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設計

幼兒 閱讀(2.14W)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文章的原標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經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成這個標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蹟。

2、品讀課文,體會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質。

3、注意本文的選材角度和記敘重點。

4、聯絡時代背景領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品讀課文,體會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質,並學習本文的寫法。

教學難點:聯絡時代背景領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時數:2課時

第1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切入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聞》這篇文章。(在原有的聞一多三個字的後面稍微隔開一段的空處,板書:的說和做。)

2、破題:a、先生二字的和漏了的都讀一遍,大家體會一下有和沒有有什麼區別?【崇敬:一般表示對那些有學問的和品德高尚的人稱呼,表示尊敬】b、說和做什麼結構?【並列短語——是不是這樣理解,文章是分了說和做兩個部分來寫,就像我們以前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穿插寫】

  二、自讀、感知文字:

自讀思考:1、文章是分了說和做兩個部分來寫的嗎?

2、文章到底怎樣安排說和做的,你能不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最關鍵的句子

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

交流點撥:嗯,我們要看文章到底分了怎麼來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寫了哪些內容、從哪些角度,或者說哪些身份來寫?預設:第7段、第8段“另”字。【第9段,第一課】

師總結:對,文章要有過渡的句子,對這篇文章而言,事實上是分了聞一多的兩個身份或者說兩個階段來寫的。【學者和革命家】

  三、再讀品味:

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是怎麼做的,概括的句子有嗎?

交流點撥:1、做了再說 做了不說:第4段,“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第6段,“他又由唐詩轉向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讚美,在驚歎,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其中哪些是表現他做的樣子的? 潛心貫注、心會神凝 】 這一段說他做了,也沒有說,這裡的說是什麼?貶義,一種炫耀。 師:我們同學都體會的'很好,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他們喜歡到處炫耀自己,發表了一點文章就像母雞下了蛋,要到處嚷嚷,我們應該向聞一多先生學一學。

“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髮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 ,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 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 【對,聞一多一開始是詩人,有一首著名的詩大家都知道,《七子之歌》——我們齊聲讀一讀吧】

“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聞先生也總是頭髮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 ,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暇:空閒的時間。嘔心瀝血,嘔:吐。瀝:滴。“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把心吐出來了,求賢若渴】

師:聞先生做研究,寫書、寫文章是從來不說,從不炫耀,現在也有人寫書寫文章,沒有多少作品,但卻大肆宣揚,這樣的差別,可能是兩個字:名和利。聞一多又是為了什麼?

【預設:為了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師:對,有這樣一位作家,他之前以診病救人為己任,後看到國民的愚昧,轉而拿起文學的筆。【魯迅】同樣是以文化來救國,為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這是作為學者的聞一多給我們的啟示。做學問就要潛下心來專心的做學問,或者做了不說,現在有寫人做了一點學問就驕傲的不得了,這是要不得的。

第2課時

  一、回顧舊知:

1、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我們在回憶一下,課文是圍繞什麼來寫的,從哪些角度來寫。 【作為學者的,作為革命家的;說和做】

2、對,圍繞說和做來寫,換句話說,說和做是本文敘事的線索。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是——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

3、對,著重表現他從不誇耀自己。作者寫了哪些事?《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

師:對,這是從成果的角度寫他做了一系列的學術研究。事實上還有很多描寫表現,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這些句子描寫的很細緻,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要學習。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是這樣處理說和做的,那麼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又是如何處理說和做的呢?我們把文章第二部分讀一讀。另外,本文對聞一多先生充滿了崇敬之情,我們要在朗讀中體現。

  二、品讀揣摩:

學生朗讀課文:那麼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又是如何處理說和做的呢?

點撥再讀:1、我們再選幾段能體現內容的句子來讀一讀。 16段、17段、18段。

2、找一找能概括的詞語。【說了就做、言行一致】

3、對,前面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是做了不說,可能與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相比就言行不一致了,但不是貶義,而是重在實踐,默默耕耘,不自負,不誇耀,不吹噓。哪些地方能表現他說了就做,言行一致的?

交流點撥:1、10段,“起先,他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的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對,他說的原因是,八個字表現就是“反對獨裁,爭取民主”(板書)。他怎麼說的呢?【聲音越來越大,呼喊】

2、13、14段“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後一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聞一多如果寫了本學術著作,會不會四處炫耀?【不會】他做了什麼?【四處傳觀】

3、中國的學者、文人是遠離政治的,如沈從文,但聞一多介入政治,考慮其中有什麼因素在裡面。還有哪些?李公樸被殺後,作演講。 【這裡為什麼要突出聞一多先生的演講——當時有特務在場,情況非常危險。——但聞一多先生是怎樣去的呢,用文中的一個詞叫—— 大無畏。 師:對,學生朗讀15段,教師板書“最後一次講演”】

4、18段,參加遊行示威,走在前頭。神態如何? 【昂首挺胸,長鬚飄飄】

——作為民主戰士的聞一多為什麼這樣?我們前面討論過是“反對獨裁,爭取民主”,而且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到其中來。作為革命者他這樣做,與前面作為學者的聞一多矛不矛盾?

【不矛盾 “迥乎不同”,形容眼睛有神,叫“炯炯有神”“炯”。“一反既往”既往:以前。】

師:對,反義詞叫“一如既往”有些同學在老師給他指出錯誤之後,並沒有一反既往,糾正自己的錯誤,反而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這是要不得的。(板書)我們現在來思考一下,一個人為什麼有這樣大的變化?【預設: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是為了鑽研學術,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是為了國家奉獻。】

5、作為學者的聞一多不計個人利益,潛心研究學術;當他看到時局黑暗,他是為中華民族而說,為民眾爭取民主的權益。兩個階段有沒有共同點? 【預設:革命是為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做學問是為了開一劑文化藥方】 對,當時的國家已經是極度衰微了,有一句話叫“華北之大,已經容不下一張書桌。”而我們有傑出的學者,講自己的人生選擇與國家命運聯絡在一起。來,我們把中心句讀一讀。學生齊聲朗讀20段。

6、為什麼這兩句話中間用句號,句子不是很短嗎?【預設:為了把長句變短句,增強強調語氣、用句號可以延長停頓,使語氣更堅定】好,我們再來把這兩段讀一讀。

7、大家來看看,內容上和語言上各有什麼特點? 分兩部分寫,段落清晰。說和做是交替在一起寫的。句子都短小精悍。 選最能體現他說和做的事。

8、對,我插一句,聞先生他鬍子很長,文中說他“長鬚飄飄”,在抗戰之初聞一多發誓,抗戰不勝利,不剪鬍子,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蓄鬚明志”了。同樣這樣做的還有一位唱花旦的先生,大家知道是誰嗎?【梅蘭芳,蓄鬚也就意味著不能唱花旦了。這些文學家和藝術家們在國難當頭時毅然決然的的報國之心值得我們學習。再回到我們這個問題,內容上作者注意選取典型材料,作為學問家和革命家的聞一多他的一些典型的細節,內容寫得很細,刻畫人物很有用。

寫法上是以說和做為線索,交替起來寫,寫說和做的時候會穿插一些評論。比如“終於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是評價,表達方式上叫—— 議論。

9、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篇文章又有敘事,也就是說是夾敘夾議,大家再找個例子。

預設:“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他做了自己沒有說。 16段,是議論。 敘述:15段

10、對,夾敘夾議。好,下面我們看短句。但文中也有長句阿,“當時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找找文章中哪兒短句集中,是在作為學者的還是革命家的部分裡?革命家。為什麼這樣?短句表現作為革命家的激情,長句與學者身份相符。 短句感覺有利,這就是語感。長句就比較柔和,舒緩。

有哪些長句呢? “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 “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找找短句,哪兒最多? 【16段、17段、18段】大家齊聲朗讀。 【短句果然有氣勢、語言很凝練】16段,“動人心,鼓壯志,氣衝斗牛,聲震天地!” “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 “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對偶句,還有很多四個字的詞語吧】

  附板書: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臧克家

學者 革命家

《唐詩雜論》 寫政治傳單

《楚辭校補》 做了再說 說了就做 最後一次講演

《古典新義》 做了不說 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