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職業生涯規劃要趁早

職場 閱讀(1.03W)

  讓我來告訴你,職業生涯規劃要趁早

職業生涯規劃要趁早

正好借這個機會,梳理一下我迄今為止的職業生涯。

我學法律專業,畢業之後先在我們那小縣城的法院實習了幾個月,家人是想託關係讓我留在法院的(那年我們縣?檢法都不招人,但我們家有親戚在這個系統),怎耐我消受不了那裡的清閒,在和親戚吃了一頓“關係飯”後,我決定不幹了。頂著家人及親戚們的不解與反對,回到了南京(在南京上了幾年學,有感情了)。

和許多大學生一樣開始奔波在各大才市、搜閱各類招聘資訊、投簡歷。還好,兩個月後,憑著我還算熟練的五筆打字和不俗的文采,被一家大型電器公司錄用(現已成功上市),任一個技術部門的文員。主要負責部門資訊系統資訊維護、文件撰寫、會議安排、物資管理等瑣碎工作。隨著公司的迅速擴張,我所在部門也快速膨脹,由一個只有四個人的小部門變成一個近30人的大中心,內含二個部門,原來的經理也水漲船高變成了總監,而我呢,由文員變成了高階文員,除了原來的工作內容外,還增加了分公司對口人員的招聘、培訓等基礎人事工作。

我是一個不太安分的人(用朋友的話說是一個比較有想法的人),在公司呆到第三個年頭的時候,我開始對自己的未來擔憂了。原因有二:1. 在技術部門,儘管我已盡最大努力去學習相關的技術知識,並且已達到可以培訓新員工的高度了,但畢竟不是本專業,這個高度應該已無法再超越了;2. 如果我重新找工作,最拿手的就是我已做過的工作,包括文件撰寫、會議安排、物資管理等行政工作及招聘、培訓等基礎人事工作,但這樣的工作估計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做,我有多少競爭力?

為了解除這種擔憂,我開始留意一些關於行政、人事方面的書籍及相關培訓課程,在網上下了大量的相關案例及培訓教程,並且在工作中有意識的加以應用。經過半年的積累,我覺得是時候到外面去闖一闖了。儘管我也猶豫過,畢竟這是一家大公司,待遇不錯,福利還很好,可是我清楚的知道,如果不盡早跳出來,我的職場競爭力將越來越小,最後連應屆生都比不上,應屆生至少還有“可塑性強”的優點,而我到那時既沒有可塑性,又眼高手低,將會一事無成!於是我勇敢地跳了出來。

憑著我在知名大公司的工作經歷及我自身的積累,很快就在一家中小民營企業謀到了一份辦公室主任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我兢兢業業,全公司的行政工作梳理得有條不紊,對外廣告宣傳也做得有聲有色,更為重要的是,在我來公司之前,公司沒有一個專職做人事的員工,只有一個退休老教授兼職做員工社保的參保、退保手續。我利用在原公司的所見、所學和積累,一邊做一邊學(到新公司的第二年,自費報考了SPC人力資源管理師,並順利拿到證書),為公司建立了一整套人事管理制度,獨立處理了一起工傷事故。老總對我非常器重,經常在人前人後誇我是他的左膀右臂。

在我來公司第三年的時候,公司因為產品質量問題被中國質量報、中央電視臺等大小媒體暴光,銷售業績直線下滑,最後不但拖欠員工工資,更到了向員工集資的地步。其間我因懷孕生子休產假,公司最困難的時候我並沒在現場辦公。儘管後來公司還是挺過來了,但效益已大不如前。

人是很現實的動物,看到這種情況我已不想再回去上班了,特別是我有寶寶了,我要為她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這離不開經濟的支撐,不是僅靠個人感情就能決定的。但老總三番五次打電話要我回去,我告訴他孩子還小,我暫時還不想上班,只是在參加一個HR的培訓,想作一個自我提高。這話裡有一半是真實情況,參加HR培訓是真的,當時我正在參加國家人力資源管理師的培訓,後通過考試順利拿到二級證書。但不想上班是假的,因為休完產假我就到現在公司(一家小型外企)上班了,任人力資源經理,兼管行政。我到現公司都快半年的時候,原公司才把我的社保退出來,大概他也看出來我是真的不會回去了。

現在這家公司除規模小以外,其它各方面還是挺不錯的。我希望在這裡能有所作為,我一邊更加用心的工作,一邊也在參加一些專業培訓。對我來說,知識結構的更新永遠都是必要的,我的職場之路正朝著我即定的方向延伸……

回首這麼多年來走過的職場之路,感慨頗多:

1.時間過得好快,當年那個懵懂的大學生,現在已在職場上走得如此深遠了。

2.有點慶幸。我第一家公司的一個同事,比我稍遲幾個月進公司的,到現在都沒挪過窩。而她對現有工作很不滿意,但為了那點工資,她一直耗著。而當初最值得留下的因素(工資)幾年來也沒漲多少。現在人過30了,她讓我幫她規劃一下。我不好直說,但我心裡清楚,她現在真的沒什麼競爭力了。專業是計算機,但從事的工作對專業要求不是很明顯;另外,這個職位恐怕也只有業務型別差不多的大公司才會設。

3.職業生涯一定要做規劃。沒有規劃,就像旅行者沒有目的地一樣,朝哪個方向走都不對。

職業生涯規劃 怎樣規劃職業生涯

讓我們大家看看如何來規劃職業生涯呢?

首先、自我評估

自我評估包括對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的瞭解,也包括對自己的學識、技能、智商、情商的測試,以及對自己思維方式、思維方法、道德水準的評價等等。自我評估的目的,是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從而對自己所適合的職業和職業生涯目標做出合理的抉擇。

第二、職業生涯機會的評估

職業生涯機會的評估,主要是評估周邊各種環境因素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在制定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時,要充分了解所處環境的特點、掌握職業環境的發展變化情況、明確自己在這個環境中的地位以及環境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和創造的條件等等。只有對環境因素充分了解和把握,才能做到在複雜的環境中避害趨利,使你的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實際意義。環境因素評估主要包括:組織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

第三、確定職業發展目標

俗話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是人生的起跑點,反映著一個人的理想、胸懷、情趣和價值觀。在準確地對自己和環境做出了評估之後,我們可以確定適合自己、有實現可能的職業發展目標。在確定職業發展的目標時要注意自己性格、興趣、特長與選定職業的比配,更重要的是考察自己所處的內外環境與職業目標是否相適應,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騖遠。合理、可行的職業生涯目標的確立決定了職業發展中的行為和結果,是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

第四、選擇職業生涯發展路線

在職業目標確定後,向哪一路線發展,如是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是走技術+管理即技術管理路線,還是先走技術路線、再走管理路線等,此時要做出選擇。由於發展路線不同,對職業發展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必須對發展路線做出抉擇,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工作以及各種行動措施沿著預定的方向前進。

第五、制定職業生涯行動計劃與措施

在確定了職業生涯的終極目標並選定職業發展的路線後,行動便成了關鍵的環節。這裡所指的行動,是指落實目標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工作、培訓、教育、輪崗等方面的措施。對應自己行動計劃可將職業目標進行分解,即分解為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其中短期目標可分為日目標、周目標、月目標、年目標,中期目標一般為三至五年;長期目標為五至十年。分解後的目標有利於跟蹤檢查,同時可以根據環境變化制定和調整短期行動計劃,並針對具體計劃目標採取有效措施。職業生涯中的措施主要指為達成既定目標,在提高工作效率、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開發潛能等方面選用的方法。行動計劃要對應相應的措施,要層層分解、具體落實,細緻的計劃與措施便於進行定時檢查和及時調整。

第六、評估與回饋

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很多,有的變化因素是可以預測的,而有的變化因素難以預測。在此狀態下,要使職業生涯規劃行之有效,就必須不斷地對職業生涯規劃執行情況進行評估。首先,要對年度目標的執行情況進行總結,確定哪些目標已按計劃完成,哪些目標未完成。然後,對未完成目標進行分析,找出未完成原因及發展障礙,制定相應解決障礙的對策及方法。最後,依據評估結果對下年的計劃進行修訂與完善。如果有必要,也可考慮對職業目標和路線進行修正,但一定要謹慎考慮。

職業生涯規劃方法之成功人士

“30歲之前,別指望掙多少錢!”這是當我剛踏上營銷路上的時候,我的上司給我的忠告。有人說良言可以讓一個人受用一輩子,我不敢說這句話可以讓我受用一輩子,但起碼讓我至今受用。後來當我做到我上司同樣職位的時候,我也將這句話送給我所有的下屬。

人在年輕的時候有時總是比較高傲和浮躁,總是想一口吃個胖子或一步能登上天。而這句話雖然樸實,但我卻認為蘊含著深刻的職業定位道理。它告訴所有還沒有到30歲的營銷人(當然也針對其他行業的職業人員),在30歲之前,你的營銷職業該如何去定位;它也嚴厲的告誡所有涉業不深的營銷人,30歲之前,做好營銷生涯的職業定位和規劃比掙錢更重要;他也毫不客氣的反問那些輕狂浮躁的營銷人,30歲之前你又能掙多少錢?

耐不住性子,心氣浮躁,這山看著那山高,看別人吃豆腐牙齒快,眼高手低,只要給更高的薪水,不管什麼行業,不管能幹多久,不管是否符合自己以後的發展方向,跳槽是義無反顧。到後來正如我在《營銷人,你閉關了嗎?》一文中所說,30歲的時候出現職業蹉跎,不進則退!這是目前很多30歲未到營銷人職業狀況的真實寫照。

我們可以算一筆賬,假設你從出生後上學沒有留過級或復讀並順利考上本科院校。畢業後順利找到理想的單位,你選擇的單位是除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之外的中等城市的一家快速消費品民營企業。文中列舉的企業均為年銷售額過億的民營企業(選擇民營企業更具有代表性)。

從你出生起計算,第6年完成幼兒園教育,第12年完成國小教育,第15年完成國中教育,第18年完成高中教育,第22年完成本科教育。當你完成本科教育的時候,你離到30歲只有8年。我們假設你一畢業就找到了合適的工作也沒有走彎路(但實際情況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畢業後1—3年都處在一個擇業期)。假設你8年的平均月薪是4000元,8年你掙了38.4萬元。而這38.4萬元正好是一個營銷副總裁的年薪。因此,我們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去分析這種機會風險。如果30之前,你沒有做好一個很好的規劃,沒有打好基礎,你就可能會失去成為營銷副總裁的機會,這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30歲之前,對於大多數營銷人來說,沒有什麼資本去要求獲得更高的薪水,一沒經驗,二即使是名校畢業,但文憑也不能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營銷人30歲之前更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錢”看,更多的是要“漁”而不是要“魚”。

古語有云叫“欲速則不達。”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荀子說:“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些道理告訴我們,職業發展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自然規律。

30歲之前,對於一個營銷人而言,本人認為應該做到“六要”:要戒驕戒躁,要謙虛務實,要誠實肯幹,要勤奮好學,要慎近思遠,要大智若愚。只有這樣你才能有一個好的心態,心態決定了你有一個好的定位,定位決定了你有一個好的規劃,規劃決定了你有一個好的未來。

口才難以遮擋長久的無才,外表掩蓋不了真實的內在,小聰明只能逞一時的得意,不義之財終究花的不光彩。營銷人只有腳踏實地的工作,具備真才實學才會有一個美好的將來。

在此本人想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大家分享——作為一個營銷人如何進行30歲前的職業規劃。我認為營銷人要做好職業規劃必須要做好五件事。

第一件事,職業規劃三要素分析。

本人總結的職業規劃三要素為:愛好、性格和特長。

第一,愛好。我認為愛好應該是放在一個營銷人職業生涯規劃考慮的首位。因為只有你喜歡營銷這個職業,你才可能去主動投入,而也只有你主動投入了你才可能有收穫,才可能會取得成就。如果你不喜歡營銷這個職業,所有的工作你都是在被動的接受,手到了心卻沒到,沒用心自然不會獲得好的結果。所以,當你決定從事營銷行業時,你要問自己是否真的因為我喜歡這個行業,還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或其他原因。

第二,性格。古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但也並不是不可改變。我認為愛好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通常性格被分為“外向、中性和內向”,作為營銷人你就要分析你的性格屬於哪一種?你的職業決定了你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和人打交道,因此外向的性格當然較好。但也不代表內向的人就不能做營銷,對於一個性格內向(如不善於和陌生人打交道,不善言辭、不善溝通)的人,關鍵看你能不能改變以適應營銷職業的需要。如果你無法改變或不願改變(改變是痛苦的),那麼你最好選擇其他職業。

第三,特長。特長是你現有專長和潛在專長的總稱。特長也分為基礎特長和專業特長。基礎他長如溝通能力強,組織能力強等。專業特長如計算機熟練、擅長策劃等。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職業人在企業一干就是一輩子,改變外部環境的空間很小,所以在那個時代在進行自我完善方面強調的是如何去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人的流動性增強,改變外部環境的空間加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優點成為自我完善的核心。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自然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特長的發揮成為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為有時候不足很難彌補,況且有彌補不足的時間還不如用這個時間去發揮自己的優勢。因此,特長分析很關鍵。

第二件事,選好行業。

古語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俗語又說難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因此作為營銷人選對行業很重要。在市場經濟下,任何行業都需要營銷人員。營銷人在選擇行業時必須從自身和行業特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自身方面,要統籌考慮到愛好(如有的人喜歡IT行業,有的喜歡醫藥行業),性格(如培訓行業對性格外向有很高的要求,儀器行業需要營銷人員性格中性,不要太張揚給人以可信賴的感覺)和特長(如醫藥、機械等產品技術含量高的行業要求營銷人員必須是相關專業畢業)。

在行業特性方面,有的行業發展已經趨於成熟,對營銷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有的行業才剛剛起步,需要衝勁大的營銷人員;快速消費品行業由於操作精細需要銷售人員能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醫藥行業的非處方市場要求營銷人員要有良好的醫院人脈等。

因此如果你喜歡自己的專業,又喜歡營銷,你可以選擇專業對口的行業。如果你的專業無法對口(如經濟學、哲學等),選擇快速消費品行業或耐用品行業中發展成熟的領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在這樣的行業中你能得到很好的鍛鍊。

第三件事,做好職業細分。

營銷工作具體分到企業的崗位有很多,如市場銷售人員,市場策劃人員,品牌管理人員、產品開發人員、後勤保障人員、銷售經理或總監助理等都稱為營銷人員。

面對這麼多職位你如何選擇?本人的意見是儘管崗位很多,但從性質上我們可以分為兩類:銷售與市場。

銷售為“武”,市場為“文”,具體特徵可參閱我的《我是這樣理解市場營銷的》一文。武者,性格要外向,擅於執行,果斷決策,帶兵打仗,衝鋒陷陣;文者,性格內向或中性,擅於思考,縝密分析,運籌帷幄,斜旁諫言;選擇文還是武,要結合自身和當前具體情況。

當然,作為一個優秀的營銷人能文武兼備自然最好,但能做到這一點的畢竟是少數。就如同一個銷售總監做不好市場總監,一個市場營銷教授做不好企業營銷老總一樣。如果你能做到,那就面臨著先做銷售還是先做市場的問題。本人認為如何抉擇,主要看哪個崗位進入阻力最小,因為剛進入營銷行業,剛開始阻力過大會挫人銳氣,重者滋生退意,不宜以後的長期發展。如果做不到,那就踏踏實實的做自己擅長的事,不要瞎折騰。因為一個優秀的銷售者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策劃者,反之亦然。

第四件事,選好企業。

做好職業細分後,就要選擇目標企業。當然,世界500強不一定是最好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首先我們要討論的是,選擇外資企業還是選擇內資企業。本人認為要結合自身情況權衡利弊,正如我在《中國營銷人應該向誰學習》一文中所說,任何一件事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同時任何決定都必須要有前提。

去外資企業,首先你的綜合素質要高,否則不會被錄取你。在外資企業(如可口可樂),由於其運作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所有企業營銷的體系很健全,也很規範,不論什麼崗位都會接受到專業化的培訓,同時其有一整套完善的銷售模式(如可口可樂的101系統)和方法(如可口可樂的線路圖),你只要按照他的規則做事就行。因此,好的方面是:第一,你可以接受良好、規範和系統的培訓;第二,掌握先進的銷售模式和方法;第三,還可以給自己的職業生涯鍍鍍金。不好的方面是:第一,固有的模式限制了個體的創新;第二,強勢品牌讓銷售人員在銷售中始終佔據主動,無法鍛鍊銷售人員在弱勢狀況下的市場問題解決能力;第三,由於要求高,人員變動相互較小,個人晉升的空間有限。

而內資企業的狀況正好相反。不好的方面是:第一,很難接受到系統的培訓;第二,銷售模式和方法需要自己摸索;第三,鍍金效果沒外資企業好;第四,由於品牌相對處於弱勢(如可口可樂和娃哈哈),銷售難度相對較大。好的方面是:第一,銷售人員可以很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意識;第二,鍛鍊銷售人員在弱勢條件下的市場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憑業績說話,相對考核公平,晉升機會多,空間大。

因此,我們經常說,一個外資企業的銷售經理到內資企業就不一定能做好,一是不適應,認為企業不規範;二是品牌既處在弱勢,還要面對和解決比在外資企業多得多的各種疑難問題。一個外資企業的銷售經理的市場操作能力不一定比內資企業的銷售經理強,外資企業好的銷售業績是建立在外資企業的品牌和好的營銷模式上,而內資企業好的銷售業績通常是建立在優秀的銷售經理身上(相對而言)。因此,我建議一些內資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源部在招聘銷售經理時,選擇優秀的內資企業從業人員可能比選擇外資企業更好。

討論完去外資還是內資後,我們要討論選擇目標企業的基本條件。例如你選擇的是快速消費品行業,那麼這個目標企業應該具備以下特徵:年銷售額在億元以上(至少五千萬),企業所處的細分行業正在高速發展,企業產供銷一體化,企業發展勢頭強勁,老闆謙虛敬業。這樣的企業首先基礎好,同時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趨於規範不至於太亂或變數太大,同時企業處於積極實現規模經濟中,企業薪酬也比較可觀(比起剛起步或成熟的企業),其次,企業有進一步發展空間,個人發展機會更多。當然,一個新企業、商貿企業或一個規模較小(年銷售在一千萬以下)的企業,也並不是不可以選擇,但選擇時相對的風險和對你的判斷力要求更高。

第五件事,做好30歲前的職業規劃圖。

古語說先謀而後動,這是有道理的。做完了以上的分析和判斷之後,就要給自己30歲前的5—8年的營銷生涯進行規劃。形成一個清晰的職業脈絡並按此脈絡一路前行。在規劃中要考慮到重要的四點:

第一點,慎重選擇,求穩為先。

就是說在選擇企業時一定要慎重,哪怕多花些時間,一旦選擇了不宜跳槽。為什麼這麼說,第一,跳槽會讓你再一次花時間去熟悉新的環境,出業績時間顯然要推後,這叫耽誤時間;第二,由於經驗不足,職務不高,跳過去還是主管,等於從頭再來,浪費時間。第三,到新環境人員不熟,遇到企業關係複雜,或許幹不長久,留下敗筆(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可不喜歡頻繁跳槽的人)。第四,人脈資源需要時間去建立,或許無法建立,缺少支援的營銷你如何發力,最終主動走人。而在一個企業做的時間長一些(一般至少3年),以上的問題就或許不會發生,同時更重要的是,只有你用較長的時間深入到一個企業後,你才能真正掌握一個企業營銷的精髓,走馬觀花,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

第二點,任何企業都有問題。

不要以為到了一個新企業,企業就沒有問題。每個企業都有問題,每個企業都有每個企業的問題,只是問題不同罷了。

第三點,搞清時間長度和時間密度的問題。

我們舉一線銷售人員的例子來說明,通常情況下,一個銷售人員在銷售職業中要遵循1235的職業發展時間規律,即做1年業代,做2年銷售主管,做3年區域經理,做5年省區或分公司經理。為什麼這樣安排?前3年是基礎,要打牢;後7年是帶團隊、做管理,要紮實。其後再做大區經理或銷售總監、營銷總經理就駕輕就熟多了。但時間的長度不是衡量經驗和能力的'標準,這要看營銷人員的學習力和悟性。有的人做1年區域經理等於別人做3年,因此我說看的是時間的密度,是看你對老崗位知識的掌握多少和對新崗位的勝任能力。

第四點,在規劃中設定不同階段的崗位及時間目標、知識掌握目標、能力目標和薪酬目標。

崗位目標就是你各個階段所有達到的崗位層次。如用1年的時間從銷售代表做到銷售主管。知識掌握目標就是在不同的階段你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如在銷售代表階段,所要掌握的知識是終端拜訪和生動化等;在區域經理階段,所要掌握的知識就是經銷商開發和管理、區域市場促銷策劃等。能力目標就是你能真正管理多少人和多大的區域。所以不要被職務頭銜的光環繞昏了頭腦,一個企業給你一個銷售經理的頭銜,你卻只負責一個城市的一個片區,做著業代相同的工作,我認為這不叫銷售經理,就是個業代。薪酬目標可以給你增加一些前進的動力,也是你能力和價值的體現,所以薪酬的目標也是要定的,如第一年年薪2萬元,第四年年薪6萬元等。目標決定你的方向,方向決定了你的結果。

做好以上五件事後,你30歲之前的營銷職業規劃就算完成了,但如何按規劃去執行和在執行中不斷微調也很關鍵。其實,關於營銷人職業生涯規劃的文章和書籍很多,各位可能多有拜讀。但本人認為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形式化,要麼是理論一大堆,要麼是讓你做選擇題。

本人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做過一段時間人力資源的工作經歷來與各位進行這個話題的探討,希望能給各位營銷人帶來一些行之有效的幫助。我想,如果執行良好的話,你起碼能像我一樣“成功”!

“30歲之前,別指望掙多少錢,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是關鍵!”這是營銷人的一堂必修課。(作者李童,中國哲學營銷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快速消費品實體企業營銷問題的研究和實踐,專長於營銷策劃和銷售管理,服務過的企業有可口可樂、真心食品、華龍面業、愛心食品等。歡迎和各界營銷人士交流。)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PDCA法

在談大學生職業規劃之前,我想先說下現代管理學中一個基礎性概念“PDCA”迴圈。其中P是PLAN,即策劃;D是DO,即實施;C是CHECK,即檢查;A是ACTION。即改進。可以參看圖1:

一、P(PLAN),是制定計劃,也就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過程。一般包括以下6個步驟:

1、自我評價。也就是要全面瞭解自己。科學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必須是在充分且正確認識自身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要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做好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應該幹什麼、在眾多的職業面前我會選擇什麼等問題。 2、確立目標。確立目標是制定職業規劃的關鍵,通常目標有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和人生目標之分。長遠目標需要個人經過長期艱苦努力、不懈奮鬥才有可能實現,確立長遠目標時要立足現實、慎重選擇、全面考慮,使之既有現實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標更具體,對人的影響也更直接,也是長遠目標的組成部分。

3、環境評價。職業生涯規劃還要充分認識與瞭解相關的環境,評估環境因素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分析環境條件的特點、發展變化情況,把握環境因素的優勢與限制。瞭解本專業、本行業的地位、形勢以及發展趨勢。

4、職業定位。職業定位就是要為職業目標與自己的潛能以及主客觀條件謀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職業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的環境等資訊為依據的。職業定位過程中要考慮性格與職業的匹配、興趣與職業的匹配、特長與職業的匹配、專業與職業的匹配等。職業定位應注意:① 依據客觀現實,考慮個人與社會、單位的關係;② 比較鑑別,比較職業的條件、要求、性質與自身條件的匹配情況,選擇條件更合適、更符合自己特長、更感興趣、經過努力能很快勝任、有發展前途的職業;③ 揚長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職業;④ 審時度勢,及時調整,要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擇業目標,不能固執己見,一成不變。

5、實施策略。就是要制定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行動方案,要有具體的行為措施來保證。

二、D(DO),職業規劃方案制定出來,就要馬上開始行動,按照職業生涯規劃實施策略落實到每一天、每月、季度和年份。我們都明白,沒有行動,職業規劃不過是一種夢想。在落實行動期間,要不斷的進行分析總結,不僅要分析你的職業規劃方案,還要分析社會需求、環境變化,時刻把握你的職業規劃的科學、合理性。這就到了職業生涯規劃的檢查階段了。

三、C(CHECK),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結果進行檢查。這裡的檢查方法我個人推薦嘗試加總結法,也就是要不斷的嘗試去做去落實你的職業規劃方案,然後對行動結果進行總結,這是一個反覆、且長期的過程。

四、A(ACTION)檢查出問題,要立刻處理並確保問題得到解決。

實際上A(ACTION)進行時,就需要P(PLAN),即再次策劃,想辦法解決問題。於是進入了“PDCA”迴圈。

很多同學問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到底有沒有用?我個人認為,大學生職業規劃肯定是有用的,制定職業規劃的過程,就是你自我認知、專業認知和就業認知的過程,這對你將來的職業選擇、適應與晉升都是很有幫助的。最後我想說一點:制定職業規劃要結合自己的實際,不能綁住腿腳,也不要好高騖遠。

職業生涯規劃的7個步驟

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在個人層面上主要表現為:有助於使個人認清自己發展的程序和事業目標,作為選擇職業與承擔任務的依據,把相關的工作經驗積累起來,準確地充分利用有關的機會與資源,指引自我不斷進步與完善。

第一步:分析你的需求

你也許會問:這一步怎麼做呢?不妨試試以下兩種方法。一種是開動腦筋,寫下來10條未來5年你認為自己應做的事情,要確切,但不要有限制和顧慮哪些是自己做不到的,給自己頭腦充分空間。第二種更直接,完成這個句子:“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滿足,如果……”想象假設你馬上將不在人世,什麼樣的成績、地位、金錢、家庭、社會責任狀況能讓你滿足。

第二步:SWOT(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分析

分析完你的需求,試著分析自己性格、所處環境的優勢和劣勢。以及一生中可能會有哪些機遇;職業生涯中可能有哪些威脅?這是要求你試著去理解並回答自己這個問題:我在哪兒?

第三步:長期和短期的目標

根據你認定的需求,自己的優勢、劣勢、可能的機遇來勾畫自己長期和短期的目標。例如,如果你分析自己的需求是想授課,賺很多錢,有很好的社會地位,則你可選的職業道路會明晰起來。你可以選擇成為管理講師——這要求你的優勢包括豐富的管理知識和經驗,優秀的演講技能和交流溝通技能。在這個長期目標的基礎上,你可以制定自己短期目標來一步步實現。

第四步:阻礙

確切地說,寫下阻礙你達到目標的自己的缺點,所處環境中的劣勢。這些缺點一定是和你的目標有聯絡的,而並不是分析自己所有的缺點。他們可能是你的素質方面、知識方面、能力方面、創造力方面、財力方面或是行為習慣方面的不足。當你發現自己不足的時刻,就下決心改正它,這能使你不斷進步。

第五步:提升計劃

現在寫下你要克服這些不足所需的行動計劃。要明確,要有期限。你可能會需要掌握某些新的技能,提高某些目前的技能,或學習新的知識。

第六步:尋求幫助

能分析出自己行為習慣中的缺點並不難,但要去改變它們卻很難。相信你的父母、老師、朋友、職業諮詢顧問都可以幫助你。有外力的協助和監督會幫你更有效地完成這一步驟。

第七步:分析自己的角色

制定一個明確的實施計劃:一定要明確根據計劃你要做什麼。那麼現在你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職業規劃方案。如果你心目中有未來希望工作的公司或職位,你就可以開始分析或參考現有市場上,這類公司或職位會對應聘者有怎樣的要求和期望。做出哪種貢獻可以使你在這樣的公司中脫穎而出?因為大部分人在工作後趨於麻木,對自己的角色並不能清晰。因此,就像任何產品在市場中要有其特色的定位和賣點一樣,你也要培養一些能力,當你不斷的對照公司的需求來評估自己需要創造的價值時,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完善自我,創造出自己的思想閃光點,和執行能力,為未來的職業之路埋下更好的伏筆。 不要因為在校園的溫馨生活中,就忘記了社會生活的緊張節奏,要儘早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不斷完善自我,再走出校園後,儘快融入社會的角色,成就幸福人生!

我的職業規劃

什麼是職業生涯規劃?這個問題一年前問我也許我會告訴你:就是大學裡比較無聊的一門公共課而已。但是,很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過去這半年多來,也就是自己行將畢業的時候,自己開始關注職業生涯,開始肯定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開始加入職業生涯規劃推動者的行列。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後來要創辦“職迷不誤”的原因。因為我知道,現在的大學裡,跟曾經那個對職業生涯規劃不屑一顧的同學太多了。但我不希望他們跟我遇到的是同樣的結局,真正等到畢業之後才開始迷茫,開始後悔。對於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大學聯考結束後,我犯的一個大忌就是對自己的未來毫無規劃。因為那時候的我覺得拜託了十幾年的寒窗,我終於可以解放了,去到那個傳說中很自由很開放很輕鬆的大學裡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結果我錯了,我不知道大學四年是一個人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因為這四年,很有可能決定未來的你的高度。中學讀書不努力不嚴重,大學聯考考得不理想也不嚴重,但如果你放縱大學四年的時光,在大學裡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知道去改變自己,那麼後果是很嚴重的。所以,現在的我回頭看來,大學聯考考得不太理想,我不後悔,我真正後悔的是當初的我很隨便地就選擇了自己的專業,從不會問自己這個專業適合自己嗎?這個專業自己真的喜歡嗎?

有的人說我的大學很成功,大四行將畢業的時候也跟很多學弟學妹做過很多交流會。但是那時候的我,是用我的流血教訓在跟他們交流,而不是用我成功的可炫耀的經驗在交流。因為那時候的我已經明白,我的大學,別人看上去很美,實際上只有自己知道很失敗。

但是,有的道理就是這樣,你不犯錯誤,你就無法明白;你犯的越嚴重,你就越會去思考,你明白的就越深。在過去這半年裡,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職業生涯規劃該如何去做,到底有沒有必要去做規劃,到底什麼樣的規劃才是適合的。在這個過程中,經過借鑑別人的經驗已經自己的實踐、思考、總結,我也總結出了屬於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路徑。我想說的是其實職業生涯規劃沒有什麼可複雜的,很簡單的幾個字其實就可以說清道明。但是,職業生涯規劃背後的路是一條漫長的路,是一個反覆探索的過程,是一個需要你放開浮躁去思考的過程,是一個與自己的心交流的過程。

以下就是我個人對於職業生涯規劃方法的總結,這個觀點,在知乎上也提到過,大家可以參考,可以批評,可以改進。

1. 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也就是自己究竟喜歡做什麼;

2. 知道自己能做的是什麼——也就是自己的能力允許你做什麼;

3. 知道自己有什麼資源優勢——外界對你的約束或者推動因素,比較常見的就有家庭、地域、專業;

4. 如果你的興趣與你擅長的不衝突,那麼恭喜你,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起點。但問題並沒有解決,你應該在這個領域尋找一個突破點,就是你的資源允許的,並且你確實可以做的某一塊細分的東西。因為一個領域內的工作,並非每一個細分你都可以做。比如網際網路領域,你也許適合做產品或運營,你未必適合做程式設計。找到了這個細分的突破點,那麼後面就是你的行動付出和路徑的小調整了;

5. 如果你的興趣與你擅長的衝突了,比如說你對A感興趣,但你並不是很擅長這個領域的工作,你擅長做的是B,那麼這時候你就應該權衡了。你的方向到底是選擇興趣還是選擇你力所能及的?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具有一定的風險。選擇前者,你有可能只有興趣和樂清,卻始終無法達到目標;選擇後者,你也許很容易就達到了目標,但是你所得到的未必是你真正想要的。這時候,其實也就只有四個字可以送上了——從心選擇。

其實,職業生涯規劃到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從心選擇”。

6. 至於規劃的程度,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太具體或者太“高瞻遠矚”。因為未來是很難把握的,很多內部和外部的變數因素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但是隻要你有正確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你就可以確定你當下走的路是對的,你的方向是正確的。至少你在做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