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如何與父母有效地溝通

職場 閱讀(2.44W)

如何與父母有效溝通?

如何與父母有效地溝通

有著喜歡的物件,有夢想著停留的城市,有渴望得到的工作崗位,想一個人揹包旅遊,想去迎接挑戰和冒險,等等這些,卻不為父母所支援。

“我是為了你好,你是不是想氣死我們?”“聽爸媽的,我們這一輩子都是這樣過來的。”“你要是這樣,我就當沒生過你這個孩子!”……

父母樂於參與孩子的人生,但也不時干涉和插手他們的人生選擇。面對生養自己多年的家人,我們不免夾在孝道與自我抉擇中間為難。

固有的觀念和價值觀已經陪伴他們大半輩的人生,我們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卻又愧疚於與其對峙和衝突,溝通多麼困難。

得到認可和支援,事情會更加順利。

干涉的範圍

針對父母對 20多歲年輕人生活的參與內容,我曾在某大學以及周邊工作單位,進行一次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婚姻、工作、生活方式佔父母對我們人生選擇干涉的比重較大。

調查結果中,干涉的大致內容

其中,對婚姻的干涉遠遠大於對工作、生活範圍的參與度。

年齡超過 27歲以上,被催婚、被安排相親已經不算罕見的事了;而年齡處於 20~26這段特殊時期,大部分父母的態度卻有所不同,由於這段時間許多人還在大學裡面學習,或者剛畢業忙於找工作,戀愛或是被默許,或是暫時不被看重。

而工作方面,不受年齡跨度的影響,大多數人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夠進入體制,其次是接受自己的安排、繼承家業,少數人不參與子女的工作選擇。

對於生活方式,包括居住地的選擇、工資收入的管理、節假日的安排等等,部分長輩亦會參與其中。

對於父母的關心和參與,我們希望孝和意兩全,那麼,有效的溝通是唯一的方法。

有效溝通的影響因素

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有效溝通有諸多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有以下兩點:

“中國式父母”的固有價值觀念

他們秉持著自己大半輩人生經歷得來的價值觀和看法,希望能夠實現於子女身上,使下一輩受益。

所謂的:婚姻上,越早成家越好,對方有穩穩當當的工作最幸福,最合適的莫過於門當戶對,等等。而在工作和生活方式上,也大同小異,無非是堅持“穩定、可靠、保守”的原則。

這些價值觀念陪伴他們幾十年的光陰,在溝通中如果觸及觀念的底線,亦很難有效交流;而我們有著自己的人生,的確沒有必要讓自己活成父母希望的樣子。

不恰當的溝通方式——“暴力溝通”

有時影響溝通的,恰恰是溝通本身。

你溝通的語言方式、姿態對嗎?選擇的時機、場景合適嗎?是否父母一旦嚴厲和斥責起來,你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讓溝通交流走向爭吵、不了了之的結果。

溝通方式不恰當,也是沒有掌控好溝通方向,被情緒牽著走的結果。“暴力溝通”難以避免,如果對方情緒激動,硬碰硬只會讓結果更糟。

另外,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很少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小時候“不聽話”多會給予否定甚至是嚴厲的打罵,這造就了一批人與父母缺乏溝通或是怯於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面對以“孝”和“回報”為武器的道德威逼面前,要適時 sayno,畢竟人生是自己的。

設定界限,適當退讓

把溝通看待成一場博弈論。在持有不同觀點時,解決對方的顧慮才是首要的。

溝通中要給自己設定界限,非常明確自己的立場和底線:哪些計劃是可以更改的,哪些決策是可以退讓的,而哪些決定是不變的。

大學剛畢業那會兒,小舅想單獨一個人騎摩托車去西藏,舅公只有他一個兒子,由於各種不放心,起初不同意。

小舅看出了老人家的顧慮,於是直接把西藏行的計劃列出來,包括已經預訂好的酒店、安排的路線,路途的具體時間,以及其他遊客的攻略等等。

“旅行的安排是可以更改的,也可以考慮尋找旅行的伴侶,這次出行計劃籌備了挺久,我可以照顧好自己。”小舅說。

舅公並非固執的人,他對於小舅的一些計劃安排提出疑問,兩父子商量之後,舅公答應了他的出行,並支援他一個人遠行。

小舅去西藏遠行的決心是不變的,可以商量和退讓的選擇是是否單獨行動,路線可否改動。

對於可以商量的範圍,學會適當地退讓,父母會體會到你的誠懇和決心,在不觸及原則的情況下,他們也會選擇退讓。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

保持獨立,溝通技巧

決策會受到父母的干預,很可能是因為自己還不夠獨立。溝通的不恰當,也要從自身找原因。

中國式的家庭不同於國外。在國外,子女成年之後,父母多會採取“放養”的方式,在學會獨立生活的基礎上,彼此尊重。

一個人只有經濟獨立了,他才完全擁有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獨立,同樣也讓父母看到你的成長,取得他們的信任。

溝通中也需要採取技巧: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場景,在忙碌時、許多無關人在場的情況下等等,都不適合交流。

父母否決了你的想法,不必過快反駁。

(1)先承認對方部分言論的合理性,表明你有認真傾聽和接受他的觀點;

(2)再根據具體情況分析,例如:父母提出的案例並不適用於你當前的情況,因此進行耐心解釋,表明案例對於這件事情無效。

(3)最後,對於“道德拷問”,指出其中的不合理性。例如:“我養你這麼大,你不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你對得起我嗎?”

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首先,父母生我養我,但並不意味著要按照他們的安排生活,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

其次,沒有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並非在道德上對不起父母,有自己的人生,照樣可以陪伴和關心他們啊。

這一切,都要在平靜、和諧的氛圍下展開,所有的溝通都應該建立於“講道理”的基礎上,父母會嘗試理解你的想法,道理講通了,溝通就會有效。

尋找第三方

有時溝通會進入僵持的階段,用盡邏輯和分析,仍舊不能打動對方,可以嘗試尋找第三方。例如父母的兄弟姐妹,爺爺奶奶等等,與第三方的觀點達成一致,更容易獲得認可。

例如:在婚姻的問題上,事業還處於待提升階段,或者不喜歡被相親被逼婚,希望感情水到渠成。而即使是一家人,對待子女婚姻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我們可以選擇和與自己婚姻觀相同的家庭成員達成一致。

而對於婚姻的觀點也區別於性別,女孩子的婚姻選擇,母親會比父親給予更多的支援和理解,而男孩子的婚姻選擇的影響,多是來源於母親。

在溝通的方式上,尋找意見一致的第三方,對於有效溝通會產生正面的影響,對方的觀點也會因此產生動搖。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風中愛自由。”

學會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無論是婚姻、工作還是生活,得到家人的成全,事情往往會更加順利。

在不得不與父母產生不同觀點時,學會委婉、恰當地交流,遵從自己的內心。畢竟,人是要活一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