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15篇

心得體會 閱讀(4.33K)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習閱讀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15篇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1

讀饒傑騰《真語文就是語文》這篇文章時,一下子被文題所吸引。因為前些時間,讀到一些關於真語文的文章,一直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一直喜愛著語文課堂,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想看看不同的人對語文的理解,於是,認真讀完了此文,感覺受益匪淺。

作者認為真語文需要語文教師的真功夫。什麼是真語文真功夫?聽、說、讀、寫的功夫就是語文的功夫,如果可以這樣表述的話,那麼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在這樣的四項語文技能中,真的下了多少自己的功夫呢?單就後兩項的讀寫,一個語文教師自己實踐了多少。回看我們身邊一線的語文老師,他們把自己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批閱學生作業上,用在自己日常繁多的教學事務上,真正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確實很少。至於寫的方面,一個語文教師一學期下來,可能沒有寫過一篇自己的文章,那些參加功利比賽的論文除外。真做,是從自我開始;真做是從現在開始;真做,是從讀寫開始。我國的學者魏書生也說的這樣的話:少埋怨環境,多改變自己。這是一種思維,更值得語文教師思考。怎樣更好地生活?怎樣更好地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怎樣讓自己的語文課堂鮮活靈動?我們別無選擇:語文老師需要真行動,需要聽說讀寫的真功夫。這可能是從“源頭”做起功夫。功夫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期一貫的習得。

真語文需要學生的真閱讀。說到閱讀,只要稍微內行的人,都知道它對一個學生語文水平提高的必要性、重要性。現在的學生真正在讀嗎?學生課外閱讀,我們只是倡導而已,一直很難得到真正的'落實。一是孩子沒有自己的書讀,除了課本和教輔以外,孩子的書包別無其他。二是孩子連自己的作業都難以應付,大多數監護孩子的不喜歡閱讀的家長更是無法指導孩子課外閱讀。我班的40個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是打工一族,很多還是外地來膠州的打工者。本身文化層次不高,對學生的學習不是很用心,更別說讀書了。讓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話一再落空。三是大量的作業壓的孩子沒有閱讀的時間。各科都在搶學生那有限的時間,課內作業都疲於應付,課外閱讀從何談起?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全校教師尤其是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才能解決。

真語文需要師生共振的真課堂。為什麼這樣說?我們靜下來看看語文課堂上的一些現實:一是課堂裡花裡胡哨的東西多,表面熱熱鬧鬧,實在沒有多少。老師“振動”的多,模仿的多,趕潮的多,標新立異的多。語文課越上越複雜,語文課越來越難教,這是事實。為什麼?語文課要學的要表現的東西多啊。其實大道至簡,大音希聲。越是簡單就是豐富。不要在語文教學中失去了語文的本真。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2

“閱讀教學除了單篇精講之外,還有哪些教學形態?”“單篇精讀不是閱讀教學唯一的課程形態,要積極開拓新的閱讀教學形態。”在讀這篇文章前,我從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一直在苛求如何把單篇精讀教學打磨精緻。所謂“單篇精讀”類閱讀教學,是指圍繞一篇選文進行精講細讀,反覆琢磨,充分開掘選文的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全息性的語文教學價值。他雖然有有利的一面:教學內容選擇個性化,重視教材的文字研讀,高度藝術化的教學設計,綜合展示語文綜合素養,積澱了行之有效的精讀教學方法,長於培養語感能力等等,但有很大的侷限性:

(1)閱讀教學技術化傾向、肥胖症 。

(2)遮蔽學生真實的閱讀情形。

(3)不利於培養學生全面的閱讀素養(尤其是高階閱讀能力)。

(4)無法滿足學生精神世界的需求。導致現在的學生得了三種病:貧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鈣(缺乏遠大的理想和頑強意志)、腦膜炎(跟著感覺走,懶於理性思考)。得病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讀書啊!

“群文閱讀”就是在課堂教學的'單位時間內,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圍繞同一個議題展開的探究性閱讀教學。理想的閱讀課程體系應該包括多種閱讀形態:單篇 (課文)閱讀 、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的顯著特徵是:同一個議題、多個文字、探索性教學。群文閱讀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1.讓師生迴歸生活世界的“閱讀”狀態。2.改變閱讀教學的痼疾。單位時間內,“群文閱讀”儘可能多的讓學生自己去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3.發揮閱讀策略指導的優勢。“群文閱讀”可以依憑“多文字”優勢,充分發揮實用閱讀策略 :“速讀”、“比較”、“統整”…4 “群文”更容易促進學生的自由探究。

而現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仍然以識記為主,缺少理解、質疑和發現。是在為老師自己的閱讀而教,為教參而閱讀 ,為考試而教閱讀。在傳統課堂閱讀中,閱讀者的閱讀行為又過多地受到教師的干預與評價,缺乏獨立地位。

實施群文閱讀的“先做減法後做加法”也值得深思。把教育的目標放得更長遠些。教育改革不要以增加師生的負擔為代價。減什麼?減去繁瑣的課文分析;減去課堂上大量的無謂的朗讀;減去枯燥無益的語文作業;減去似是而非的語文知識;減去對課文人文內涵的過度挖掘……加什麼?加入不同角度切入的群文(一篇課文帶出群文、自助策劃群文閱讀課程)加入真實生活中的閱讀策略,加入更加靈活有效的教學活動……需要減去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竭力追求的,需要加入的恰恰是我們忽視的啊!

群文閱讀要求“一節課裡讀一群文章”,這意味著:教師不能講太多話,不能提太多問題,要發展“讓學”,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教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轉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高潮迭起……過於精緻細膩、轉換頻繁的課堂間接地侵佔孩子自讀自悟、大塊時間讀、大塊時間悟的時間。 教師不可能這麼深、這麼細、這麼透地講析文章。微言大義、字斟句酌、咀來嚼去……這是內容分析式閱讀的典型特徵。這是老師閱讀感受完全取代孩子的閱讀感受。老師不能夠做的事不正是我們目前所熱衷的大力推崇的麼?“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否也該換成“有一千個讀者,也只有一個哈姆雷特”了?

群文閱讀還要求,教師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學會放棄。教師不能將“朗讀”或“有感情地朗讀”無限放大,必須根據讀物的不同性質,更多地嘗試略讀 、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必須更多地嘗試生活化閱讀。

群文閱讀的出現,以其靈動性賦予了普通一線 教師“編者”的身份 ,讓其擁有了“選擇”的自由與責任。因此,“群文閱讀”更是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課堂上,如果要讓學生讀“一群”文章,就意味著教師要去讀更多的文章,因為只有精神豐盈的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朝向“豐盈”的精神。為此,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閱讀積累!做一個愛閱讀的人!轉變閱讀觀念,改變閱讀方法,明確閱讀目的!“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更加自主、更加愉悅、更加生活化地去閱讀、去理解、去質疑、去發現,真正達到提升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效果!群文閱讀教學勢在必行!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3

假中,我有幸讀到了由我國教育史學者趙祥麟、王承緒編譯的《杜威教育名篇》,感觸特別深刻,我自大學時代在教育學課程中就學習過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現在再來系統地讀有關杜威理論的書籍,既有理論昇華,又有實踐體會,真正感受到實用主義教育的價值,感受到大師帶來的深刻教育影響。

《杜威教育名篇》一書,詳細地介紹了杜威生平,系統地闡述了他的主要教育理論,可以高效率地瞭解杜威教育思想體系,讓我受益匪淺。

杜威是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是現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創始者。他1859年生於美國阜蒙特州柏靈頓市,大學畢業後曾在中學和鄉村國小教過書,1882年入新建的霍布金大學研究哲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明尼蘇達大學和密執安大學講授哲學,杜威從事教育活動和著作,主要是1894年到芝加哥大學擔任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系主任以後開始的。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口號。其教育理論強調個人的發展、對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過實驗獲得知識,影響很大。杜威曾經到世界許多地方演講,宣揚他的想法,他曾經到過中國、印度訪問,因此他的思想也影響著美國以外的地區,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內容全面,條理清晰,結構合理,融科學性、系統性、理論性及學術性為一體,至今仍供教育工作者參閱。

《杜威教育名篇》包括了杜威的24本主要論著,又有一些重要文章,讀此教育佳作後,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對我有很大的觸動,支撐我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其中有幾點更能觸動我的心靈,沁人心扉,在此共分享亦共勉:

一、教育是生活所必需

生活由傳遞而更新,因此教育就是社會生活延續的工具。從古至今,由野蠻部落到近代城市都是一個團體,團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會經歷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成長,最終都會走向死亡,但是這個團體卻要一直延續下去,否則就不會有今天的當代社會,然而這個團體的成員如何成長,如何在社會中立足,如何延續文明,靠的就是言傳身教的教育,社會也通過傳達、傳遞而繼續生存,因此教育是生活所必需。

幼兒學習走路除了遺傳因素外,還有就是模仿成人的因素,其實這一過程就是一種教育的過程,他由爬行到直立行走就是人類的生活方式,而人的整個生活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因此“從教育產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生活。沒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從何談起。”

當然生活中的很多教育可能是一些非正式的教育,於是就從廣義的教育中分出正式教育的概念,那就是直接的教導或學校教育,通過讓兒童掌握書籍和知識的符號,為他們開闢了一條獲得經驗的道路,這種正式的教育才能把複雜社會的全部資源和成就傳遞下去,自然成為了社會生活延續的橋樑。

二、教育即生長

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生長的首要條件使未成熟狀態,由未成熟狀態發展或成長為成熟狀態,這種轉變或生長就是依靠教育,而習慣是生長的表現,這些習慣含有執行的技能、明確的興趣以及特定的觀察與思維的物件。杜威認為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通過組織保證繼續生長的各種力量,以保證教育得以繼續進行,從而使人們樂於從生活本身學習,並樂於把生活條件造成一種境界,使人人在生活過程中學習,也就是生活就是生長。

學生進入到學校,養成各種習慣,不僅僅是學習方面的,應該也有生活方面的,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學校生活提煉內化為自己的習慣,這就是一種生長的表現,這一過程就是教育,因為生活就是生長,所以一個人在一個階段的生活,內容同樣豐富,地位同樣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問年齡大小,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條件的事業,尤其是對於兒童和青少年,這一點至關重要。

三、教育即改造

杜威說過“生長的理想歸結為這樣的觀點,即教育是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組或改造。教育始終有一個當前的目的,只要一個活動具有教育作用,它就達到這個目的,即直接轉變經驗的性質,嬰兒期、青年期、成人生活,他們的教育作用處於相同的水平,就是說。在經驗的任何一個階段,真正學到的東西,都能構成這個經驗的價值,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階段的生活的主要任務,就是使生活過得有助於豐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覺到的意義。”這樣我們就得到一個教育的專門定義: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後來經驗程序的能力。

書中提到的兒童伸手碰火光燙痛後會把某一觸覺和某一視覺活動(或者某一視覺活動和某一觸覺活動)聯絡起來,從此知道火光意味著燙和痛,說明了改造在教育中的本質意義,也是經驗意義的增長,這與狹義方面上的罪犯進行監獄勞動改造是有區別的,真正的教育是廣義的,改造也是廣義的,泛指一切改造或改組,是一種發展的表現,是通過各種活動獲得有益的結果,避免不良的結果的一種預先準備,可以設想某些結果,而且這種經驗的改造既可能是個人的,又可能是社會的。

通過閱讀大師背影書《杜威教育名篇》,使我更加系統地瞭解了杜威教育理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大師的教育理念,更加明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和責任,為我以後的教育之路指明瞭前進的方向,那就是要做有實用價值的教育。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4

上週日,我參加了新橋鎮中心校“閱讀人生與專業成長”專題報告會。聽了兩位特級教師精彩的講座,讓我感受到作為教師的幸福。

幸福就像空氣一樣,時刻圍繞在每個人的身邊。作為一名教師,我感覺很幸福,因為可以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活和求知的能力。當學生快樂時,我幸福著;當學生髮展時,我幸福著;當學生成才時,我更加幸福。還記得剛畢業的時候,我在新橋鎮光芒國小支教,那時的我是,同時也是語文老師和英語老師,作為一名新手,面對這麼多事情,開始真有些不知所措,看到一群群天真、可愛、淳樸的孩子,我下定決心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教學上,讓農村孩子也能擁有精彩的課堂。在學校我拜師取經,經常與前輩交流教學經驗,認真讀教材……功夫不負有心人,學期末,我執教的語文和英語在鎮統考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看著家長和學生信任的眼神,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充實和幸福。

王留根老師在講座中提到“教師做到‘熱愛、淡泊、堅守’,能感受到幸福”。身為教師,熱愛學生才是幸福的源泉。生活是一杯水,如果我們慢慢去品味,用心去欣賞,就會發現,原來,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在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不要把工作當成生活之外的煩人事,要把工作融入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心中,堅守教育這一塊得天獨厚的土地。

以上是我此次培訓的一些心得體會,最後我願每一位老師,每天都做最好的自己,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5

圖書角是區域裡必不可少的一個區角。可是,幼兒的實際閱讀情況又究竟如何呢?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經驗總結,發現有些幼兒靜不下心、還有些幼兒是不會看書,或者是書沒有玩具的吸引力大。真的非常感謝唐海妹老師所帶來的《讓牆飾成為幼兒快樂閱讀的橋樑》這一講座,讓我受益頗多!作為教師的我,也應該從自身找一找原因,來反思一下我對圖書角的創設有沒有出現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在沒有認真學習唐海妹老師的這節課之前,說實話,我對圖書角牆飾的理解並不是很多。在此之前,我認為牆飾在圖書角的作用並不大,也沒有什麼教育意義,牆飾只是對圖書角的一個美化的作用。但通過聽了唐海妹老師的這節課時,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讓我對幼兒園圖書角的牆飾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現在談談我學習這節課的幾點體會:

1、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牆飾的佈置也不同

唐海妹老師指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圖書角的牆飾也會不同,教育意義也會不同。之前,我對圖書角牆飾的內容,並沒有考慮到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以圖書角牆飾的閱讀規則為例,無論從小,中,大班牆飾的閱讀規則只要求幼兒的如何安靜,看書時如何愛護書本,殊不知把小班的閱讀規則也放入到中大班當中,使得中大班的閱讀規則顯得過於簡單,沒有內容,也沒有符合中大班幼兒閱讀的特點。因此,通過譚海妹老師的講解,使我豁然開朗,在今後佈置幼兒園圖書角的牆飾時,一定要深入瞭解各年齡段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特點,佈置適合各年齡段幼兒閱讀的內容,達到圖書角牆飾真正的教育目的。

2、解讀牆飾,整體規劃

唐海妹老師指出,要想佈置好圖書角牆飾,第二步驟教師應該要解讀牆飾,整體規劃。那應該如何規劃呢?首先,圖書角的牆飾要分為三個版塊,第一版塊是規則牆,第二版塊是互動牆,第三版塊是新書推薦牆。很遺憾,我們班的圖書角牆飾的版塊只有規則牆,沒有互動牆與新書推薦牆。以自己所教的小班為例,小班的規則牆應以圖片為主,這樣比較符合小班的年齡特點,因為圖片具有直觀/形象/簡單的特點,幼兒易於接受,而且本班的規則牆是以幼兒自己為主人公,這樣更吸引他們的.眼球,遵守閱讀規則。可本班圖書角牆飾的版塊沒有互動牆和新書推薦牆,通過這次的學習之後,我要對本班的圖書角加以整改。首先是增加互動牆與新書推薦牆的版塊,在互動牆內容的佈置上應考慮師幼互動的或幼兒與幼兒互動的內容,在新書推薦牆這方面應突出新書的重點,吸引幼兒眼球,進而喜歡閱讀新書。

3、圖書角牆飾的佈置要因地制宜,靈活調整

唐海妹老師同時還指出,圖書角牆飾的佈置要因地制宜,靈活調整,不可一成不變。我也認為,一個合適的牆飾應根據圖書角的需要進行調整,靈活變通,適合幼兒,從而達到圖書角的教育目的。

以上幾點是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的幾點體會,同時,非常感謝縣研訓中心每一次都給我提供學習的機會,我將把學習所得的知識都投入到工作中,學以致用!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6

這段時間,我反覆學習了關心鳳老師關於《高效閱讀課堂構建策略》的專題講座,收穫匪淺。應用老師的指導策略並結合自己的學科實際,應用到教學中去,找到了高效閱讀教學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過學習,我懂得了:高效閱讀課堂是教師、學生和文字三者之間心靈相通、情感相遇、智慧相生的.一種課堂境界,是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言語智慧得到最大提升,健康人格得到最有效涵養的閱讀課堂。

高效閱讀課堂策略方法很多,設計主問題是一個較好也是我們常用的方法。問題式教學是實現高效閱讀課堂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找好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設計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如,我在教學課文《手指》時,注意應用了問題式的教學方法。我先談話引入:“手指長在每個人的手上,時時看到,常常用到,不過也許很少有人去仔細想他們吧。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手指》,作者卻寫出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長的文章。”(板書課題)。我問:“作者寫了五個手指的什麼特點?平平常常的手指帶給我們什麼啟示?現在我們把課文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這樣通過問題式的提問,使學生學習有了目標,產生了學習的興趣,進而集中精神投入到學習中去,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7

前段時間,我有幸聆聽了專家的關於語文主題閱讀的教學與學習講座。在不大的禮堂裡坐滿了人,大家都對這次的學習充滿了期待,希望專家能為我們那枯燥的語文閱讀教學帶來新穎的知識注入。而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學習後,也的確是收穫頗多,感慨頗深。

在新知識、新資訊不斷湧現的今天,人們的'閱讀能力不斷下降,不能積極主動地開展閱讀活動,教學中沒有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而閱讀不僅是學生分階段達標進入高層次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終身學習的需要。然而現實中學生缺乏讀書的興趣和意識,對於讀書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能主動地進行閱讀實踐,因此,有意識的開展主題閱讀是十分必要的。

在此次的學習中,我對閱讀也有了新的認識,對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自己的認識。

“主題性學習”是個新課題,那麼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主題性學習呢?我認為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一、立足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探究者,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應充分利用教材,並把握以下兩點:

(1)鼓勵學生質疑,尊重學生探究精神;

(2)創設情景,營造探究氛圍。

二、聯絡教材,讓第一個學生成為開拓者。

開展語文主題性學習,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根據所掌握的知識點向外發散,力爭超越教師、超越教材。

三、貼近生活,讓每個學生成為現實的關注者。

語文主題性學習的內容選擇應以學生需求為主,貼近社會生活,讓學生關注現實。

四、依據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合作者。

在語文主題性學習的探索中,我深深體會到依據學生的興趣分組合作學習是主題性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主題性閱讀”是以培養學生主題意識、能力和創造精神為目的,語文主題性學習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動參與、主動探究,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

對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可以做到:以閱讀活動為載體,在閱讀實踐中成:

1、讀書交流會。教師結合日常教學,引導學生圍繞某一主題,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收穫和感悟記錄下來,也可以藉助於“閱讀資料卡”將文中的一些好詞佳句等摘抄下來,然後在班級中組織讀書交流會,和大家共同分享讀書的快樂。

2、好書(美文)推薦。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適當的時間,讓學生走上講臺,說一說最近讀的書目,向同學們推薦一些好的書籍或文章,並簡單地交流其內容或心得體會,給大家的課外閱讀提供有益的參考。

用好教材這一“例子”,促使課內外有效銜接。

此次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會更好的上好閱讀課,為學生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8

童年時期是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時期。瞭解和掌握青少年兒童的成長規律對於我們的教育工作甚是有益。蒙臺梭利是義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和醫生,她憑藉著革命性的教育方法在兒童教育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利用今年暑假,我閱讀了義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這本書。書中詳細地闡述了兒童的成長遵循一定的規律,兒童的成長有著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書中稱為工作)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適宜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

書中指出兒童的發展存在“敏感期”這一特殊階段,它與兒童的成長密切相關。在敏感期,兒童會有充足的內在活力。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他們會不知疲憊、孜孜不倦地學習新的東西,一旦新的東西學會了,才會感覺疲勞和乏味。兒童始終以一種輕鬆愉悅的態度來學習新事物。在敏感期過去之後,人要想在心智上有所進步,就要靠主觀努力、不斷研究和思維的創造了。所以兒童的早期教育中,一定要把握好孩子的敏感期,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

書中還提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犯下的錯誤,引導父母反省自己的行為。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定義孩子的世界,在不知不覺中會犯下錯誤。比如說孩子在專注地玩玩具時,成年人喜歡摸摸孩子的頭,拉他們的手親吻他或者讓他做別的事情,這些行為在無意之中打斷了孩子的專注力,孩子的心理構建也會受到阻礙。我們也許會發現有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比較難集中,我想這也許和早期的心理構建受阻也有一定的關係吧。在跟家長的日常交流中,有很多家長會抱怨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難管,特別不聽話,其實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和孩子很難交流,走不進孩子的世界,原因不是成年人掌握的文化知識不夠,而是我們跟孩子理解的出發點不一樣。我們有時總是以為自己是正確的,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難道我們不愛孩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是做父母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完善自己,陪孩子一起成長。

作為父母和老師,大家對孩子的期望是一致的。蒙臺梭利結合了自己多年的教育經驗,通過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不打擾孩子的觀察方法,終於瞭解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她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後,將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於實踐。“兒童之家”的第一批孩子是來自羅馬最貧困地區的3~6歲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學歷也不高,孩子身上有很多不文明沒有修養的行為,但是幾個月後,這樣一群問題兒童的不良行為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好的修養。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孩子,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自己,保證自己的內心是安靜的,不斷反省以完善自己,才能在教育中避開自己容易犯的錯誤,和孩子擁有良好的關係。面對出現不良行為的孩子,我們要及時和家長溝通,耐心找出原因,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要我們選對了方法,兒童就會發掘出自己的本性,實現更完美的成長。

在成長過程中的生命,都會按照一定的發展規律,這是一個必須遵循的規律。兒童的世界是奇妙而神祕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研究。孩子的潛力有的時候真的會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只要給孩子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給孩子鍛鍊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動手,給予孩子合適的引導,相信孩子一定會成長的很好。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9

假期裡,我讀了一本教育戰線上人人稱頌的好書——《陶行知教育名篇》。初步領會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頗深。

陶先生提出了“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全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然後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愛滿天下”,他是對學生充滿愛心的典範。書中的一句話特別震撼我的心靈——“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裡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學生們的喜怒哀樂就在臉上,作為班主任,我們一定要做個有心人,細心觀察他們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導也是我們的職責。千萬可別忽視了孩子們的.情感,我們應該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於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我們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偉大,還體現在他的無私奉獻上,為了中國的教育事業,在家庭生活異常貧困的條件下,他依然用自己的稿費創辦了南京曉莊師範,依然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這樣的奉獻精神怎能不讓我們為之感嘆!

勇於開闢的實踐精神,矢志不渝的奮鬥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追求科學的求真精神,陶先生所表現出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後人所學習。醫者可治百病,師者育桃李,工作的不同,事業的不同,生命也會因此有不同的光彩。學陶師陶,乃師者所畢生學習的。董必武有詩曰:“敬愛陶夫子,當今一聖人。”陶行知先知是中國近代教育的聖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更應該積極學習和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努力成為合格而且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總之,陶公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10

在國小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閱讀"被認為是超出教學目標要求的,高難度的因此,大部分老師選擇了單純的詞彙教學。但通過本篇文章的學習,讓我重新認識了國小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在英語教學中,只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多動腦筋,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英語語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記憶單詞的動機,並巧妙地將詞彙教學滲透於學生的認知過程中。

一、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閱讀能力,採用範讀、跟讀、齊聲朗讀、個別朗讀、背誦等多種形式進行。同時,充分利用早讀課時間,讓學生多讀多背,激發他們發現閱讀的趣味性,進一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英語語感。

二、注重閱讀策略滲透,掌握閱讀技巧掌握

有效的閱讀技巧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應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如速讀、略讀和跳讀等等。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通過語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

三、擴大詞彙量,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擴大詞彙量,是學習英語的基礎,更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對於國小生來說,背誦單詞是枯燥無味的因此,我們應努力創設積極向上、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啟用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自覺掌握詞彙量的興趣。四、激發閱讀興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針對閱讀材料進行整合,要重點訓練學生的聽說技能。一篇故事學習完後,要求學生達到:

1、理解故事;

2、能聽懂磁帶或者其他人的講述;

3、能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或者對話。

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作為國小英語教學工作者,我們要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打下紮實的基礎。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11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我想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烤問自己的問題。所以當我的目光觸及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時,心中蕩起震顫的喜悅與激情,就像久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看到了一盞明燈,在沙漠中跋涉的人遇到了一口清泉一樣,我撲入這本書的懷抱,一氣讀完了這部著作。

這位老人痴情著心愛的教育事業,用崇高的品格和對教育的痴情點燃人性的燈盞,照徹教育者的心底。這部書是一線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倫理教育的好教材,它會使你在迷茫困頓中洞啟心扉,收穫豐裕的教育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的人生主題是培養真正的人——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他從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出發,創造性地將“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融合在一起,提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並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標。在他看來,所謂"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即"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關係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應當"第一,是社會物質生產領域和精神生活領域中的創造者;第二,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養的人,是人類文化財富的鑑賞者和細心的保護者;第四,是積極的社會活動者、公民;最後,是樹立於崇高道德基礎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指出,全面發展是指學生的身體、品德、智力、勞動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忽視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則要求"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但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並非要求每個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發展,也不意味著每個人能夠勝任所有的工作,能夠不停地從一個職業轉到另一個職業。蘇霍姆林斯基對此作了清楚的說明:"全面發展的思想是跟樣樣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於是,全面和諧發展就與個性發展有了必然的聯絡。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絡著。所有這一切都要求個人興趣與社會需要相結合,職業則應適合於人的天賦和志向。因此,可以說,個性發展和全面和諧發展是一個相互聯絡的統一體,沒有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是難以實現的。

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觀點是他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和實踐活動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以當前上海市、青浦區“二期”課改“人本”理念觀照大師充滿人性的教育思想,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課改中的諸多倡導在其中早有精闢的闡述。他無意要穿透什麼,而是依循了教育的的本真——人的相互關係。在新課改大潮的背景下,閱讀大師的書,感到無比親切與溫馨。

蘇霍姆林斯基把“培養學生接受教育的能力”當作教育的首要任務,他認為,假如我們的孩子都能以樂觀的情緒看世界,周圍的世界都能向他展示美麗、精細、溫和色彩,他就會貪婪地聆聽你的每一句話,接受教導和進行自我教育。“教育必須保護孩子們心靈中巨大的、無可比擬的精神財產和精神財富——歡樂和幸福。”可以讀出,大師的“培養接受教育的能力”並非是教化孩子,而是通過與孩子和諧交往,給孩子的生活以無比的歡愉和幸福。而我們眼下又在做什麼?我們的許多老師把精力疲於“執行”與“管束”,將生動活潑的心靈拘囿於所謂道德條例的狹小空間裡,並非從“人性”情感的需求出發,做坦誠幽默的對話者和學生心聲的傾聽者,而是從教師的權威出發,將自己異化成德育條例的執勤者,儘管有些教育者擺出一副和藹的動人姿態,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的教育,但最終還是將學生溫柔地奴化。理解了這一點,我們的德育工作就不會僅剩餘幾面流動紅旗和幾張量化考核表,而是關注孩子健康的心態、昂揚的情緒、以及忠誠奉獻、慷慨無私等敏銳崇高的道德感。這就需要教育者們拋開功利和權威的慾望,於細微處關愛學生,從“人性”而非奴性的角度出發,開闢自己的語言如音樂一般,錚錚奏響在學生心靈,使那些冥思苦想的話語,成為孩子無比的歡樂,這時的學生就成了靈動的受教育者。“要照著應該做的那樣去做,不是為了給人看,不是為了讓人看到你的好舉動而誇你,而是憑著良心辦事”,這樣的'話語似乎每一位教育者都會給孩子講述,蘇霍姆林斯基卻認為,這是心靈中最細微、最嬌嫩的一角——自尊心的輕微觸及。要讓孩子創設這樣的感受:在他周圍沒有任何人監看,而是他自己善於捫心自問,讓“自我”的聲音在“人”的身上說話,也就是練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反思在日常的教育中:要麼是不厭其煩地催促,機敏地注視著學生的每一個動作,使學生最後變得麻木和意志的虛弱無力;要麼是通過表揚或物質獎勵來督促,使學生的良心依附於外在利誘。一旦形成這種外力的慣性,學生內在的自我教育能力就會弱化或喪失。也許他的一生都不會善於控制自己,靠自己的力量處理問題。康德說:“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和我們內心的道德法則!”只有外在的社會要求要求轉化為自我內在的價值取向,內心的道德法則才會如星空一樣發出璀璨的光芒。從“人”的相互關係來講,啟迪孩子用良心支配自己的行為,也意味著信賴和至誠,意味著“人性”的喚醒。

夜色闌珊,那些充滿人性的話語如醍醐灌頂,強烈撞擊著心靈,“人生下來,並不是為了像塵埃那樣無影無綜地消失,而是為了在自己身後留下痕跡——永久的痕跡。”

我們的身後是發展中的一個個豐滿的生命,要培養真正的人,在教育身後留下動人的痕跡,就需教育者學會尊重學生的情感,站在人性的角度,用激情和智慧奉獻自己衷愛的教育。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12

xxxx年5月9日在縣教育局的組織下,我們有幸參加了由省研究院吳海虹老師和瓊臺附屬幼兒園丁莉園長主講的《幼兒遊戲和幼兒閱讀技能》的專題培訓。通過此次的培訓,又一次的讓我們吸收了不同的新鮮知識。同時,也讓我們發現了在工作中存在的許多問題。

上午是由吳老師的講座《幼兒遊戲》,開頭時,吳老師就指出:遊戲是幼兒教師的基本功,如果一位幼兒教師不會組織遊戲,那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幼兒教師,因為遊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現實中,大家都知道遊戲是幼兒園最基本的活動,不要國小化,可是真正的讓我們組織起遊戲來,確是很多幼兒教師需要努力學習的。最基本的就是我們幼兒教師要提高《遊戲》意識,吳老師說過貫徹《指南》首先得要從遊戲做起。遊戲分為兩大類:

1、兒童自由自發的遊戲,常見於我們的區域活動。

2、是老師設計的遊戲,常見與集體遊戲。吳老師對遊戲的解讀,讓我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玩,就是兒童最喜歡的方式,在玩的過程中會獲得知識、技能、情感等。區域遊戲的解讀時,吳老師提到了一個問題:“在平時兒童真的可以自由的玩嗎?”想著老師的問題,聯絡自己的經驗,雖然平時都說讓孩子自由的玩,可是,一但孩子真正玩的`時候,總會收到各種的阻礙,老師經常會說,這個東西要這樣玩,不是這樣玩的,而且孩子在玩的時候也總會因為安全問題,受到老師定的一些規則的限制,讓孩子們總是小心翼翼的玩,花樣變少了,創意也沒顯出來。所以,我發現我們自己現存的不足是,不能夠真正的讓孩子自由的玩,同時,還受到了其它方面的影響:

1、材料會限制孩子的玩法。

2、幼兒遊戲時間的長度不夠,至少要一個小時以上。

3、區域材料的投放也限制了孩子。

吳老師在整個遊戲的講解中,讓我們幼兒教師印象最深刻的3句話。

一、兒童從一出生開始就是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者。教師要相信孩子。

二、我們眼中的兒童形象和我們的童年經驗將深刻的影響我們的課程觀、兒童觀、教育觀。

三、教學就是傾聽,教學就是迴應。這是幼兒教師在組織遊戲時,要做到的三點。

下午,丁莉園長的講座也很精彩,閱讀技能的培養一直是一個困擾我們的問題,因為每次閱讀活動時,我發現孩子們總是不喜歡進閱讀區,每次區域活動時,閱讀區的孩子總是寥寥幾個。可是這次聽了丁園長的講解,她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新方法,許多組織幼兒閱讀的新技巧,她還把她們在做閱讀活動的經驗拿出來讓我們分享。閱讀活動時,要集體閱讀與自主閱讀相結合,集體閱讀時,教師要進行閱讀指導,具體做法:讓幼兒瀏覽-提出問題-啟迪思維-尋找答案-回憶答案-複習鞏固。在講座中,丁園長還對區角圖書的選擇、投放給我們提出了建議。讓我們對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有了一條思路,我想,我們也可以嘗試著去做一做。

通過這次培訓,我感覺自己又收穫了不少,同時,自己在工作中一些快要忽略的細節,聽了吳老師和丁園長的講解,又能重新拾起。突然發現自己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要學習的方面也很多很多。我想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孩子們,我們要不斷的學習。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13

首先我向在座的各位領導彙報我們參加“閱讀與寫作銜接育人”會議的流程。首先是開幕式,大會一開始,滕州實驗國小的孩子們就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向在座的老師展示了精彩的經典誦讀節目。如:合唱《讀唐詩》、集體朗誦等。接下來是三個不同校區的老師按照學段順序上了三節展示課,每節課後分別作了報告。最後是徐承治校長和馮佳琳主任的專題報告。

滕州市實驗國小在做“經典誦讀與海量閱讀”校本課程這項工作前,成立了名師工作室。以名師為依託,又成立了側重點不同的研究團隊。研究團隊共同研究閱讀專題的課例,然後,一人執教,並輔以講座,把團隊的思考與實踐梳理完善,呈獻給其他老師模仿。因此,執教老師在自己做完報告以後,都要感謝自己團隊的老師。團隊老師在研究閱讀指導課的課型時,構建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對學生具有較強指導意義的課程體系。低年級,注重“快樂讀”,放大讀書的趣味,感受讀書的快樂。中年級注重“靜心讀”,養成沉下心細緻讀的習慣,在安靜閱讀的過程中享受讀書帶給自己的“喜悅”。高年級注重“賞評讀”,學生欣賞書中的人物形象,欣賞故事的跌宕起伏,感受作者寫作的語言之美,在不斷地思辨中尋找讀書所得。概括起來說,三個學段的教學模式分別是“低段樂讀”、“中段靜讀”、“高段思辨讀”

下面我根據執教老師的報告,將各學段的指導目標做簡單說明:

一、低段“放大趣,讀出樂”

(一)通過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讀的興趣。

兒童閱讀專家崔利斯曾這樣說:“如果有可能,就用書來搭建房頂。”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如果我們將這一理念滲透到教室佈置上,對學生的閱讀就能起到推動作用。滕州市實驗國小在閱覽室的佈置上實施學段化。也就是按照低、中、高段設定了學生閱覽室。除了在閱覽室裡放置了書櫥,擺上適合閱讀的圖書,還安裝了黑板和多媒體裝置。還對閱覽室進行了區域的劃分。有閱讀區、指導交流區、活動展示區等。並根據學段的'特點精心裝飾閱讀牆,要麼張貼經典人物、場景畫面、要麼張貼名言等。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書中一樣,感受閱讀的愜意。

(二)通過選擇書籍,推動讀的興趣。

學校根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訂了每個學期必讀和選讀書目。必讀書目全部由學校配置,選讀書目採取學校配置和學生自行購買相結合的原則。《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是一年級下冊的必讀書目。候化珍老師在執教這節課時,首先讓孩子們認識書名,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簡單的瞭解。藉助目錄瞭解每個故事的名字。第二,匯出“趣”。教師出示書中三個最有趣的故事,引導學生關注。讓小組商量任選一個共讀。給學生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靜心閱讀。第三、小組交流,找出最最有趣的地方進行練習。第四、小觀眾評選出最最有趣的地方,教師讓學生通過讀和上臺表演的形式放大“趣”,頒發“克拉和克拉拉”獎章。最後,介紹讀書祕訣,激起學生課下繼續讀書的興趣。這是低段第一課時“讀前激趣”的教學流程。整節課的教學都是在圍繞趣和樂為目標展開。

二、中段的指導目標是“培植自我靜心閱讀”

(一)靜心閱讀分為外形靜和內在靜。

外形靜就是學生能夠坐得住。內在靜就是能夠讀進去。

(二)想要培養靜心閱讀還是離不開“趣”

1.讀書興趣的培養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黨金菊老師在執教《湯姆。索亞歷險記》這課時,通過利用信封設疑,讓學生猜測老師推薦的三大理由,點燃學生讀書的慾望,然後通過評選“出彩讀書人”活動,使學生的讀書興趣得到升級。

2.讀書興趣的培養還有減少學生課外閱讀的附屬任務。

我們往往遊玩後要寫作文,看課外書就像學課文,品味語言,積累摘抄,給課外閱讀附加了很多的任務,所以學生的讀書興趣就沒有那麼濃厚了。

(三)除了濃厚的興趣,培養靜心閱讀,還要讓學生明確靜心閱讀的具體要求,做到身心俱靜。

黨老師這節課應該是屬於第二課時讀中指導課。首先,通過出示人物圖,引導學生提煉關鍵詞概括人物特點,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第二環節是展示讀書成果。先以“信封”為道具創設情境,舉行“出彩讀書人”評選活動。然後出示讀書小隊活動準備掠影,排程全班的閱讀情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然後,讀書小隊進行推薦展示。最後,投票評選。第三環節是共讀險,培植靜心閱讀的習慣。首先通過語言的渲染,推薦歷險故事中的“險中之險。”然後根據提示要求靜心閱讀。第三、讀書小組交流,這個故事能不能稱之為險中之險,說理由。最後師生共讀,感受驚險。第四環節,解密推薦理由之一,然後出示話題,繼續推進靜心閱讀,競猜其他兩個推薦理由。那麼在執教這課時,學生手裡有一份根據閱讀模式制定的伴讀單。包括:人物形象分析。推薦理由是什麼?小組展示形式。怎樣準備、怎樣拉票等等。

三、高段“賞評閱讀”

賞評是在學生對書中的內容有了瞭解的基礎上,通過思辨、鑑賞,對書中形象進行感悟、理解和評判,然後提升閱讀能力和閱讀品質。

高年級的學生,閱讀興趣和中低段相比,內涵已經不同,認知也有了一些提升。通過目標就能看出來。楊玉然老師執教的是《草房子》他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能通過賞析故事中的看似平常的故事,來品味人物身上催人淚下,撼動人心的人性美的品質。

2.能在品味定格人物形象的同時,感受作品的格調,明白什麼樣的書才是有品味的書,從中學會如何選擇圖書,如何品味書中的品味。

3.通過閱讀,能養成善於探究,樂於分享的閱讀品質。讓成讓書陪伴自己成長的良好習慣。

楊老師在執教《草房子》第一課時時,首先激起學生對《草房子》一書的興趣,通過書評、內容摘要等形式讓學生儘快瞭解書的內容,然後藉助伴讀單自由閱讀。第二課時,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對書中的人物形象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認識,有些學生產生了閱讀懈怠,認為書讀到此就可以了。楊老師又藉助第二次的伴讀單,引導學生定格人物形象,從模糊到清晰,然後引導學生探究“杜小康、禿鶴”等人物最打動你的品質,形成第二次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品味書的品味,交流,這本書催人淚下,震撼人心,仔細品一品,你認為這本書的品味是什麼?什麼樣的書才是有品味的書,以此促進學生讀書的選擇。

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離不開評價激勵,高段的激勵措施是為孩子們準備了“閱讀存摺,”記錄孩子的閱讀足跡,讀完三本書發給孩子三個閱讀幣,有批註圈畫的得四個閱讀幣,形成讀後感的獎勵五個閱讀幣。

我們學校在閱讀上和滕州實驗國小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比如1.時間上,從每週的語文課中抽出兩節來做海量閱讀課,由語文老師統一帶領,到閱覽室開展快樂閱讀。另外,課前、晨讀開展的詩文誦讀,午自習時間進行個性化閱讀。學生每天回家自主閱讀。充分的保證了孩子的閱讀時間。

2.配足配齊圖書,保障閱讀資源每一年,滕小都會靜心為學生配備圖書,必讀書目全部由學校配備,按最大班額學生的數量要求,每種必讀書目均配備給三個平行班級使用,各班級根據閱讀進度,不定期交換閱讀書目。確保,每學期,每位學生完成5本必讀書目。選讀書目每個班級都有圖書角,學生每學期至少帶來2本書,充實圖書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源。

3.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經典誦讀、賽詩會等等。滕小最值得一提的活動是畢業班學生的“跳蚤書市。”即將畢業的學生將自己閱讀的好書拿來,擺成書攤,寫上標語,低價出售給低年級的學生,願買願賣,這一活動不僅給畢業班的學生留下來美好的回憶,又讓其他年級傳承了閱讀的生活方式。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海量閱讀。同時要發揮評價激勵作用,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努力創設閱讀環境,構建閱讀課的模式。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14

放假期間看了《老子》這本書,但談不上什麼理解,只有一些感受和理解。《老子》不是一篇專門講教育的文章,但是裡面還是有很多關於教育的思想。寓意深刻,讓人深思,經常閱讀更新。

把老子的思想轉化為教育,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崇尚無為而治,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相似。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應該順其自然,但過分強調主觀意志。教師權威不應該被孩子感知,這是最好的師生關係。老師和學生都應該處於卑微的地位。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應該在我們這個時代得到批判性的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中,如果孩子上課心不在焉,當然可以直接批評:“某某,注意!”老實膽小的'可能會震驚,趕緊坐下,但過一段時間可能又復發;如果你有逆反心理,你會看起來很糟糕,甚至嘴裡喃喃自語。老師雖然用心良苦,卻成了學生心中不好的思想,教室裡的氣氛會充滿火藥味。有時候學生上課跟老師頂嘴,大家僵持不下都下不了臺。學生肯定是錯的,但如果老師表揚旁邊的學生來提醒心不在焉的人,或者讓心不在焉的人回答一個問題,旁敲側擊的影射一下,也是批判性的提醒,轉個彎,大家都很平靜,相安無事,不是更好嗎?

老子認為萬物是對立互補的,所以要辯證地看待問題。俗話說,幸福和不幸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要抱著平常心,順其自然。再者,生活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應該被看作是人生成長的歷程,相遇中的精神和能量都應該轉化為自己的人生體驗。以良好的心態對待生活,不要太在意榮辱得失。這樣,我們什麼都不做也能有所成就,沒有人可以通過爭論來與之爭論。

低頭靜靜思考。學生要按照我的思路和問題回答,按照我的指揮棒解決問題。他們還會感受到求知的樂趣嗎?

教育要有法可依,就像《道德經》裡說的:“男女各歸本。歸根結底,安靜就是復職。當我回到我的生活,我知道我總是清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根源,所以安靜平和地跟隨它,等待它,順應它。說到教育,我覺得,不急,是在盡力,順其自然。

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說的“道是衝的時候用的,或者說不賺錢”。書中有很多地方從自然現象到社會原因。在這篇論文中,你主要生活在普通人之下,因為大海生活在所有的河流之下,容納了所有的河流。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失去了這種敏感性。我們缺乏從細節中看到真相的能力。這是一種洞察,一種理解,一種解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鍛鍊。

學習閱讀心得體會15

首先感謝學校給我們搭建了這樣的閱讀學習和讀書交流的平臺和任務,我也才真正的有機會靜下心來細細拜讀了於老師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這本書,從中收穫頗豐。

於永正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教了48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為教師,應該按照自己喜歡的老師來塑造自己!始終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一個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終向學生交出這樣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寬容;反面是負責。我想,讓於老師永葆青春的奧祕或許就在於他有一顆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遠勤學的恆心吧!

每個學生都渴望老師喜歡他。美國託德威特克爾:“不強求你喜歡每個學生,但要做出喜歡他的樣子。如果你的行為並不說明你喜歡他們,那你無論多麼喜歡它們都沒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為表現出你喜歡他們,那麼,無論你是否真的喜歡也無關緊要了。”做出喜歡他的樣子,可以是——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句話、一件小事、一件小禮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則,微笑是一張永恆的名片,掌聲是有力的讚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達對學生關愛娥一種方式。是的,調整好心態,把握我好尺度,多換換角度思考,你的課堂定會收穫別樣的風景。

學生喜愛的老師不一定是最美麗的,但可能是和藹可親的;學生喜愛的老師不一定是孩子王,但可能有著獨特的魅力。

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學校的教師應該是一幕戲的導演,更應該是演戲中的一個角色,他應該指導學生怎樣排演,並且跟著他們一起演。”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既要注重言傳,更要注重身教。

是呀,教師必須嚴於律已,時時做學生的表率。老師要身體力行。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受到學生關注、給學生以影響,學生不僅聽你說教,更在看你的行為。言傳不如身教,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求學生不做的,你自己首先不做。教師要在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成為學生的表率和楷模。如,作為班主任,早晨到校看到學生在上自習,可是班內地面上有垃圾,首先要做的不是訓斥學生為什麼不把地面打掃乾淨,而是親自那笤帚把地面打掃乾淨。學生看到後也會這樣做,下次就會把地面打掃乾淨,然後再上自習,而且會注意在以後不再亂扔垃圾。類似這樣的事雖然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但是教育無小事,作為教師我們要以身作則,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同時還應該積極主動檢討自己的言行中有無不良習慣,用自己良好優雅得體的言行舉止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事事無小事,只有在小的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有可能在大的方面有所突破。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要平等對待學生,與學生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

“我認為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真心地做學生們的朋友,永遠保持歡樂,設法消除憂愁。我要作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作我的朋友。”葉先生真心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親密朋友,把真心為了朋友好作為教師工作的目的,透出了對學生的真心愛護。如今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缺乏受挫體驗和教育。因此,教師不要把自己置於高高的神壇上,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學生,給學生建議一些“好路”,讓他們少走彎路;在問題前和他們一起分析綜合,讓他們作出理智的決定。但絕不替他們走路,讓他們自己去實踐。對學生採用激勵式教育,對其點滴進步或成績,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決不應視而不見。老師必須懂得愛所有的學生,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

我很有幸地成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對現在的學生有時也在抱怨,現在的學生很難管理,也很難教育。現在想來,應該試著用一顆真誠的心來對待他們,可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需要愛的陽光普照,沒有愛就沒有我們的世界,更談不上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孩子們的眼裡,老師就是愛的化身,在老師的身邊,就會享受到愛的呵護與滋潤。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有利於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能夠減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於師生之間的交流,有利於師生之間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是教育者,同時也是受教育者,教師不僅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這就是所謂的良師益友。為此,我們在工作中要真摯地關心和幫助每一個學生,經常與學生進行溝通,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從而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

“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習慣的培養要具體在每一件事情上,做總比說更具有說服力而且效果也更好。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但往往我們總愛只掛在口頭說說,最缺乏的就是做。養成好習慣,要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文中始終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理念,引導學生“養成好習慣”。書中在描述培養學生好習慣的幾個細節上:開關門窗、種植蔬果……習慣成自然,把好的方法教給孩子,在這樣優秀的自然性的牽引下,孩子會自覺地主動學習、努力勞作、關心他人。葉老樸實的話語中也為我們在班級中開展學生良好的習慣培養指明瞭方向: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作為首要任務,良好的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都要從細微處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教師要善於觀察、發現,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要一個一個地提醒、引導,抓反覆,抓落實,持之以恆,直到抓出實效為止。其實,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良好習慣成為一種本能,一種能力,一筆財富。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像葉老所說的那樣:“所謂教育,無非是從各方面給學生好的影響,使學生在修養品德、鍛鍊思想、充實知識、提高能力、加強健康各方面養成好的'習慣。”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我不怕多費學生的心力;我要教他們試讀、試講、試做探討、試做實習,做許多的工作,比僅僅聽講多得多;我要教他們處於主動的地位。”

“他們沒有嘗試過的事物,我決不滔滔汩汩地一口氣講給他們聽。他們嘗試過了,我才講。可是我並不逐句逐句地講書,我只是給他們糾正!給他們補充,替他們分析或綜合。”是呀,作為老師我們不能總是把學生抓在手中不放,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動腦,不能一味地給學生答案和結果,而是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和獲得結果的方式方法。教師的工作在於促使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尋求真知識,並用真知識來支配他們的行動。當孩子遇到事物,想不通,說不清的時候,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發生了求知的動機,這時,再加以點撥,引導他們親自去探索、去試驗,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對這一事物的新認識。這樣一點點地去引導,使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低年級教學中,每節課教完知識後,都要讓學生總結,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這節課都講了什麼、哪些是重點、自己理解掌握多少。鼓勵學生理論聯絡實際,教師從中做好引導、輔導的工作。這樣訓練一段時間,學生就會漸漸的養成並提高自學能力。通過類似這樣的教育引導,不僅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逐步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效果也會明顯提高。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有助於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我們不但要站在“執導”的角度上精心設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演活動”,自己也要積極的參與進去,同時要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教學等方面做好充分的考慮。其實,學生就像是一粒種子,我們只有用科學的方法播種,種子才能生根發芽,不斷壯大。因此,作為播種者的我們,課堂的教學設計要精細、科學、實用,就像一位導演一樣,既要有巨集觀的策劃和謀局,又要有微觀的設計與優化,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積極的參與一系列的主體性活動。

通過讀於老師的書,我深深被於老師有著像水一樣溫潤、奉獻、寬容、清潔的品質所打動。我欽佩,我折服,欽佩於老師的智慧,折服於老師的中庸。最後引用於老師的話:“既然命運讓我們做了教師,就讓我們做學生最喜歡的老師,做最好的自己!因為生命與我們只有一次。”作為一名國中教師,我將用最大的熱情投身到教育事業中去,不斷學習著,不斷進步著。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