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如何提高創業能力

職場 閱讀(2.41W)

面對當今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似乎越來越注重文憑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所謂的技能或許是一技之長,或許就是人們口中的“鐵飯碗”,但是現代的大學生或多或少的都不具備所謂的專業知識。我們不會什麼過人的一技之長,更多的傾向應該是對大量證書與學位的追求。

如何提高創業能力

而相對現代經濟發展而言,大學生的文化知識明顯是跟不上社會的節奏的。所謂的理論知識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是大學生的認知視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面對當今就業的不同方面的觀點,我們提出了大學生的自主創業。

那麼,在當前就業形勢下,大學生該如何提高我們的自主創業能力呢?

1 針對市場需求,適時調整高校專業結構設定

高校培養模式,既要有基礎研究與基礎教育的“務虛”型人才,又要有直接面向市場創造價值的“務實”型人才,二者缺一不可。但總體衡量,當今高校專業設定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殘留下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個別專業社會生存空間狹小且需求量小,並沒有針對市場經濟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整。可對意識形態領域以及與市場經濟間接對接的相應專業,應該採取縮小招生規模、隔年招生予以專業整合。這樣既能避免“結構性失業”之癥結,又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社會成本。

2 提升認識水平,改變就業觀念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的傳統教育模式是實行一種“精英式”培養模式,廣大的大學生心理上存在一個隱形的心理契約慣性,也就是自己是“天之驕子”,畢業後將從事較為優越的職業平臺。這種心理契約的產生源於過去我國高等教育尚不健全,僅能滿足少數人,大學聯考作為一種公平有力的選拔機制,起到了很好的篩選作用。通過大學聯考的調節,將優秀人才與普通勞動者區分開來,從而確保了大學生畢業後能順利從事較好職業。然而高校擴招政策與市場的“實用性”規則之合力則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大學聯考制度的篩選功能,等到畢業生臨近就業,將優秀人才與普通勞動者相區別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在了人

才市場的調節功能上。而我國人才市場在應對這場聲勢浩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時卻明顯的感到不協調與不匹配:一方面,市場上屢屢出現崗位空缺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則呈現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

現代大學生的就業觀,要從市場人才要求流向的趨勢中找到靈感與機會。合理定位,找準方向,腳踏實地地從一點一滴做起,逐步提升自身的就業力,這就是當代中國大學生需要持有的就業觀。

3 遵循市場規律,找準就業路徑

傳統主渠道的吸納能力下降,長期以來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一直是接受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小政府,大社會”理念強勢推動政府機構大幅度精簡,國有企業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也面臨著減員增效的用工壓力,因此二者都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學生。而事業單位由於經費緊張等原因也面臨著精簡問題,吸納力十分有限。再者,各類高校擴招規模近年來受政府巨集觀調控的鉗制,高校及其它科研機構接納大學畢業生更是優中選優,數量極少。總體衡量,民營和鄉鎮企業(主要是生產、流通、服務領域)才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路徑。這一切均預示著“務實”的主導地位,具體講,“專業素養、實踐經驗、動手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顯得愈加重要。

4 掌握必備技能,就業就有出路

⑴“通識能力”培養與“專業能力”培養齊頭並進。

所謂“通識能力”,就是社會崗位範圍內通用的技能,在此並沒有文理科或專業的界限,諸如語言表達、文字組合、思維、創新、應變、適應、溝通、外語水平、計算機操作等方面能力。對此,可以通過日常教學的引導,校園文化的深化,社會實踐的錘鍊逐步得到提升,從而打造“寬口徑,厚基礎”平臺。“專業能力”即從事具體崗位必備的特定技能,可通過課堂教學奠定紮實的理論-功底,藉助案例教學和師生互動環節加深理解,通過實驗室情景模擬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藉助實習基地的操作演練達到專業培養的無縫對接。對上述兩者統籌安排、恰當匹配,必能克服偏重理論講解,“務虛”成分過多的傳統教學模式之弊端,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力。

⑵正確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途徑

面向21世紀的高技能人才是心智技能與動作技能的完美結合。既要有較強的理論基礎、構想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領悟力,同時又要有較理想的經驗積累、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整個教學計劃中,增加研討、互動、實訓、實踐課程的比重,明令必修課學分不能免修或替代,著力構建高校實驗教學平臺、實訓平臺、實踐教學平臺,培養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實戰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5、自主創業,就業有新路

《如何提高創業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