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文化中的功能

職場 閱讀(2.03W)

企業文化是在其長期的經營管理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那麼,怎樣認識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文化和企業中的功能呢?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文化中的功能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文化中的功能
  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文化中的功能分析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價值觀念和共同利益的反映,可以使全體的企業利益相關者在特定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企業共同的價值理念,引導利益相關者自覺遵循企業共同價值觀,使自己的行為和意願符合企業文化的要求,形成一股企業發展的合力。

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企業文化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構建企業文化是建立企業管理體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那麼,怎樣認識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文化和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功能呢?

企業社會責任明確了企業文化的導向功能。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把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個體目標引導到企業所確定的集體目標上來。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價值觀念和共同利益的反映,可以使全體的企業利益相關者在特定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企業共同的價值理念,引導利益相關者自覺遵循企業共同價值觀,使自己的行為和意願符合企業文化的要求,形成一股企業發展的合力。企業社會責任為企業文化指明瞭明確的倫理方向,以道德倫理的軟號召力引導利益相關者去共同實現企業的社會目標,凝聚起企業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念,呈現出積極追求社會理想的精神面貌。

企業社會責任加強了企業文化的凝聚功能。企業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企業用共同的價值取向、行為規範和精神信念使企業全體利益相關者同心同德,凝聚在一起。企業文化使其利益相關者改變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樹立一種以企業為中心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從而潛意識地對企業產生一種強烈的向心力。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文化中的一種倫理要素,大大加強了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責任關係,提高了企業的凝聚力。

企業社會責任增強了企業文化的激勵功能。企業文化的激勵功能是指通過企業文化的薰陶,激勵企業利益相關者去解決企業面臨的困難或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企業文化的這種機制能激發企業利益相關者服務企業的創造力和熱情,以致於推動企業形成強有力的文化價值氛圍,產生巨大的企業凝聚力和集體智慧,並使每個企業利益相關者都樂意為爭取企業的總體目標作出較大貢獻。基於倫理觀念上的企業社會責任恰好為企業文化的激勵機制提供了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企業利益相關者得到的實惠從思想意識、觀念到客觀環境都對企業利益相關者進行全方位的積極滲透、影響,充分挖掘出激勵功能作用,同時,避免了傳統激勵方法所引起的企業各種行為的短期化、非集體主義的傾向,使企業的行為趨向合理化。

企業社會責任強化了企業文化的約束功能。企業文化的約束功能是指利用共同的行為規範和思想意識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起到有力的約束作用。當企業文化一經形成,就形成一種文化定勢,使其利益相關者自然而然地按照既成的模式思維和行動,而超出模式的思想和行為就會受到群眾輿論和內在思想情感壓力的無形約束。企業社會責任把外在的制度約束內化為企業職工自覺的行為,用一種無形的道德倫理上的約束力量,形成一種道德倫理規範,緩解自治心理現實形成的衝突,消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從而使企業上下左右達成統一、和諧和默契。

企業社會責任擴充套件了企業文化的輻射功能。企業文化的輻射功能是指企業文化不僅對企業本身,還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社會影響著企業文化的發展,而同時企業文化也反作用於社會。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文化中新型的價值觀體系,不僅能在企業內部營造良好的氛圍,而且輻射到整個企業界和社會。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活動,進一步擴大企業在社會上的良性影響,進而在消費者和社會公眾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公民形象。同時,這種社會影響反過來又會影響到社會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全面促進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企業社會責任強化了企業文化的更新優化功能。企業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企業文化的更新優化功能來自於企業內部的機制和社會對其影響力。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種新型的企業價值觀念有其引導潮流的先驅魅力,其對傳統經濟觀念的對抗過程也是對傳統落後企業文化的否定過程,必然促進企業文化的更新優化步伐。

  關於企業文化與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文化與企業社會責任都是舶來品,只是二者引入中國的時間有差異。企業文化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引入中國的,在華為推出《華為基本法》之後,大大小小的企業都推出各自的文化綱領性檔案,近年來則開始轉向文化的量化測評,試圖用更規範的方式建設企業文化。

企業社會責任比企業文化的發展晚了十年。它雖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已經潛入中國,但真正大行其道則是在本世紀之初,在國家電網推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之後,越來越多的企業釋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此後各種藍皮書、白皮書、頒獎、論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今,政府、企業、媒體和公眾都在熱烈談論企業社會責任。

多數企業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文化是兩個不太相干的事情,所以會分別放在兩個不同的部門負責管理。極少數企業會將社會責任放到企業文化的部門兼管。但不論哪種情況,企業都會碰到諸多疑問。若兩者分開管理,企業會犯愁為何責任與文化有那麼多的重合(譬如員工情緒的管理等)?若兩者合併管理,企業又會覺得兩者不重合的地方比重合的地方多很多。企業應該何去何從?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還是要先理清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的相互關係,明確二者在企業發展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作用。本文先做一個初級的探討。

責任之於文化:氣度決定高度

企業文化包括有三要素:願景、使命和價值觀,以回答“我們是誰”、“我們要做什麼”等問題。通常,企業文化的三要素中都會或多或少蘊含社會責任的元素。譬如,中國移動的核心價值觀為“正德厚生臻於至善”,前者代表的是責任,後者代表的是卓越。這顯示出中國移動要成為優秀且負責任企業的決心。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國家電網的核心價值觀是“誠信、責任、創新、奉獻”;殼牌石油的核心價值觀是“誠實、正直和尊重他人”。

為什麼會是這樣?肯定有人會說,這無非是企業做秀而已。雖然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但筆者認為,這裡面還有更重要的一層因素:優秀企業必有優秀文化,優秀文化必定弘揚責任。所謂氣度決定高度,一個企業能走多高多遠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企業有怎樣的視野和胸懷。《基業長青》通過對多家百年老店的研究總結出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公司應追求包括賺錢在內的一組目標,這樣從長遠看才會賺錢更多”。這從實證角度證明了說明了上述道理。

從理論角度看,我們可以從企業文化轉換理論(CTT)中找到答案。CTT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認為企業如同個人具有多個層次的發展需求,企業通過滿足這些需求來實現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僅滿足低層次需求(如利潤)的企業成不了市場領導者,僅滿足高層次需求(如服務社會)的企業缺乏維持有效運營的商業技能無法生存。因此,一個健康的企業既要關注利潤,也要關注社會。這樣的企業才能持續發展。

寶潔公司也是將責任納入企業文化的範例。它以“親近生活,美化生活”為企業使命,倡導領導才能、主人翁精神、誠實正直、積極求勝和信任的企業價值觀,在這樣的價值觀下又催化了“力求最好地瞭解消費者極其需要”、“珍視個人專長,鼓勵員工不斷完善自我並且發展他人”、“與客戶、供應商、學校和政府相互依靠、相互支援的生活方式”等原則和行為依據。在這些原則和依據下,寶潔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如在產品戰略上,追求開發可持續創新產品、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滿足消費者需求。由此可見,將責任納入文化,對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文化之於責任:心動才會行動

上文論述到企業文化應當包含責任元素,換言之,社會責任理念應當是企業所倡導的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社會責任理念的貫徹與落實也符合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企業文化工作講究“外化於形、內化於心、固化於制”,意指企業文化建設不僅要“口號上牆”,通過各種有形的宣傳教育與活動在員工中進行宣貫,長期來看還要讓員工內心認同並付諸實踐,在制度層面通過規章制度確保文化落地。社會責任理念的貫徹與落實亦同此理。

當前,社會責任理念的宣貫更多還停留在“形”的層面上,“心”和“制”的層面還很少。最直觀的表現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口號、願景、目標很多,相關活動也很多,企業也很願意通過釋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宣示自己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但卻沒有充分重視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認同和踐行。

筆者認為,要真正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員工的認同才是最根本的。只有心動,才會行動。如果員工從內心深處不理解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或不認同企業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那麼他們就不會在工作中盡心盡力,企業的目標就會落空。管理制度雖然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並且也非常必要,但制度總是會有漏洞的,那些沒有被制度覆蓋到的真空地帶就要靠文化的自覺性來彌補。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安全生產、誠信經營、反腐倡廉等事項的真正落實就要依靠文化的力量,讓每個員工都對此有正確的認識,並體現在日常工作中,防微杜漸。

去年山東青島中石化輸油管道爆炸事故是一場慘痛的教訓。該事故最終被認定為生產安全責任事故,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超過7.5億元。石化行業是高危行業,中石化在歷年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也反覆陳述其安全生產的理念與行動,建立了HSE管理體系,制定了應急管理辦法。為何在這次事故中,這些制度安排都失靈了呢?根據事故調查組事後分析,事故原因包括安全生產大檢查存在死角盲區、對一線員工安全和應急教育不夠,培訓針對性不強、對應急救援處置工作重視不夠等。可見,培訓、檢查、應急救援等制度都有的,只是沒有嚴格落實,這說明員工對安全生產的問題缺乏足夠重視,安全生產還沒有形成每人每天每時每刻都思考的個人意識和組織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社會責任中的安全生產就很難有效貫徹落實。誠信經營、反腐倡廉等工作亦是如此。

此外,倘若社會責任沒有融入到文化層面,社會責任的工作也不會持久。有的企業可能是因為有企業管理者具有責任意識,特別注重社會責任的履行,但當該管理者任職期滿,企業其他人員沒有這樣強的責任意識,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會出現“人走茶涼”的境況。

文化是施政理念,責任是外交政策

此前已經論述過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相關性:優秀文化必有責任;責任落實仰仗文化。但這也僅是二者相關性之一,並非全部。要理清全貌,還是要追根溯源,從兩者產生的背景和兩者對企業發展的作用著手分析。

企業文化是員工在長期的企業經營發展中形成並認可的規範制度、行為習慣、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建設即是企業有目的地在員工中傳播、貫徹企業預設的經營理念、行為規範的過程。企業文化的理論基礎是組織行為學,目標是促成組織成員的思維和行動的一致性,以提升組織效能及員工凝聚力,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為股東創造利潤的同時兼顧員工、環境、社群等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利益,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核心認為企業兼顧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利益無損甚至有益更持續地為股東謀求利潤。企業社會責任的目標是促成企業內部目標和外部目標的一致性,為企業發展營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提升企業柔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雖然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都是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側重點是不同的。企業文化更側重對內管理,物件主要是員工,強調的是企業內部組織價值觀與員工價值觀的一致性;社會責任更側重對外關係,物件主要是外部利益相關方(實際上也包括內部員工),強調的是內部組織目標與外部利益相關方目標的一致性。如果把企業比作一個國家,那麼企業文化就如同國家的施政理念,社會責任就如同國家的外交政策,一個對內,一個對外。兩者雖密切關聯,卻不能完全相互替代。譬如企業文化中有關執行力、利潤等方面的內容就和社會責任存在較大差距;社會責任涉及到具體管理、執行方面的內容(如供應鏈管理)與企業文化也差異較大。

一般情況下,企業文化工作與企業社會責任工作適宜分開管理,因為側重點各有不同。但若在某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合併管理也無妨。

  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

企業社會責任是現代企業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西方傳統經濟學理論將企業看作是一個生產函式,企業的唯一責任就是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而企業社會責任要求將企業視為“社會公民”,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本質,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有效管理企業經營對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合理配置資源,不斷創造產品和服務價值,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企業社會責任常被視為一種單純的增進社會福利的企業經營行為,有很多企業僅將履行社會責任當作增加企業曝光率、提高知名度、消除負面影響的一種手段或工具,被動履行社會責任的現象非常普遍。企業這種缺乏持續性的、形式化和功利主義的社會責任行為,無論是對企業自身長遠發展還是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國內外眾多優秀企業的實踐表明,只有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文化,轉化為企業的價值觀念和經營理念,才能有效促進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企業社會責任只有融入企業文化建設之中,才能使企業社會責任擔當成為一種自覺的企業經營行為;另一方面,企業文化建設只有依託於企業社會責任,才能體現企業文化的先進性。

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能促進企業將社會責任擔當作為自覺的經營行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在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根據當時社會的道德準則,對企業的期望和要求。作為社會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不僅是“理性的經濟人”,更應是“社會公民”,在履行經濟責任的同時,理應承擔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公益責任。只有將經濟意識、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和公益意識作為價值觀念和經營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建設之中,才能使企業社會責任擔當成為一種自覺的經營行為。

對企業而言,企業社會責任的自覺行為決定了企業和企業家的行為選擇及企業管理模式的演進和變革;對社會而言,企業社會責任的自覺行為會對市場經濟、政府巨集觀調控機制和社會治理機制的發展完善產生重大影響,從而直接影響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效益和未來的社會資源配置機制的具體演進。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從微觀角度提供了一種旨在維護社會和諧和穩定的調節機制。它通過引導、凝聚和規範作用,增強企業的社會公民意識,提高企業內生的道德動力,促使企業通過堅守法律和道德底線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激發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合作創造綜合價值的潛力,促進市場機制、政府調控機制和社會治理機制的有效運作,彌補可能的“市場失靈”、“政府失靈”、“社會失靈”,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也能為企業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深刻影響下,企業競爭越來越多的表現在企業文化的競爭,而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競爭活力,能夠提高企業的聲譽,從而有助於企業更容易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吸引和留住優秀的員工、提高顧客的忠誠度、增加其他組織與企業合作的意願,為企業帶來長期的經濟效益。同時,由於“路徑依賴”和“因果模糊”,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難以被其他企業模仿和複製,由此帶來的競爭優勢更具有持續性。

推動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建設,企業可從三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實現企業文化轉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包括經濟責任意識、法律責任意識、道德責任意識和公益責任意識。通過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實現企業文化轉型,即實現從基於單一的經濟責任意識的企業文化向基於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文化轉型。二是建立履行社會責任的體制機制,為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保障。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階段有針對性的、科學的和系統的制定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戰略。企業還應將社會責任納入公司治理範疇,建立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的權力制衡機制、激勵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 在日常經營管理中,應著力把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延伸和拓展到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各個部門、各個領域,以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化建設促進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先進企業文化建設,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三是完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取得實效,同時應將社會責任審計制度和社會責任公告制度納入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之中,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綜合評價結果應成為企業文化建設成效的重要衡量依據,以明確企業文化建設的優勢和不足,確保企業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從而有利於企業文化建設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