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送別詩原文及賞析集合

校園 閱讀(1.36W)

送別詩原文及賞析集合1

解連環·送別

送別詩原文及賞析集合

銷魂時候。正落花成陣,可人分手。縱臨別、重訂佳期,恐軟語無憑,盛歡難又。雨外春山,會人意、與眉交皺。望行舟漸隱,恨殺當年,手栽楊柳。

別離事,人生常有。底何須,為著成個消瘦。但若是下情長,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潮水西流,肯寄我、鯉魚雙否。倘明歲、來遊燈市,為儂沽酒。

翻譯

失魂落魄的時候,正值花朵如雨般地紛紛飄落,與可愛的心上人告別分手。即使臨別再擬訂相見的日期,只恐溫柔的言語沒有憑據,巨大的歡樂再難尋求。那雨簾外的青山,似乎瞭解人的心意,也與眉頭一起相互微皺。眼望著遠行的船漸漸隱去,真的好悔恨當年親手栽種下這些纏綿的楊柳。

離別的事情,人的一生本來就是會經常有的。何必要為了它變成這樣消瘦?只要兩人情深意長,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等於相伴相守。潮水默默向西湧流,可肯寄給我那藏著信軸的雙鯉魚?倘若到了明年你能前來燈市遊玩,我將為你買來醉人的美酒。

註釋

解連環:詞牌名,正體為雙調,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韻,後段十句五仄韻。

銷魂時候:指別離之際。銷,與“消”通。

可人:本指有長處的人,這裡指心中可愛的人。

軟語:柔婉的話語。

盛歡:達到極點的歡快情緒。

又:再。

殺:程度深。

底:底事,什麼事。

何須:何用,不用。但若是兩情長,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化用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句意。等是,同樣是。

鯉魚雙:即“雙鯉魚”,代指書信。

燈市:指元宵節前後放燈的地方,古時男女可以於此自由相會。

創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為抒離別之苦和相戀之情而創作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賞析

此詞訴離別之苦,但基調是積極、健康、明朗的,上片全以景物寫人,下片全以虛擬語氣達意,寫得快捷豪爽,洋溢著若干樂觀色彩,塑造了一個深沉執著、熱情爽朗而又綣綿多情的.女性形象。

上片單刀直入,直陳其事後情景合寫,亦物亦人,極纏綿吞吐之能事,通過落花成陣、雨外春山、水邊楊柳三景勾勒出別離場景,渲染、烘托、反襯主人公的惜別心理,纏綿感人。暮春季節,細雨漾漾,落紅陣陣,江畔青山低眉,主人公佇立在依依的柳枝旁,滿懷愁緒,一往深情地凝視著漸行漸去的船帆。開篇即揭明本旨:“銷魂時候,正落花成陣,可人分手。” 花的鮮豔和嬌嫩,象徵著青春的美好;花的殞落與枯萎,則意味著時光的流逝與生命的消歇。花落而成陣,紛紛揚揚,不可遏止,則更意味著一個詩一般的芳菲世界的覆滅,更有一種悲劇感。通過寫落花成陣的蕭瑟時節主人公與自己所愛的人匆匆分襟把“銷魂”的意蘊寫足。其中,“銷魂時候”一句不僅鮮明集中地點出了主題,且暗含著一股傷感黯然的感情,使此詞一開篇就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再加上“可人”登舟,送者黯然銷魂之狀躍然紙上。接著的“落花成陣”既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又以暮春花落的客觀環境為陪襯,渲染了“銷魂”時節落寞感傷的氣氛。緊接著,詞人以“縱臨別重訂佳期,恐軟語無憑,盛歡難又”點明瞭主人公感傷恨別的原由,這種坦率真實的表露,顯露了主人公對“可人”的深重的感情,使離情顯得更真切動人。其中,“重訂佳期”表明佳期的擬定已經不是第一次,臨別之前,盛歡之際,二人便把下一次的幽歡佳會訂下了,而臨別之時又重訂期,則表明心跡之一如既往,態度之彌加堅定;“臨別”之前冠以“縱”字則透出一種無法把握命運的憂慮。“縱”字和“恐”字,一縱一收,筆勢天矯,真切而生動地描繪了有情人心理上的一次大的波動。至此,離別的苦痛已基本寫盡,下文筆鋒再轉,由直陳其事變為景物摹寫,且使滿腹別情具象化。為了更強烈地表達這種感情,詞人在繼而融情於景,給主人公周圍的景物都染上了豐富的感情色彩。“雨外春山,會人意、與眉交皺。”濛濛細雨後面的春山,彷彿深諳離人的愁苦,也如眉峰顰蹙。分明是自己愁懷難遣,卻以為青山也充滿著離愁別剮恨;分明是自己愁眉緊鎖,卻以為青山也眉結不開。這種移情手段的嫻熟運用,把主人公的愁緒寫得更形象而豐滿。這裡,詞人翻用“眉如春山”而成“雨外春山,會人意、與眉交皺”,讓原本無感的青山與主人公共懷愁緒;因楊柳擋住視線,而對當年手栽之柳產生怨恨之情,更突出了送別時情感的熱烈與真切。這樣,客觀環境與人的主觀情緒高度融合起來,主人公的內心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露。無論“銷魂”也好,惶恐也好,皺眉也好,都不能改變離別的既成事實,於是主人公的情緒更趨激越,由愁而至於恨:“望行舟漸隱,恨殺當年,手栽楊柳。”主雖無理之極,卻情真意切。這是因為雖然柳絲萬條,卻無法挽住“可人”的行舟,只好任其遠去,直至最後消失在視線之外。三句警動異常可謂“無理而妙”。

下片承主人公的憂慮而來,緊扣題旨,全寫離情,由執著而灑脫,境界頓寬,極變化騰挪之能事,但沒有極力鋪敘離別的寂寞淒涼和傷感苦楚,反而以別離時主人公安慰對方、勸他來信、望他明年來遊三事表達主人公未別先盼再會的急切情懷,描繪出一個痴情專一但積極開朗的女性形象,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堅貞誠信和積極執著,這是全詞的基調。過片似是自我解慰,從愛情的哲理思索中寬慰離別之苦。“別離事,人生常有,底何須為著,成個消瘦?”人生有合即有離,有聚即有散,離合聚散,自古皆然,不必耿耿於懷而把自己折磨得這般消瘦。既然離別是一種普遍的’人生體驗,那麼就該達觀一些,灑脫一些。接著的“但若是”三句,承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之意,語極曠達而真摯,於愁山恨海之外另開一境,令人心情為之豁然開朗:在“別”字面前,主人公不再消極傷感,而是積極等待。她堅信雙方的感情是深厚堅實的,她忠實於自己的感情,發誓“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真正的愛情並不會為千山萬水所隔斷,只要彼此之間的感情不被流逝的歲月所沖淡,空間的距離是可以由心靈來彌合的。即便是身處海角天涯,也如同耳鬢廝磨、長相廝守。

接下來,詞人又以率直明快的句子表達了主人公的希望,用“潮水西流,肯寄我,鯉魚雙否”表現了主人公殷切的期望。最後以主人公對重逢的企望作結,突出了她對熾熱愛情、對往日歡樂的珍惜與回味,襯托出瞭如今慘別的悽苦與愁怨,也減少了許多臨別的悽惶,增加許多亮色,使人精神也為之振作,從悲苦的離愁中暫時脫身而出,沉緬於絢麗的憧憬之中,。

全詞曲曲折折,婉轉盡意,虛虛實實,巧妙傳情,語言自然而妥溜,明白而家常,樸素而無華,內涵卻頗豐厚,表現手法亦多變化,句句有深味,字字帶真情。

送別詩原文及賞析集合2

西江月·送別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舊官何物與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幾變,箇中下語千難。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

翻譯

昨夜您的小船離開京口,今晨我的馬頭遙望長安。舊官拿什麼交代給新官?只有西湖、吳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來幾度變遷?內含奧祕,下評語叫人為難。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氣能掀起錢塘江的波瀾。把我的新詩呈給您。請您細加指點。

註釋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乃古潤州治所。

長安:此處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

馬首長安:謂馬不停蹄地向京都進發。

舊官何物與新官:這裡東坡僅以其“新官對舊官”句,借指自己是“舊官”即將離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東坡自己的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

箇中:此中。

下語:評說,講說。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氣卷波瀾:形容林子中的才氣像波濤一般壯闊起伏。

判斷:猶鑑別辨析。

賞析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詞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訴說著他的仕宦奔波之苦。這句詞份量沉重,內涵複雜,至少含有兩層意思:其一,詞人說自己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只留下一堆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了,表現了東坡的謙虛和自責精神,令人欽敬。其實,詞人這次知杭政績斐然,盡人皆知,他不僅積極抗旱救災,施粥送藥,救活了很多貧困百姓;而且開河浚湖、興建水利,在西湖中築造堰閘,修建南北三十里長堤,並在堤上造六橋,置九亭,遍植楊柳芙蓉,不僅美化了風景,還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做生祠以報。”

下片,集中請求林子中評判其湖山新詩。“此景百年幾變,箇中下語千難。”詞人說西湖山景千變萬化,百年數異,自己對之描寫是很困難的。這裡,詞人把其湖山詩作的內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範圍內,與其他(如政治)無關,而且“百年幾變”,“下語千難”,表明其詩歌內涵隨著風景的變化而複雜多變,用語費神頗多,是正常現象。“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這末二句是詞人對林子中的客套頌揚之辭,當然也含有某種期待的願望,他說林子中才氣如壯闊波濤,一定會對自己的新詩做出公正的評判。用語謹慎巧妙,表面上是請友人品賞、評說自己的新詩,而卻帶有某種警惕性。因為詞中連用“公案”、“判斷”二詞,十分醒目,這涉及到訴訟、判案性質,東坡決不會隨便使用之。東坡似是有意把自己當作了“被告”,等待審判,但他實際上卻又是問心無愧,心地坦蕩,並且充滿了自信心。

全詞表現了詞人對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無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渾然妥貼,章法平中有奇,虛實櫃生,宛曲味永。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詞人被召為翰林承旨,在赴汴京之前,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交接職務之時,為了表示自己無可奈何的心情,於是寫下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