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如何賞析現代詩歌

語錄名言 閱讀(3.09W)

中學階段,我們在背誦了大量流芳千古的古典詩詞的基礎上,漸漸地也接觸到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現代詩歌。那麼如何鑑賞現代詩歌呢?在此,向同學們介紹幾種切實可行的方法。

如何賞析現代詩歌

一、通過想象解讀意象

想象是文學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我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其《文心雕龍·神思》中就已經明確提出了“想象”這一論題。其實,無論寫詩也好,寫其他的題材的文學作品也罷,都是離不開想象的。對於詩歌來講,想象無疑是詩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詩人寫詩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謝冕老師說:“文學的欣賞活動,憑藉語言這種無所不在的符號來進行,從符號再返回豐富的世界中來,這是一種再創造。詩歌的欣賞活動更是一種確切意義上的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動。”實際上,就是通過想象去把握詩歌的意象,並且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

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就應該從這些問題入手:詩中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何含義?詩歌表達的主旨是什麼?為什麼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想象,離不開詩歌語言環境

《我愛這土地》寫了鳥、土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鳥,藉此表達作者對熱愛受苦受難的祖國和人民主旨。從詩中“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從修飾語可以看出,大地遭受著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這些結論的得出,無不是通過想象,依據詩歌本身的.語境解讀出來的。

二、通過抒情解讀情感

詩歌的本質在於抒情。詩人用其獨特的個性特徵,用其精練的創作手法,而不惜多次修改以致達到與讀者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詩歌的巨大藝術魅力也在於此!它不像小說,擅長於設定波瀾起伏的情節、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所以,解讀詩歌,主要不在於通過詩瞭解更多的事物,而是求得情感上的共鳴。

如韓瀚寫張志新烈士的詩歌《重量》:“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詩人發揮了自己獨特的想象力,精心構置了一個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中心,這就是“生命的天平”。抽象意義上的“生命”本來是無形的,因而也無所謂輕重。詩人藉助“天平”這一具體可感的意象,賦予無形之物以有形,並且衡量出不同生命的輕與重。詩人在“生命的天平”的一頭安放著烈士“帶血的頭顱”,另一頭則是“所有的苟活者”,使讀者由這一形象畫面獲得視覺上的不平衡感的同時,體會出詩人對烈士的無限崇敬,對他人、對自我的否定與批判,讀者的靈魂怎能不為之震撼!它必然會在讀者的心靈深處產生一種共鳴。

三、通過猜想解讀主旨

詩歌是濃縮的智慧,以最有限的詩句,拓展出最無限的空間;以最精短的形式,承載起最博大的內涵。所以,有時我們要去“猜想”,即對詩歌內容、作者、背景等作綜合性思考。

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讀這首詩,抓住三個要點:第一節中的“黑夜”“黑色”,第二節中的“光明”。“黑夜”象徵著那場空前的浩劫,這種“黑”是扼殺光明的結果,黑夜便是光的墳墓,是一種令人窒息的特定時代之象徵;“黑色的眼睛”在這裡具有雙重寓意:一方面是指這雙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騙、所薰染,另一方面指這雙眼睛在被欺騙之後發生了深刻的懷疑,它在黑暗中,漸漸培養起一種覺悟,一種適應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質,最終成為“黑夜”的叛逆,成為“尋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徵。

有了這種語感,你就會因“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個意象:漆黑籠罩,夜己漆黑,眼己漆黑,一切皆黑,這個世界除了黑,一切皆無。但是“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卻在這一片黑暗中顯示出了一個亮點,這個亮點雖然也是黑色的,但是這卻是黑得發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類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麼頑強,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環境中生存,即使被最惡毒地摧殘,人類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會磨滅。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頑強於是就在對比中得到了彰顯。

短短的兩句詩,冠以一個博大的題目,揭示一個龐大的主題,一代人就被顧城濃縮成兩行,無盡話也被顧城濃縮成18個字。《一代人》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闡釋,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寫照。

四、通過咀嚼解讀內涵

含蓄是一種表現藝術美的方法。含蓄是詩歌語言的特色,是它和散文、小說等語言的最大區別之處。宋朝的梅聖俞說過,寫詩要“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可謂道出了含蓄的真諦,故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司空圖講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蘇東坡講的“言有盡而意無窮”,沈德潛說的“弦外音,味外味”,施補華說的“忌直貴曲”,都表達了和梅聖俞相同的看法,因為詩貴含蓄,只有含蓄的詩詞才能詩意深厚,韻味無窮。詩歌因不直說而增加欣賞的困難,通過咀嚼品味含蓄,可以較深入地理解詩歌內容。

如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詩寫了一位“美人”。詩人很吝嗇,全詩沒有用一個“美”字,甚至連美人的相貌、體態、舉止和服飾都沒有一點描繪。她的“美”藏在“看風景的人”的眼睛裡,比“風景”更吸引人,皎潔的美佔領了別人思緒翻飛的夜晚,藏在別人的夢裡,活在讀者的心中。

總之,解讀現代詩歌的途徑很多,而不限於筆者以上所列舉的幾種。此外我們還要掌握一些其它的解讀方法,句式、結構、章法,節奏美、跳躍性等等都是我們鑑賞詩歌的途徑。但無論用什麼方法,讀懂一首詩,並能產生共鳴,獲得愉悅,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