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如何看待孩子留學後與父母溝通有代溝

職場 閱讀(1.41W)

總是會有留學生的媽媽這樣問:“孩子離開家時,還是非常單純幼稚的。短短兩年,似乎沒法同她溝通了。總是說‘你別用中國思維想問題,我大了,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事情。’做母親的,又想讓她自立,又想給她更全面的指導,怎耐我的能力和說服力實在不夠……”這話對於留學生的父母們聽起來熟悉吧?

如何看待孩子留學後與父母溝通有代溝

留學生的媽媽,都是偉大的媽媽!一方面她們無私地貢獻著一切財力、體力、能力和感情,一方面時刻不敢鬆懈地捕捉國外新聞,子女動向,以及一切可以和自己的孩子撤得上芝麻綠豆大關係的點點滴滴。即便如此,偉大的留學生媽媽們還是普感力不從心,追不上孩子的變化。其實,和留學生子女交流中的技巧可以用心理學的方式解決。把對方的心思想通了,把孩子的心理過程的來龍去脈弄明白了,就可以因地制宜,對症下藥了。

下面咱們就開頭的問題一起來分析分析,看看究竟是哪裡讓留學生的媽媽和孩子的意見出現代溝了呢?當然這些都是小編根據多年的經驗所總結的,不代表全部的留學生都是這樣的。

“孩子離開家時,還是非常單純幼稚的。”這說明這個留學生(年齡未知,但多半是高中後出國留學讀本科,或者大學期間出國。如果是在國內上完了本科出去讀研究生的學生還“單純幼稚”,請家長自己檢討。)從小到大被家裡保護的比較好,沒有遇到過什麼波折和大的挑戰。“單純”是件好事,人不論年齡,心靈純淨都是美德。然而“幼稚”卻不那麼利於年青人的社交、求學、以及職場發展。

這樣的孩子出國留學,在遇到各種艱辛和挑戰的時候可能因為心理和能力方面準備不足而經歷更加曲折和漫長的適應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留學生留學初期(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想家、不適應,出現情緒波動,甚至出現抑鬱情緒,嚴重影響了作息和學習。中國道家有句名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意思易懂,很多中國家長卻難以做到。多數中國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都含辛茹苦地手捧著“魚”送到孩子嘴邊,甚至連魚刺都擇好了餵給孩子,認為這是一種疼愛和保護。許多孩子年齡不小了,連魚刺都不會擇,更別說知道去哪裡釣魚,以及怎樣釣魚了。

然而子女出國留學後,父母鞭長莫及。留學生人生第一次必須自己站在水邊釣魚,會經歷各種緊張、慌亂、驚險、茫然、不知所措;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犯錯甚至受傷。留學生們不論之前自我感覺的好壞,在遇到問題時候都會shock,就好像觸電般的震驚與痛楚。而相伴邇來的,有時候還夾雜對父母的埋怨和憤慨。這是一種潛意識裡的歸因,是人本能地對自己的錯誤作出合理的解釋:造成自己不適應或者犯錯的原因要麼是自己不夠好,要麼是父母沒把自己教好。有些學生的情緒表現在某一個極端,也有的人兩種歸因都有。有了怨氣就要找地方撒氣。一些學生選擇了冷處理地“生悶氣”,也就是冷淡父母,不給他們打電話,或者即便通話也沒什麼可聊的。還有一些學生選擇了熱處理“發脾氣”,與父母永遠話不投機,說幾句話就能瞬間翻臉。

讓很多留學生家長百思不解的是,自己的孩子一向溫順,怎麼突然就變的不可理喻了?其實這是人的潛意識裡的情緒在作祟,很多留學生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心情怎麼這麼不順,為什麼和父母談話的模式開始不由自主。回到源頭,父母需要從小培養子女的獨立思考和行為處世的能力。既要賦予孩子一顆純淨的心(做人),也要培養他們獨立拼搏的能力和靈活堅韌的性格(樹人)。父母們還要明白,不論孩子出國前準備有多麼的充分,一個人留學海外,一定會吃一些苦頭和經歷風雨。遇到消極的心理波動是很正常的,負面情緒的存在會在無形中左右孩子與家長的交流方式。這一點不是孩子故意為之,也希望家長理解,同時幫助孩子疏導情緒。疏導的目的是要“通”,而不是“堵”;如果孩子越說越急,父母那邊越說越氣,雙方就會不歡而散,達不到“通”的目的了。當然,家長也不能一味地縱容孩子,由著他們在電話或者視訊的那頭髮脾氣使性子。具體的談話技巧不是一句兩句能夠說明白。簡單地講,家長需要傾聽,給孩子發牢騷、訴委屈的機會。讓孩子感到自己還是從前那個“小寶寶”,可以無憂無慮不受批評指責地訴說心事。這樣父母會贏得孩子的信任,幫助他們釋懷,還能夠獲得寶貴的資訊以幫助自己和孩子進一步分析判斷解決問題。

“短短兩年,似乎沒法同她溝通了。”兩年的時間轉瞬即逝,在人生長河中真的不長。但是設想,孩子從出生到兩歲的短短兩年裡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寶貝不僅體重翻倍,長了頭髮和牙齒,還學會說話和走路。初長成的青年在兩年時間裡雖然在體貌上不會發生明顯的本質變化,但是心志和思想卻可以突飛猛進。留守在國內的家長們所有的資訊資源停留在孩子出國留學之前的狀態下,且父母本身的生活環境改變也不大。相反,留學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空間,自己的“戰鬥模式”和之前有天壤之別,每天要應付的東西都不相同,幾乎天天面臨新的挑戰。因此,留學生和國內的父母們可以說是長時間生活在兩個不同的次元中,有點“地上一日,天上一年”的感覺。

因此,留學生的父母們想要不out,必須拿出“追星族”的精神--孩子留學的國家和城市的新聞時事,網上各種留學生和家長群裡的動態,國內社交媒體以及網路新近流行的種種,樣樣要學習,樣樣要熟悉。家長們可能會說,我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現在還得倒追,也太慘了吧!的確,親子關係是相互的。留學生本身應該理解父母的期待,體會他們的願望和情緒,同時邀請父母參與到他們的成長和變化的過程中。小奔為這個話題還能單獨寫一篇文章給留學生。

問題是,咱們今天解決的是家長怎麼能和自己的'成年且留學海外的子女保持熱度,通暢交流,那麼懇請各位家長還是端正態度,看看怎麼從自己著手下出第一步棋。對留學生子女的關注以及同他們的交流必須緊密,中間不能忽緊忽慢,要培養出一個適合自己及孩子的節奏和頻率,並且保持貫穿至留學生涯的結束才行。咱們這位留學生媽媽顯然是跟著自己的女兒跑,有點落隊了。其實,溝通的關鍵是要保持思想上的同步。家長們要通過傾聽和觀察,還有提問以及自學的方式瞭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以求同步。

“(孩子)總是說‘你別用中國思維想問題,我大了,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事情’” 。孩子的這個說法有兩層意思。首先,“你別用中國思維想問題”,說明留學已經起到了作用。孩子意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並且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暫不論中西思想孰優孰劣,孩子的這個回答中已經明確表態,自己媽媽的思想方式和自己接觸的並且接受的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別;孩子不太認同媽媽的觀點。聽到異議,正常人的第一反應大多是“我的觀點怎麼不對了,你說說!”這是小奔上文中提到的“堵”的笨辦法,是逼著孩子把好好的聊天往辯論甚至是吵架的方向引。聰明的辦法是“通”,家長正好藉機會和子女好好交流,可以問“你的觀點怎麼就有道理呢,快給我講講!”這樣談話的藝術是疏導和傾聽。好處之一就是通過子女的解釋和介紹,父母不但瞭解了國外的行情、風俗、理念,還對子女的思想獲得了了解和理解。同時,詢問和傾聽給了子女充分的尊重,把他們放在了和家長平等的談話高度,而不是較家長之下的聆聽高度。這樣做的同時也解決了孩子說的後半句話所折射的問題。叛逆期的孩子,正處在人格定位和定型的過程中。這個時期的留學生遇到了人生中從未有過的挑戰,經歷了惶恐和磨礪,進而是收穫成功後的喜悅和感受到自身的強大。俗話說“出生牛犢不怕虎”,更不用說是一隻剛剛體會了成長和成功喜悅,渾身充滿力量的牛犢了。

咱們再來讀讀題眼,孩子說自己“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事情,而沒有說“我有‘能力’解決自己的事情”。如此看來,孩子實質是在替自己維權。家長愛孩子,那都是實實在在毫無保留。父母們恨不得把自己嘗過的甜、吃過的虧,知道的、經歷的一切都傳授給孩子。當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意見時(比如孩子說的不認同母親的中國式思維)就擺出家長的姿態強加給孩子。這個時候對話的雙方誰更有理已經不重要了,辯論的主動權由誰在家裡更具權威來定奪。家長擔心孩子在外面時間長了,翅膀長硬了之後就不再聽自己的了,於是忙著鞏固自己的權威地位。各位家長都有過和自己領導交流的經歷吧?如果您遇到一位武斷專行的領導與您意見不左,您是不是或者敷衍了之,或者無奈從之?不管怎樣心裡總是不爽吧?想要痛快地堅持己見恐怕離被炒魷魚也不遠了。所以,家長們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當惡領導一樣對待,那還是先放下身段用平等平常心態來和孩子交流吧。

“做母親的,又想讓她自立,又想給她更全面的指導,怎耐我的能力和說服力實在不夠。”這真是母親最動情的心裡呼喚!想讓自己的孩子真正自立,當母親的一定要咬牙作出一些恨舉動。比如老鷹媽媽必須親自將小鷹從懸崖上的窩裡踢出去,才能完成小鷹飛翔的華麗轉身;這其中縱然有風險,但是所得更豐。換個角度想,把未成年或者剛剛成人的孩子獨自送到陌生的國家學習居住,這本身就是個特別獨立的活兒,孩子想不成長獨立都難。這個問題的核心不是孩子有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而是家長對孩子是否信任,是否有信心?至於給孩子全面指導的問題,真的不是一人之力短時間內就能辦到的。

當父母的不要自責自己的能力不夠。孩子不需要自己的父母是部百科全書;孩子們期望的父母是那個最理解自己,傾聽自己,幫助自己分析問題,能夠讓自己完全信賴的人。當然,小奔上文說過,父母要想與時具進,必須豁出去一些時間和體力去不斷學習和了解孩子的生長生活環境,這樣父母說出來的話才能在“點兒”上,彼此間的距離才不至於漸行漸遠。最後小奔必須在提醒家長們一句,一個成年人被“說服”的可能性是很微弱的。這絕對屬於用蠻力。記得孩子說的自己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事情吧?看出名堂了吧?其實這是個母慈子孝的和諧家庭,所謂的交流問題實際上是母女間的“較勁”,各自在爭話語權和決定權。當父母的必須再三提醒自己,孩子已經成年,必須向對待成年人一樣和他們交流。這個疙瘩解開了,其他問題就都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