述這個過程,那就是“挑戰多”“痛苦多”“成長多”,對於創業的理解,比起之前,也已是天翻地覆、天壤之別;個人的心態也從痛苦的經歷“不舒適”,到快樂的擁抱“天天變”。不得不說這些改變,要感謝我的老闆,創業成功繼續創業的金融界花木蘭,美女老闆汪靜波。我的收穫和成長來自於她的激發、挑戰、支援、打壓、鼓勵、再挑戰、再激發的多次迴圈。通過她的言行,可以全面看到創業者創業家的精神,那是一種不斷攀登向上的意志力,激發員工突破自我極限的領導力,願意貢獻自己支援別人成功的影響力。

成功創業者的總結

也許因為自己創業了,也因為集團公司儘管已經在美國上市,但依然是創業公司的創業氛圍,我對兩會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比以往有更多關注。我理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是為了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解決更多年輕人和草根人才創業創新難題,激發他們的創造活力,促使他們儘快生根發芽、做強做大。一個問題也引起我的思考:做教育的我們該為創業者們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

經過幾個月的內部研討、多次與創業者訪談,反覆推翻、打磨。終於認為,我們可以做真正給到創業者輔導和支援的有價值和意義的教育產品。

設計和打磨課程的過程中,讓我很有感觸的是,我們認為的好的對的有用的,對於學員來說,答案也是一樣嗎?

創業者創業過程中真正需要的幫助是什麼:錢?人?有爆點的商業模式?讓人尖叫的的產品?還是讓人無法抗拒的營銷?答案是都不需要又都需要。

都不需要:

1、錢,創業者不需要錢是不可能的。

創業者為獲融資,要經常給投資者講自己的夢想。有些投資者聽了創業者的產品、營銷、盈利模式、團隊,往往會就自己理解的角度和層面去給出“指導”意見,並表明如果創業者可以達成共識達成目標,他是可以投錢的。創業者想拿到融資,於是就按照投資者意見去“改善自己”,過程中投資者給予的關注越多,創業者“改善”的就越多,但經歷了“改善”結果可能是不愉快的,一種不愉快:投資者反悔,決定不投了,創業者沒有拿到錢,創業方向也不是自己最初的了。二種不愉快:拿到投資者的錢,但自己被-迫按照投資者的“指導意見”,發展自己的公司;三種不愉快:放棄了自己原來的創業思路和夢想,接受了投資者的另一個創業夢想,自己變成打工了。

總結:創業者不僅需要錢,他更需要的是成熟的給錢人,有成熟投資理念的人。

2、人,創業者不需要人更是不可能的。

創業者最初是從自己內心的一個夢想出發,找了幾個同學、朋友家人商量一下也就開始做了,但當創業企業開始做大,需要的人員增多,需要的人才角度越來越多元的時候,團隊的結構就不是為某個人實現夢想了,此時他最需要的也許不是打工幹活的人,而是那些志同道合、可以分享酸甜苦辣、可以同甘共苦、擁有共同夢想的合夥人。

好的.合夥人,我覺得有以下幾點特質:

工作思路上可以與你不同,但你們對企業發展的方向一定要一致;

性格上可以簡單直接不會阿諛,但人品一定要正派經得起歲月考驗;

能力上可以只是擅長某一領域,但學習力一定要超強,重要的是心態要絕對的開放;

財務上要有成本意識,但一定要有共享、多贏、不只自己賺錢的心胸格局。

還有關於創業團隊的管理,對於背景不同的創業者來說,單就領導力的教育指導,創業者的背景有學歷、閱歷、經歷的不同,大學生創業者、國企工作下海的創業者、外企高管出來創業的、第一次創業的、連續創業的、創業成功過的、失敗過的,等等,他們對於領導團隊、領導自我的學習都是完全不同的。

經過不斷的與創業者交流碰撞,我們越來越知道,創業者想要的與我們想給的、能給的之間的關係和距離,同時我們也欣喜的發現可以用u型理論(-mit的奧托夏末的關於認知變革的理論)將創業者的狀態和需要整合起來。我們把創業的過程用無數個u型分解開來,所有關於專案、商業模式、產品觀、營銷方式、自我和團隊領導力、路演融資等都可以用先精益創業的方式嘗試,然後過程中釐清、找到自己內心真正創業的動機和源泉,再有力量的規劃和行動。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創業者需要一個環境,在那個環境中可以遇到眾多的走在創業路上的夥伴,創業者可以感受到未來的創業路上並不孤單!大家可以手拉手共同在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裡,互相學習互相扶持,讓自己做到擁有一顆不浮躁的心,一個緣起內心的夢想,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帶領團隊走向下一個風口,勇敢的求勝於未知。

成功創業者的總結 [篇2]

一位成功的創業者總結出的創業“捷徑”有兩點:其一是不當“拓荒”或“跟風”的人,其二是個人投資要一心一意。

從社會需求變化中找尋實業投資的“捷徑”是年輕人迅速致富的唯一道路;提倡女性投資者根據自身優勢找尋合適的創業起點;投資理財要專心而不能“多心”。

“理財”在某種意義上可理解為“投資”的意思,並不包括如何讓固定資產最佳分配的含義,畢竟我們大多數人實在沒必要整天琢磨如何將為數不多的錢分配到不同的領域。而專業“投資”概念則不然,對大多數人而言,不走一些迅速致富的“捷徑”,是很難獲得長期穩定安逸的。

不當“拓荒”或“跟風”的人

正是明白這個道理,一位經營者決心“下海”後就試著找一些少人做的行業,當時的想法是,能避免競爭就避免競爭,沒競爭才可能有高利潤。然而幾次碰壁的事實卻證明,不少新行業確實少人競爭,可因為同時也少人認知,因此,開墾處女地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與“捷徑”的投資理想相去甚遠。

嘗試多了,這位經營者漸漸摸出更多門道:做“拓荒者”萬萬不行,盲目“跟風”也不可行;選擇那些起步早、已有企業嚐到甜頭的行業,則是比較穩當的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除非天生是做買賣的料,否則最好還是選擇最擅長的行業。有些人性格精明冷靜,適合貿易場的搏殺;有人學理科出身且頭腦靈活,適合參與高新技術行業;而像我這樣“感性”外向的年輕女孩如果貿然加入普通商場競爭,簡直等於死路一條。

如此經過再三比較,他發現只有在文化產業方面自己比較有發言權,而當時的職業就是雜誌社的文學評論,對行業流行有了解,又與出版社、報社等聯絡緊密,最為重要的是民營文化公司剛剛在內地起步,已有個別公司取得了好的成績。就這樣,大約十年前,這位經營者開起了文化傳播公司。

個人投資要一心一意

事實證明,文化公司經營方向確實可以找到“捷徑”,不過這只是基礎條件,具體操作還要多動腦筋。回憶往昔,之所以後來能成功,我是幹過很多次“投機”的事情的,而且也比較贊成“投機”方式。只有“投機”才可能迅速致富,其結果當然可能失敗,即使是失敗也有經驗可以回味。

行內人都知道,文化公司的前期風險非常大,出錯一本書、用錯一位演員都會滿盤皆輸。我最初曾接連大膽啟用符合大眾口味的“新人”,“新人”不等於另類,能將青春夢想與寫實描繪充分結合的小說永遠能得到讀者的認同。也正因為在戰略上“投機”,在戰術上謹慎以降低風險,公司熬過了最初的“陣痛”。

這位經營者得出的最大的教訓就是投資理財要專心不能多心。曾經在經營公司之餘,他也曾試著去炒股票、買基金,結果虧得一塌糊塗,甚至還曾影響到了“文化”工作,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