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國際罕見病日宣傳活動主題2017

幼兒 閱讀(2.82W)

罕見病顧名思義,罕見病是指那些發病率極低的疾病。罕見疾病又稱“孤兒病”,在中國沒有明確的定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國際罕見病日宣傳活動主題,歡迎大家參考!

國際罕見病日宣傳活動主題2017
  國際罕見病日宣傳主題

2017年2月28日將迎來第10個國際罕見病日,這一定於每年二月最後一天的活動,旨在促進人們對罕見病的認識和關注。據瞭解,目前罕見病危害已經極大,並且有八成罕見病是由於基因缺陷所導致的,治療手段較少。一旦出現罕見病患者,將給患者自身和家庭帶來巨大的傷害。

國際罕見病日(Rare Disease Day)由歐洲罕見病組織(EURORDIS)於2008年發起,確定2月28日為國際罕見病日,以這個四年一次的日子意寓罕見病之“罕見”,國際罕見病日旨在促進社會公眾和政府對罕見病及罕見病群體面臨問題的關注,呼籲各方積極行動,為戰勝罕見疾病這一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公共健康問題而奮鬥。目前已有超過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每年罕見病日期間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

每年二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病日。罕見病,在中國大陸尚沒有明確定義,世衛組織定義為患病人數在0.65‰-1‰的疾病,目前已經確認的約5000-6000種,絕大多數無法根治,患者及家庭終生面臨病痛帶來的醫療、生活方面的巨大壓力。他們從不罕見,就在你我身邊。

  多發性硬化症(MS)

概述:這是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白質脫髓鞘病變為特點,遺傳易感個體與環境因素作用發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這種疾病在全世界約困擾著250 萬人口,但在中國卻是一種少見疾病。

病因:神經細胞有許多樹枝狀的神經纖維,這些纖維就像錯綜複雜的電線一般。MS 就是因為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產生大小不一的塊狀髓鞘脫失而產生症狀。大腦中的神經如同電線般錯綜複雜,電線外需要包裹絕緣體才能防止短路,而 MS的病人就是這層絕緣體脫落導致神經元短路,人體免疫系統則不分敵我地發起攻擊,從而致使髓鞘脫失。

“硬化”指的是這些髓鞘脫失的區域因為組織修復的過程中產生的'疤痕組織而變硬。這些硬塊可能會有好幾個,隨著時間的進展,新的硬塊也可能出現,所以稱作“多發性” 。

症狀:麻木和刺痛感、肌無力和肌痙攣、抽筋、噁心、抑鬱和記憶喪失。

“瓷娃娃”病稱為“成骨不全”又稱“脆骨症”,“原發性骨脆症”及“骨膜發育不良”等。其特徵為骨質脆弱、藍鞏膜、耳聾、關節鬆弛,是一種由於間充質組織發育不全,膠原形成障礙而造成的先天性遺傳性疼痛,是一種先天性骨胳病。其特徵為骨質脆弱,容易骨折,因此連打噴嚏這樣的小事都會引發骨折。

白化病

白化病(Albinism)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1/15000,據此推測我國人群中約有白化病患者近9萬人。白化病患者怕見陽光、極易晒傷的特點使得他們在陽光強烈的白天很少戶外活動,在有月亮的夜晚他們才會感到自由自在,所以人們親切地稱他們為“月亮孩子”。

病因:白化病導致患者黑色素或黑色素體生物合成缺陷,患者的面板和毛髮呈白化現象,易晒傷、大多有眼球震顫、怕光、低視力等現象,且目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是否有治療方法:目前藥物治療無效,僅能通過物理方法,儘量減少紫外輻射對眼睛和面板的損害。

那麼,2017國際罕見病日宣傳主題是什麼?

2017國際罕見病日宣傳主題是:“從不罕見”

  血友病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組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的出血性疾病,患者一般為男性,發病率約十萬分之五,我國約有7-10萬名。

症狀:共同的特徵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礙,凝血時間延長,終身具有輕微創傷後出血傾向,重症患者沒有明顯外傷也可發生“自發性”出血。典型患者常自幼年發病、自發或輕度外傷後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從而在外傷、手術時常出血不止,嚴重者在較劇烈活動後也可自發性出血。

是否有治療方法:該病目前尚無法治癒,患者需終身使用凝血因子來維持生命,但預防性治療可以使血友病兒童像正常孩子一樣健康成長。目前,由於我國血製品短缺和價格昂貴,許多患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成為殘疾人。

  成骨不全症

又稱脆骨病,瓷娃娃,患兒易發骨折,輕微的碰撞,也會造成嚴重的骨折,是一種罕見遺傳性骨疾病,發病率約10萬分之3,發病男女的比例大約相同。中國約有10萬患者,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

病因:病因不明,多有家族遺傳史,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疾病,根據基因突變可分成4-11種類型,但有爭議。病變主要是膠原纖維不足,結構不正常,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其病變不僅限於骨骼,還常常累及其他結締組織如眼、耳、面板、牙齒。

是否有治療方法:無特殊治療。主要是預防骨折,要嚴格的保護患兒,一直到骨折趨勢減少為止,但又要防止長期臥床的併發症。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又稱漸凍人症,是運動神經元病的一種,是累及上運動神經元(大腦、腦幹、脊髓),又影響到下運動神經元(顱神經核、脊髓前角細胞)及其支配的軀幹、四肢和頭面部肌肉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變性疾病。平均發病率約為每年1.5/10萬,患病率為4~6/10萬。

症狀:臨床上常表現為上、下運動神經元合併受損的混合性癱瘓。脊髓和腦幹所支配的肌肉無力、萎縮、肌束震顫,球麻痺和錐體束徵。智慧和認知力極少受累,視力、眼球活動、自主神經功能以及感覺系統一般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