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社群建設學習考察報告

職場 閱讀(3W)

為了學習借鑑發達地區在農村社群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方面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切實做好我縣農村社群建設。近期,由縣委、縣人大、縣政府分管領導帶隊,各鄉鎮及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赴民政部首批命名的“全國農村社群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山東省諸城市、江蘇省張家港市學習考察社群建設工作,考察組先後考察了山東省諸城市辛興鎮社群、密州街道西王門社群和江蘇省張家港市永合社群、錦豐鎮聯興村等社群建設情況,重點對兩市農村社群建設的設臵模式、領導體制和執行機制、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學習考察。考察組成員通過實地參觀,親身感受了兩省、兩市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和積極推進農村社群建設的創新理念,深入思考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對如何學習借鑑兩省經驗,做好我縣農村社群建設工作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認識。現將學習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社群建設學習考察報告

一、兩地的經驗與做法

江蘇、山東兩省是我國較早開展農村社群建設工作的省份,經濟社會發展快,城鄉一體化水平高。近年來,兩省積極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積極探索開展農村社群建設工作,創造了具有全國示範意義的許多新鮮經驗,考察團所走的諸城

市和張家港市在這兩個省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主要做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優化社群空間佈局,合理確定服務半徑。兩市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開展農村社群建設作為深化村民自治,加快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維護農村穩定的重要平臺,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著眼於改革創新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從當地實際出發,科學設臵農村社群,強化社群服務功能,按照“一村一社群”、“幾村一社群”的模式,開展社群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山東省諸城市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有利於整合利用現有公共資源的原則,將幾個村莊規劃為一個社群。在社群內選擇一個交通比較便利、班子基礎比較好、發展潛力比較大的村莊,作為社群服務中心所在村。社群服務中心的服務半徑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蓋3-5個村、1000戶—3000戶。同時,按照便於服務、便於開發利用社群資源的要求,在社群內選擇一個比較便利、班子基礎好、發展潛力比較大的村莊,作為社群服務中心所在村,並以中心村為重點,規劃農村社群空間佈局,整合優化社群各類資源,推動規模小的村莊村民逐步向中心村集聚發展,提高了社群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務水平,較好地發揮規模效應。

(二)建立健全社群機構,明確職能定位。兩市在每個農村社群均設立了社群服務中心,社群服務中心內設一個辦事服 — — 2

務廳和若干個服務站室。他們將社群服務中心的職能定位為服務,具體承接政府部門延伸在農村的公共服務及相關政務服務。它不是一級行政管理機構,不干涉村級內部事務;它也不是以生產經營為主的經營性組織。同時,在每個農村社群成立社群黨組織和社群發展協調委員會,在鄉鎮(街道)黨委的領導下,圍繞社群化服務發揮協調指導作用,與社群內村莊及其他單位不存在上下級隸屬關係。村莊與鄉鎮(街道)的隸屬關係不變。這樣定位,是為了避免社群服務人員“官僚化”和服務被“異化”現象。同時,兩市普遍將社群基礎設施建設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建設的總體規劃,認真抓好以村委會建設為主體、以各類服務和活動場所為支撐的陣地建設。張家港市明確要求村委會辦公和服務用房不低於600平方米,並按照城市社群的相關規定,村委會辦公服務用房三分之二用於開展服務;諸城市因地制宜,採取利用閒臵的學校、廠房及其他閒臵的集體房屋等改建、利用社群中心村的“兩委”辦公場所擴建、經濟條件好的地方按一定的標準新建、企業贊助建設四種方式進行建設,既解決了社群建設場所問題,又不增加農民群眾的負擔。

(三)貼近農民需求,開展“一攬子”服務。兩市均堅持將服務作為社群建設的核心任務,主要為農民群眾搞好三大類服務:一是基本公共服務。將鄉鎮(街道)和市直有關部門的基本公共服務專案延伸到農村社群服務中心,滿足農民群眾在社會救助、醫療衛生、社群警務、文化體育、勞動保障、人口 — 3 —

計生、司法調解、法律諮詢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需求。二是開展生產性的服務。重點是建立健全直接為生產服務的科技資訊、生產資料、市場營銷服務體系;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設立社群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三是發展市場化的便民服務。按照互利雙贏的原則,組織引導有關單位和企業到社群服務中心設立便民超市、農資超市、便民食堂,代辦代收有關證件費用等,既為農民提供了便利,又可獲得一部分收入用於社群服務中心運轉。同時,他們積極培育發展民間組織,發揮參與農村社群建設的作用。兩市在推進農村社群建設中,引導農民在自願的基礎上,把建立經濟類、服務類、活動類、公益類等社群民間組織和中介組織作為農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有效途徑,積極搭建民間組織融入農村社群的工作平臺。比如,以老幹部、老黨員為主體,建立了老年人協會;以經濟能人為主體,成立了各類經濟發展協會,等等。通過民間組織參與社群建設,將各類服務活動延伸到了農村,為農村社群建設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務和幫助。

《社群建設學習考察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