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中學生董卿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

幼兒 閱讀(1.87W)

主持了十三年央視春晚的董卿,在不久前的《中國詩詞大會》上憑藉文學功底驚豔亮相,而這次推出《朗讀者》,是董卿第一次擔當節目製作人。節目首播結束後,董卿通過微信接受了記者採訪。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學生董卿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歡迎閱讀。

中學生董卿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

  中學生董卿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1】

日前,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在央視播出,獲得了觀眾的一致點贊。《中國詩詞大會》讓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此次董卿則轉型擔任了《朗讀者》的製片人。節目播出後,董卿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朗讀者》首播的成績讓董卿十分興奮,“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與《中國詩詞大會》相似,《朗讀者》也是央視傾力打造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給大家調製了一碗“文化雞湯”。

談起節目的製作初衷,董卿說,她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22年,已經到了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的時候,“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因為我本身對文學的確是很感興趣,《朗讀者》就是把文字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從主持人轉型為製作人,董卿坦言,這檔節目對自己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選擇標準與一般的綜藝節目截然不同,“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緒感染力。據瞭解,在已經結束的錄製中,很多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的《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帶來驚喜感動

在首期節目中,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嘉賓帶來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賓方面,《朗讀者》採用“明星+素人”的方式。董卿說:“起初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後來我們發現,明星已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說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給人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所以我們堅定地採用了星素結合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節目中,來自四川的“鮮花山谷”夫婦讓她覺得節目效果達到了自己的預期,“我們都沒有想到,一對很普通的夫妻還能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一種生活,他們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象”。

老百姓同樣能看懂

今年春節檔,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走紅熒屏,此次的《朗讀者》也是文化類節目,這是否意味著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對此董卿直言道:“文化類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中國詩詞大會》或《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著中國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起碼這是一個風向標,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在董卿看來,文化類節目需要更精心的設計。節目製作之初,很多人擔心老百姓看不懂這個節目。節目播出後,董卿難掩興奮之情,給記者分享了她剛剛收到的各方反饋意見。董卿說,96歲的大翻譯家許淵衝是本期節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賓,也是離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較遠的一位嘉賓,但他的講述引起了觀眾的普遍共鳴、關注和讚賞。“許老先生的情難自禁和他的可愛、執著,是真正打動人的地方。”董卿說,“對於這檔節目,我的好朋友婁乃鳴導演告訴我,第一觀感兩個字——驚了,哪裡請來的大神,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中學生董卿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2】

這是一個無論音樂、場景還是文字都能讓觀者產生共鳴的節目,那種感動可以滲透到每一個細胞,當你開始看或聽的時候,你的生活即使是一片霾,也會隨之而散,陽光立馬照亮生活!

本期主題“陪伴”,由“遇見”到“陪伴”,董卿的衣著由粉紅色套裝換成了一襲白裙,在我的潛意識裡,有著這樣的解讀:遇見,不管是父母與子女的遇見、還是少男少女的遇見,如初見桃花,都是激動人心、浪漫而溫馨的,所以粉紅色是很合情境的;而陪伴,是平淡的,卻是人生最珍貴的東西,白裙淡雅而平淡,也映襯了陪伴的形態,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大愛或是小愛,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就這樣滲透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

陪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陪伴,無論哪一種陪伴,都是溫暖的,楊乃斌的故事最勵志,是青年一代向前的動力;喬臻老夫妻的一路陪伴,唐國妹老師的付出,向我們闡述著真愛,不是因為他們的成就或是什麼,而是因為他們的愛,他們的相互陪伴。。。

所有的陪伴,都是因為愛,沒有為什麼,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愛人。。。

父母子女一場、夫妻一場或是閨密一場,我們都是用最珍貴的時間來陪伴的,父母從小到大給予子女的陪伴,是最純粹的;夫妻一場,是億億分之一的概率,由遇見到陪伴,時間越走越少。。。

朗讀者,對與老者,更多的是回憶是感恩;之於年輕者,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迷霧中的明燈

  中學生董卿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3】

主持了十三年央視春晚的董卿,在不久前的《中國詩詞大會》上憑藉文學功底驚豔亮相,而這次推出《朗讀者》,是董卿第一次擔當節目製作人。節目首播結束後,董卿通過微信接受了記者採訪。

揭祕幕後製作的同時,董卿笑言:“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做《朗讀者》,可那麼多優美的文字就等在那裡,我想反問的是,為什麼我不去做呢?”

記者:除了對文化的熱愛,是什麼契機,讓您想到要在這時製作這樣一檔文化節目?

董卿:我在電視行業已經二十二年了,到了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的時候,央視作為國家級電視臺,也到了一個扛起文化大旗、承擔起文化傳播職責和使命的時候,大背景和我個人共同尋找到了一個默契點,所以《朗讀者》在今年誕生了。

記者:第一期節目結束後觀眾反響非常好,您收到的反饋怎麼樣?

董卿:我的好朋友婁乃鳴導演用兩個字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他說這是一個完全沒有套路的節目。還有媒體朋友總結說,“漢語之雅馴,文化之寬廣,情感之豐厚,全都在節目不疾不徐的節奏中漸次開啟。”還有很多觀眾關注到了片尾曲是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演唱的,非常喜歡。另外有觀眾發現了很有趣的細節——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的舍不是三聲是四聲(shè)。

記者:不少觀眾在微博上說朗讀嘉賓都很出彩,您選擇嘉賓的標準是什麼?

董卿:有影響力、有知名度,有獨立思考能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看重朗讀者獨特的人生經歷,或者說他身上有些特別的品質值得弘揚,這也是我們想要的。

記者:所以節目組不僅找了名人,也有普通人。

董卿:對,其實在最初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是後來發現,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很難再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夠帶來驚喜和感動的東西。像這一期裡面鮮花山谷那對夫婦,就讓我們看到了人生還能夠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

記者:之前國內也有類似的朗讀節目,但選的朗讀者都是演員,而且有表演成分,咱們的節目裡,似乎真人真事更多,是出於什麼考慮?

董卿:我們的節目是嘉賓先講自己的故事,然後朗讀與自己相關經歷有共鳴的文字,因為我覺得,觀眾在對一個人有了更加全面和豐富的瞭解之後,對他朗讀的作品更能夠感同身受。

記者:最近“文化清流”這個說法很火,您覺得文化類綜藝的春天要來了麼?

董卿:其實文化類的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真的迎來了一個春天——文化類節目要成功突圍,還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它讓我看到了在真人秀霸屏的今天,觀眾對文化類綜藝節目也是有龐大需求的,大家的關注給我們以很大鼓舞。

記者:您怎麼解決很多人思維中固有的“文化節目太陽春白雪”的問題?

董卿:還是看你怎麼去讓文化走近觀眾,去喚起大家對文化的一種認知和一種最溫柔的記憶。比如第一期《朗讀者》中最後一位嘉賓——96歲的大翻譯家許淵衝,他是本期節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賓,也是尋常意義上,離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較遠的一位嘉賓,但是他的講述卻在這兩天引起了最多的共鳴、討論和讚賞。

  中學生董卿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4】

今天,在和英語小組成員討論的時候,無意間討論到老師要求看的電影。《朗讀者》被大家公認為很好看的一部電影,並一致認為電影的最後的一部分很深刻,不過可惜我還沒來得及看。

回到宿舍我立刻翻開了這部吸引眾人的電影,故事情節環環相扣,連貫性很好,並且電影以一種回憶式的方式上演,現實和記憶的結合的很密切,很容易時觀看者在腦海中形成故事的整體。

整部影片圍繞朗讀者展開,電影開始的片段,看著基本跟一部理片差不多,兩個相差接近二十歲的男女主角,開始了一段不正常的戀情,一種以性開始的戀情。但是認真觀看的朋友們,不難發現,女主角到後來要求男主角在a愛前,必須的先給她朗讀一段故事。看到了朗讀,你可能和我一樣,以為自己已經開始抓住故事的主線。不錯,這確實是故事的主線,但是光開始那些東西,我們還很難把握準到底女主角的這個習慣和表達一部電影有什麼關係,還有故事究竟想表達什麼。故事慢慢進展,男女主角關係開始破裂了,男主角感覺自己不受重視,自己回絕同學們替他過生日的要求,來陪女主角一起,但女主角卻不聞不問,還因為一些小事無辜亂髮脾氣。但此時的女主角也為自己要被升職調離,而感到困惑。兩人不歡而散,結果此次離別卻是一次長時間的分離。

下一次的見面卻是在一次法庭上,男主角已是一個法律系的大學生了,而女主角卻是被審判者,理由是她為納粹黨做過衛兵,在一次意外的火災中,在猶太人被關的教堂失火了,按照人性的標準,衛兵們應該開門救那些人,但是他們沒有。在一份當時這六名衛兵上報的報告面前,其他幾個衛兵開始團結起來一起說是女主角主使報告也是她寫的。所以法官要求女主角驗筆跡,但是隻有坐在下面的男主角知道,女主角不會寫字。奇怪的是女主角沒有驗筆跡,她卻出人意料的說了句,我看沒有這個必要了,報告是我寫的。在今天聊天的時候,有同學也說了,她為什麼不肯說自己不會寫字,而承認是她寫的呢?我想這也正是全片把朗讀者這個意思昇華的階段,女主角由於不會寫字,但她有很愛文學,或則她是一個自視很高的人,她不願承認自己不會寫字的事實,所以習慣了聽別人為自己朗讀,來弱化看不懂書這個缺點,這也是為什麼她在納粹營裡,在和男主角交往時要求他們為她朗讀。而她承認報告是她寫的很顯然還有一個原因,對一個不懂法律的人而言,她根本就不知道她承認這個報告是她寫的需要付出多麼慘痛的代價。這也是從一個衛兵的角度,重新闡釋納粹,對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的人而言(可能當時她有親人),為納粹工作只是因為那份工作工資更高,殺死那麼多人也只是因為沒有那麼多的牢房給新來的犯人,需要騰出房子來,在她看來如此正常的一切,確是在常人眼中如此恐怖的景象。這也使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說一個納粹軍官拒絕承認自己的罪行,在他眼中那只是在服從命令,做自己職責份內的事情,文章的最後還提到了一個政治的方向偏離,比人心險惡還要可怕萬倍,我覺得從影片中也能看到一些類似的地方。

朗讀還在繼續,女主角坐牢了,生活對她而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混混沌沌。直到有一天,男主角回到家,開始直面自己內心的愧疚,他開始是用磁帶朗讀書本,並把磁帶和錄音機給女主角寄過去。從此女主角也重新開始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念,在幾次收到磁帶後,她從《牽著狗的女人》開始學著寫字,逐字逐字的學,並開始給男主角寫信,在受到了很多信之後,男主角並沒有回任何一份信。一次又一次對男主角可能回信的期待,變成炮灰之後,女主角似乎是迷失了。到最後女主角出獄監獄前,監獄方面給男主角打了個電話,希望他給女主角找一個工作和住的地方,之後男主角來到監獄,兩人終於見了面,面對眼前白髮蒼蒼的老人,男主角還是問了一句,你會想起以前嗎?這句話道出了男主角一直沒有過來看女主角和他當時沒有去幫女主角的原因,她無法接受女主角在納粹時期犯下的錯。而當面對這個問題時,女主角以為是兩人在一起的日子,在她的內心中,還是一如既往的認為,那只是她的工作,她並沒有犯下如此大的罪。這似乎也是在告訴我們一種朗讀中的誤讀,沒有她的經歷就不要把自己主觀的認識強行加在她身上。最後女主角選擇了自殺,並把她的遺產留給了那個大火倖存者的女兒,還在遺囑中寫到和麥克說聲HELLO,這似乎開始告訴我們那是一種重新認識,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則她不願再面對這已經不屬於自己的塵世,因為這裡沒有人可以理解她。

故事的最後,男主角來到美國來完成女主角的遺願,在面對那位火災倖存者的女兒的時候,她跟他說了那麼一段話,奧斯維辛不是什麼大學,也不是一個可以學習的地方,那裡有的只是苦難的生活。也許影片是想告訴我們,不管是作為遇難者還是實施者(衛兵),他們的動機,他們的苦難其實不是我們所能體會,所能朗讀的。我們要的不是去批評,去判斷,而是留歷史一個真相,給已故者一份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