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科學的讀書心得

校園 閱讀(1.74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的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的讀書心得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1

暑假閱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為教師,為自己,為工作的物件,我們教師要認清自己,善於走進自己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職業價值,使自己健康地工作、生活。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如何鼓起教學的勇氣?我想,不單是體現在平時的上課,同時也體現在平時的點點滴滴。更多的體現在自己主動地付出。如自發地、自覺自願地開發自制實驗教具

一個成功的自制實驗教具,對激發學生興趣、改進教法學法、滿足實際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設計製作教具的過程中為了更有效體現教具的實用性和直觀性,更廣泛地運用身邊材料體現其經濟性和普及性,更全面地考慮它的科學性和安全性,必須做到四個一:

(一)有一顆善於探索的心

有的青年教師一提到自制實驗教具就談虎色變,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設計製作教具是一件紛繁複雜的事情,不願或不敢去嘗試。其實國小科學課的自制實驗教具並不需要高深的專業理論知識,也不追求結構的複雜。我們需要的是有一顆善於探索的心和一份敢於嘗試的勇氣;我們追求的是將教學中的經驗和感悟轉化為新穎獨特的創意並付諸於行動。在日常教學中,抱著積極勤奮的工作精神、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斷探索,不斷錘鍊。

(二)有一雙善於捕捉的眼睛

我們需要有一隻善於捕捉問題的左眼。自制實驗教具要貼合教材和教學實際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的同時,還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年齡特徵,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程度。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留心觀察學生,善於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多分析,多反思。這些都是教師自制實驗教具的靈感源泉。例如:在研究不同材料熱傳遞的過程比較中,我們在發現比較的困難時,是否可以想到改變教具達到效果。常帶著這樣的左眼,你一定會有思考與收穫。

我們還需要有一隻善於捕捉生活的右眼。國小科學老師要學會做一個拾荒者。時刻留意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及時收集整理,物盡其用,將旁人眼中的垃圾為我所用。在製作教具時,儘量做到能不買的材料就不買,能少買的材料就少買。同時也號召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發動學生也參與其中,創設和諧融洽的師生氛圍。如果你常帶著這樣的右眼去觀察周圍,那你的左眼將更加明亮,就會成為一對慧眼你的創造將無限廣闊。

(三)有一對善於傾聽的耳朵

自制實驗教具不是教師孤芳自賞的個人行為,我們需要有一隻認真傾聽學生意見的左耳。自制實驗教具的目的'是為學生服務,學生就是自制實驗教具最好的評委,教師要積極鼓勵和支援學生參與設計製作教具的活動,讓自制教具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科技活動,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根據學生的切實需要來不斷完善自制實驗教具,使其更貼近學生生活,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玩具。

我們還需要一隻善於傾聽同行意見的右耳。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要虛心接受他人提出的寶貴意見,多瞭解和蒐集自制教具方面的最新資訊和技術,認真借鑑別人製作自制教具時成功的思路和方法,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

(四)有一雙善於製作的巧手

在自制實驗教具的具體制作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材料,既要學會使用不同的工具,又要掌握不同的加工方法,還要了解不同材料效能和特點。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面,擁有一雙化腐朽為神奇的巧手。這是對教師的一種能力鍛鍊,需要在日常的活動中,不斷錘鍊和提高,最後就會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2

我是被該書的書名所吸引而買這本書的,因為前段時間我對哲學的思考使我對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之不同處有一定認識。本書寫的比較生澀難懂,我這裡只把本書最主要的意思寫下來:

邏輯一詞在這裡用的是"心智動作的學問"的傳統意義。

理性主義可以用於自然科學,但要充分理解如詩歌、語言、宗教、藝術、歷史等人文科學物件,則必須擺脫唯理主義的囿錮。

人文科學有物件與我(主與客)兩個端點。自然科學的物件是事物世界,而人文科學所要感知的物件並不是"事物",而是與作為觀察者的人具有同樣素質的"其它人"。所以,人文科學的研究物件乃是由人構成的"人格世界"。但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得勢的情況下,人文科學學者借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把人文科學的物件"物化"。卡西爾提出,研究人文物件除了要考慮其"物理存在"層次和"物件表現"層次外,還必須涉及其"人格表達"的第三個層次。

若要了解一門科學之邏輯結構,必先要弄清楚,這門科學是如何地把那特殊的.收蓄於普遍之下。每一概念都是"殊多中之統一性",即都是特殊與普遍的關係。

人文科學要建立自己的概念。建立起來的概念必須具備普遍性,使特殊的事象能被收蓄於普遍概念之下。雖然這些概念並不象自然科學概念具備嚴格的性質及法則恆常性,但也並非只適用個別事例。人文概念的普遍性並非"存在"意義的普遍性,而是"方向"上和"使命"上的普遍與統一。

本人的理解及發揮:

人文科學物件是活動的物件,自然科學的物件是靜止的。觀察人文科學物件要注意其背後的締造者。

對於人及人類社會的物件,各種理論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問題是研究者如何去綜合。

對於人文、社會知識等人作為主體參與的事物,未來比此在更有價值。對未來的指向創造了真正的價值。基於主體的原因,人文、社會知識領域要引入目的概念。也許還有其它的,如關係,如視角。每一專門領域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方法。

當我們觀察人文、社會領域的事物時,除了分析它的構件,在應用時,更要研究如何統一融合這些要素。分析構件的方法可以深入瞭解細節,但我們是在一個乾淨的環境(理想狀態)下分析的。這些構件卻是在複雜環境下共同發揮作用的。經濟學家能發現並解釋別人看不到的經濟現象並因此獲得名譽,但預測經濟卻總是錯就是這個原因。所以要明白我們的知識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是正確有效的,限制的因素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跳出來。

物資有價值、文化有價值、幸福有價值、林林總總,但到底誰的權重更大一點難以判斷。在人文知識領域,仍需要一些具有確定性的東西來構建大廈,使自己有堅實的基礎。我認為這個相對恆定的東西是信仰,價值觀。一個有信仰的人,有明確價值觀的人是可信賴的,面對不確定的世界時,他們有確定的對應。

高層次的複雜主體,其構建成份的環境穩定性決定了主體的穩定性,基於不穩定主體建立的任何理念、知識、概念及社會事物。都具有環境依賴性,隨環境的變化而表現出不同的特性。如同多面的晶體,能反射陽光到你眼裡的那一面是最耀眼的那一面。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3

在我生日那天,媽媽買了一本《大科學家的小故事》,作為禮物送給我。我如獲至寶,便如飢似渴的把它讀完了。書中愛因斯坦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

故事中講了愛因斯坦一次不小心從梯子上筆直的摔下來,他感到不可思議,便把想法寫下來,後來,這件事在他研究相對論時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還有一次,愛因斯坦慢慢的在雨中等一位學生,朋友都責怪他浪費時間,他卻不以為然,反倒覺得自己是在利用時間,思考一個新的問題。

從這個故事中,我覺得愛因斯坦是一個多麼善於思考,珍惜時間的`人。他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浪費時間就等於浪費生命愛因斯坦正是珍惜了分分秒秒才在有限的生命裡為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

對照愛因斯坦,再看看我自己吧。我有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卻生在福中不知福。不能很好地利用時間,不能持之以恆。遇到難題時,怕思考,指望媽媽告訴答案。家長,老師講解時不能安安靜靜的聽,以致期會考試退步很大,這些都是我不愛思考,不珍惜時間造成的。真是太不應該了!現在從愛因斯坦身上,我終於懂得成功的道理。

看到愛因斯坦有如此大的成就,我覺得一定要向愛因斯坦學習他善於思考,珍惜時間的精神,從現在起,刻苦學習,發憤圖強,希望自己長大了做一個有用之才,為祖國的科學事業作出貢獻。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4

這學期我們拜讀了《科學究竟是什麼》,雖然還未讀完,但是,讀過之後就知道,這本書對於我們的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以科學探究過程的各環節為基本框架,同時融合大量的課例分析,將有關教學過程的問題與相關的科學性質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探討我們教學中各環節的地位作用,提出我們教學中實現科學目標突破的一些途徑和方法。從而使我們的教學目標更加清晰化,教學方法更加科學化!

讀了幾章,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讓學生自己從活動中提出問題。

1、提出的科學問題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書中說到:對於低年級的科學教育,主題要小,對於“是什麼“的問題,所觀察的物件要具體;對於“為什麼”的問題,所解釋的現象要簡化,不要變數太多,儘可能注意“不要以善小而不為”!

2、讓學生自己從“真實”的活動中提出問題

在《科學究竟是什麼》一書指出,在活動前“逼“孩子們提問題,是沒有成效的教學設計,科學學習與其他學科的學習不一樣,它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參加工作室活動時,在評課活動中,總會聽到徐老師在說,我們的設計要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如果學生不能按照我們的思路往下進行,就說明我們的教學設計有問題。要想讓學生從真實的活動中提出問題,我們老師就要下更多的時間來了解學生,備好學生。

二、儘量少說話,讓學生自己思考和動手。

張紅霞在書中指出:上課不要用開場白,並且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都是如此,可說可不說的話不說。尤其在孩子們的埋頭活動中,當你不能講出有意義的話或沒有把握的時候,就不要講話,讓孩子們自己去做。

在自己的科學課時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景:學生在回答時沒有答在點子上,老師就迫不及待地引導他往下說,害怕耽誤下面的`教學進度。為了自己的教學程序而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代替學生的地方太多。其實這樣,還是沒有將課堂還給學生,而是為了上課而上課。

書中還提到,蘭本達教授認為教師和學生在整個科學活動的經歷中,思維和行動應該比語言佔優勢,甚至在討論會中,教師也應該少說、多看、多聽、多感受。孩子們的話也主要在活動後的研討會中表達,是集體思想的精華。我想,這才是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

讀了張紅霞老師《科學究竟是什麼》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啊!我將在以後的日子中,繼續研究這本書,從而指導自己的科學教學。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5

我們都知道了解科學的發展,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對推動社會的發展是很重要的,應該多學習這方面的的知識,因此,在課堂上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本關於科學發展歷程的書籍《科學的歷程》,剛開始感覺課外閱讀科學類書籍負擔真的很重,因為作為文科生的我本身對科學類的問題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且因為專業的原因,更不想去閱讀。但是當把書看下去的時候,我發現了許多新奇的有趣的並且十分珍貴的科學知識,並且從中我可以汲取到許多關於我的專業相關的知識。

從整體上來說《科學的歷程》將思想史與社會史熔於一爐,系統疏理了世界科學技術史,其間滲透了編史觀念和科學觀念的全新理解。指出“科學”一詞的一般含義是“人類在與生存環境相適應相協調過程中產生的理性知識”,指出中國歷史上存在一種與“近代自然科學”不同的“科學”,它們在自然觀、方法論上表現出各自的特色;還指出,近代自然科學亦有兩種傳統,一是數理實驗科學傳統,一是歷史博物科學傳統,這兩種傳統是西方文化中“空間性思維”與“時間性思維”方式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體現。

從這本書中我也瞭解到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他民族的某種共性,而這種共性造就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於是便產生了不同的科學體系和文化體系。結合我的專業來說,我們在設計產品時也應當要考慮到這一點,結合每個民族和國家的共性,同時也要保留民族的個性,將大的共性與個性相結合,那樣的產品才會更加符合時代的潮流,比如像蘋果公司的產品,蘋果,是大家都熟知的水果,而將蘋果作為名稱和logo就是一種民族共性的體現,考慮到了每個名族的共性。西方的亞當夏娃,出生時就是偷吃了蘋果,所以說蘋果也是美好的物品,是大家所能接受的物品,因此也是民族共性的物品。

在第二章中,古希臘,古雅典的“為科學而科學”的思想決定了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勢必會極重視思維、邏輯、科學和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觀感情和形而上學的思想。我國古代的

思想和科學都是將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講究的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關注宇宙和自然環境和邏輯思維的要少得多。在我國關於自然科學的理論比較少,這與古羅馬的思維有些相似。講倫理的多,談科學的少。因此我們需要向古希臘人學習科學研究的系統性和純粹性。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東方的近代科學發展會比西方落後那麼多年。也因此,造成了東西方社會發展的差距。雖然現在我們的科學在飛速發展,但也有許多的讓人感覺真實的、純粹的知識道理,我們需要找回科學研究的系統性和純粹性。結合我的專業來說,也啟發了我們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完成產品製作的每一個環節,系統的明確的確定自己的目標,並不斷努力。

唐朝詩人杜甫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向我們描繪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可是現在,別說黃鸝和白鷺了,有些地方就連麻雀都很少能看見了。而在這本書中也談到了關於科學與自然與人的關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總是受到科技發展水平的制約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才能更好的與自然界溝通,發現其客觀規律。在現時代的今天,科學技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科學家們已經逐漸從上帝手中奪回了人類的控制權,真正感受到了人類的不屈與偉大由於理論自然科學的進步。就如同我們今天看《西遊記》一樣,不同的是今天的我們不過是人類歷史上的文化遺產,而在當時這卻反映了一種嚴肅而虔誠的象徵。神學的存在大多是用來彌補當時無法用屆時掌握的知識來解釋,而現在根本不需要宗教和神學來彌補科學所無法解釋的事情。因為隨著科學的繼續發展,現在無法解釋的時候,到將來終將被人類所知曉。科學的知識只應該在科學的範疇之內解決。在有關科學和宗教、神學的關係方面,人類終於能夠挺起胸膛說出不需要證明大家也知道是正確的推斷了。就如同人們常說,今天的科幻往往就是明天的'科學。自然科學的進步決定哲學家前進的隱喻是自然科學的發展決定著哲學的發展。無論是何種自然觀,都是先植根於當時的科學與自然認識的大環境,再從中吸取養分,經過深刻地思考與提煉,進而產生出於當時社會大環境相適應的自然觀的。自然觀是與自然科學直接聯絡的哲學思想,理應受到科學的制約。在自然科學飛速發展的現時代,它必然會以科學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問題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它的觀點。因此,自然觀是科學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從書中我也瞭解到辯證唯物自然觀是自然辯證法的理論基石,它的創立為科學技術的深層研究提供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與價值論的前提,為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的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強調自然與社會的相互聯絡,認為自然科學與人類社會、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是不能分離的,只有把自然科學的發展建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從客觀規律出發,才能使自然科學真正成為人的科學。以下是我搜索帶的自然觀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應用的案例:都江堰。戰國時期川西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目標:利用岷江水資源灌溉川西平原、防洪與航運。包括三大工程及120多項配套工程。其總體構思是系統思想的傑出運用。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髮揮著巨大的效益,是我國最成功的水利工程。

自然觀對科學技術的指導作用以及對社會、經濟(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影響與作用。一個進步的科學發展模式不但會加深對科學及其發展的某些主要特徵的認識,而且會有助於從事科學研究、進一步去探索自然規律,從而促進科學的發展。科學發展模式在科學認識和實踐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任何一種自然觀在其剛誕生之時,都是促進當時科學等方面學科的發展的。就對於科學研究和人類發展的貢獻來說,還沒有哪一種自然觀能和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相比的。再結合我的專業來看,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到產品與自然與人的關係,例如利用新能源:太陽能核電水能風能等等。還有低碳減排,產品材料做到綠色環保等等。這都是考慮到產品與自然與人的關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真正適合人類適合自然的產品。

閱讀完這本書以後,我覺得從中真的學到了不少的理論和知識,這些知識都是很理性的表達了科學的重要性,也使我加深了對於“科學”的瞭解,對於我的專業和今後的理性思考問題方面都有很多的幫助。真的是一本不錯的書籍。也謝謝老師推薦了這麼一本非常值得去閱讀的書籍。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6

最近參加了一次教師培訓,是教師十大素養之科學素養,藉此培訓的機會系統的瞭解了和教師有關的科學素養。原先以為科學素養應該是搞科研的人才需要研究的,通過這次學習明白了原來那是很狹隘的想法,科學素養和我們教師的距離是這樣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兩方面:

首先從科學素養的涵義來說,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①具有科學素養的人理解科學知識的本質;

②有科學素養的人在與其周圍的世界相互作用時,能準確運用合適的科學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論;

③有科學素養的人在解決問題、做出決策、增進對世界的瞭解時採用科學的過程。

④有科學素養的人在與他周圍的世界相互作用時所採用的方式與蘊藏在科學內部的價值是致的;

⑤有科學素養的人理解和重視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

⑥有科學素養的人通過科學教育並使其貫穿自己的一生,形成了對世界更豐富、樂觀和積極的看法;

⑦有科學素養的人具有許多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操作技能。這七方面對於教師來講,是我們每天處理事情時都要用到的,是應具有的基本素養。其次再從教師的職業特點來說,由於教師的職業物件是正在成長中的活生生的人,人人不同,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使得教師的工作具有複雜性;教師的工作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就決定了教師的工作具有示範性,另外,教師的工作還有創造性和靈活性以及長期性和長效性等特點。教師的職業工作特點也需要教師要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必須不斷充實自己,保持活力,保持發展的動力,以減少工作的不適感和倦怠感。

既然教師需要有良好的科學素養,那麼作為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又應該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呢?

第一,要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樹立適應教育創新的科學觀、學生觀、師生關係觀。現代科學觀的教學是變“教”學問為“做”學問。

第二,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素質的'提高,要依賴不斷的學習,不僅可以通過攻取學歷的方式來學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身不斷地積累和留心社會發展變化來學習,還可以讀書,看報等等,只具備學科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既能“一專”,又能“多能”。

第三,還要具備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這些能力的形成主要還是靠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自我培訓,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大連教學基本功。

第四,要具備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過程本身是教師重新學習的過程,是教師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改善並趨向合理的過程。

第五,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在日常繁重的教學活動之中,教師獲得提升的主要渠道就是教研活動和上課實踐。

第六,中國小教師要同時具備自然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

教師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我將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反省和積累,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幸福教師!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7

看到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人文科學呢,什麼又是人文科學的物件呢?卡西爾並沒有直接回答這樣的問題,當然不是他想賣關子,他並不想糾纏在名詞解釋上,而是有更深層的考慮,那就是,人文科學的物件,乃至人類認識的物件,是因何又是何時進入哲學反思之域的呢?

卡西爾同意柏拉圖的說法,認為驚異其實乃是一種哲學的激情,一切哲學思維之根本,都可溯源於這種驚異。上古的神話首先透露了人類驚異的物件,它們包括天體的執行、晝夜的交替、四季的折返等物理自然世界的規律現象,也包括風俗習慣等道德人事世界的約束力量。這兩種世界的井然有序在混亂的諸現象中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令人驚歎,所以在神話中它們經常一起成為創世神的傑作。同樣充滿神祕的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工具和智性工具,它們雖然是人類的作品,卻顯得不僅不能為某一個個體所企及,甚至不能為整個人類所企及,人們只有在文化神話中把它們的發明權賦予一位上帝或神靈(在中國是賦予某位聖王,神農氏、有巢氏、軒轅黃帝之類)。

通過神話和宗教,我們隱約有這種印象:"人類的文化並非是單純地為被給予和單純地為不言而自明的,相反地,人類文化乃是一種有待詮釋的奇蹟。"這種奇蹟難道不是讓人驚異的嗎,哲學的反思要解釋這種奇蹟,首先要擺脫神話的解釋,創立能夠回答這些問題的獨特的和自足的程式或"方法"。這個過渡性的步驟在希臘哲學中首度展現,象徵著精神文明的重要轉折點。

通過對神話解釋不定多元性的批判,人們認為有所謂的存在的貫徹的統一性,而且又認為有一原因上之徹底統一性和上述的統一性相應。而純粹的思維能夠掌握這種統一性。思維的批判與重建的這項龐大工作,就其出發點和目標考察,大致可以被概括地歸納為一個基本概念——邏各斯。

邏各斯這個概念首見於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中。赫拉克利特認為,一直以來自然哲學的思辯徘徊於其中的知覺,是無法透視"事務的展現"的深向度的,只有思想(Denken)能使我們擺脫個體性的枷鎖,使人類不再順從一己之意見而能理會那普遍的與神性的。個人的見解被普遍的宇宙法則代替,人類得以擺脫神話式的夢幻世界及狹隘的感知世界之樊籠,進入醒覺狀態。赫拉克利特這一想法貫穿了各個希臘哲學學派,奠定了西方哲學思維的新方向,一切對於實有之認識從此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涉及"邏各斯"這一基本概念——也因此必須涉及最廣意義的"邏輯"。即使後來哲學的領導地位被褫奪,人們嘗試到哲學無法達到的領域去尋找所謂"普遍與神性"時,情況依然如此。

根據巴門尼德的比喻,希臘人的存在概念赫真理概念有如一個固定地靜處與其自己中心點的"圓滿之球體",兩者都是自我圓滿和自我封閉的,不但和諧,甚是是存在真實的同一性的。基督教的二元論宣告了這一同一性的終結。基督教哲學從來不敢對天啟與理性、信仰與認知、恩典國度與自然國度的對立表示否認,既然不能不能消除兩極間的張力,他便傾向於在其自身之範圍內運用其自身的思維工具使它們互相協調。理性和哲學既然不能自己照亮自己,於是便乞求較高一層的光源,只要它們注視這一光源,讓信仰作嚮導的話,理性便可臻於那為它安排好的目標。信仰之原力透過恩賜的途徑亦即神的"光照"為人類獲得,同時決定了人類認知的內容和範圍。英國中世紀神學家安塞爾姆的一句話——信仰尋找理解(意思是:基於信心,信仰者會力圖運用理解,加強自己對神的認識,從而讓信仰進一步鞏固)——可以看作中世紀基督教哲學的縮影與箴言。

在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中,兩極的衝突似乎消弭了,文化世界似乎以穩固的宗教性為核心再度統一起來了。但這精巧的建構在數學性的自然科學重新迴歸時,立刻土崩瓦解了。開普勒和伽利略的研究成功地於智性與感性之間建造勒一條古代科學與古代哲學一直無法建造的橋樑。在數學知識面前,"感觀世界"與"理智世界"之間的最後一度阻隔似乎也要崩潰了。事物被幾何學的律則性駕奴,滲析著數的和諧,在這一普遍秩序之前,亞里士多德/經院物理學所安立的較高與較低、上面的與下面的世界的對立銷聲匿跡了,世界只是單單一個,正如世界之知識和宇宙數學只有一種一般。

笛卡兒的"普遍數學"概念為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構想覓得了一個徹底的哲學理據。完全自律的普遍數學世界作為秩序與尺度的世界概括並窮盡了一切知識,自此理性才可以以清楚和明晰的理念涵攝進而穿透和制服存在之全體。但存在終有一些特別的根本區別,廣延之實體比鄰的就是思想中之實體,物質世界服從數學思想的統轄,物質與廣延性的同一確保了自然哲學與數學的同一性。廣延之實體與思想之實體必須自一共同原始基礎,亦即上帝的存在導生出來,笛卡兒在剖析這個原始層面士,不得不遺離其普遍數學概念,而運用中世紀存在論的概念。在這裡,笛卡兒的方法一元論不得不就被實體的二元論所結束。

笛卡兒的後繼者一直努力摒除這一矛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都抱著為泛邏輯主義和泛數學主義取得證明的'信念。古典的理性主義不滿足於對自然的征服,它們不承認人類精神建造的"國度中之國度",而要將其置於與自然同樣的律則性之下。數學性思維的圈套要以同樣的方式籠罩物體世界和心靈世界、自然的存在和歷史的存在。

維柯是第一位尖銳提出這一個問題的人:歷史學是否可以如物理學和天文學一般以數學化的方式去表達,歷史學是否只不過是"普遍數學"的一個特殊例子呢?維柯認為,歷史知識在方法上的特色和特殊價值是在純粹數學知識之上的,笛卡兒《思想導引規則》提到的"人類智慧"這一理想的真正至極成就應在於這一種歷史知識之價值上。

就知識問題而言,維柯信奉如下最高法則:一切存在只對它自己所造出的事物能真確地理解和貫穿。人類的知識範圍不能超出其創造的範圍之外,自然作為上帝的構作,只能在創造它的神性理智中全相朗現。如此,數學也不能關聯於它將要模仿的實在的自然物件之上,而只關聯於一些思想自由投射地創造出來的觀念性物件之上。

這樣,人類知識便面臨著一項無可避免的選擇,一方面導向"實有"的領域,但這種情況下知識不能完全穿透其物件,另一方面可對物件獲得一完全的體會,但它不能逾出自己的概念構作範圍之外,物件的性質就是知識為它作隨意界定時所賦予的性質。如果要在這兩難中謀出路,必須逾越於數學知識和自然的經驗知識領域之外。

人類文化之作品乃是唯一能於其自身之中把兩種條件統一的,而這兩種條件正是圓滿的知識的基礎。這些人類的文化作品不但具有概念構思性的存在,而且更具有一特定的、個別的和歷史性的存在(這一存在的內在結構對於人類的精神是可臻及的和開放的,因為人類的精神正是此一存在的創造者)。神話、語言、宗教、詩歌,都是與人類知識相應的物件,維柯正是從這些物件著手締造他的"邏輯",於是邏輯學首度敢於突破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範圍,把自身的世界建構成為一人文科學的邏輯,作為語言的、詩歌的和歷史的邏輯。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8

在《中國兒童百科全書科學卷》這本書裡還讓我覺得最神奇奧祕的是關於太陽的文章。

太陽是由,太陽黑子、光球層、對流層、輻射層和日核組成的。太陽的中心叫日核,這是一個高壓和高溫的區域。日核是太陽的核反映堆,從這裡釋放出的能量,使太陽閃著耀眼的光芒。氧原子聚在一起,形成氧氣。

這個反映產生的能量,從核心穿過輻射區,到達對流區,氣體不斷的被加熱,形成沸騰的氣泡,上升到太陽的表面,然後,氣體下落,重新被加熱,形成周而復始的迴圈。太陽的的外層-------光球,只有500米厚,溫度在5500℃左右,比日核要“涼爽”的多。她總是處於不斷的運動狀態,就像茶壺中的.水在不斷沸騰一樣。成千上萬的氣體噴流,又叫做針狀體,不斷地躍升到10,000千米高的太陽大氣中,這就是色球層。

更讓我不可思議的是,距今70億年後,太陽中用來做燃料的氧氣將會耗盡。最終,太陽將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同時吞沒水星,也許還有金星。大洋和大氣將不復存在,地球岩石表面將在1500℃的高溫下融化。金星在太陽的背景下,將只是一個小黑點,它可能很快被龐大太陽吞沒。我讀完這篇文章,令我感嘆,原以為地球隔50億年後滅絕,太陽不會滅絕的呢,原來太陽和其他行星一樣都會滅絕的呀,我還真小瞧了這本書呢!

這本書不僅讓我豐富知識,還讓我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我不懂的地方數不勝數,但是興趣最重要,只要有了興趣多大的困難都不怕!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9

時間如流水,轉眼已經又到了另一個學期末,每個人都在不斷的成長。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領導科學與藝術》的課程,我覺得這是一門非常有內涵的課程,雖然我們現在還不是領導,但是周老師卻讓我們體驗了站在領導的角度去對待人和物,教會了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做一個成功的人,怎麼去當一個好領導。通過學習這一門課程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論素養和自身的素質,可以說《領導科學與藝術》是對我的一次昇華,讓我受益匪淺。

雖然這輩子我可能都在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但是學習了這一門課程之後讓我加強了作為領導的能力,談到怎麼樣處理好各種型別的人際關係,懂得了作為一個領導要公私分明,體諒下屬,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做得好的`要及時給於獎勵。同時也讓我懂得了要成為一個領導就必須發奮圖強、自強不息,作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社會,敢與主動承擔責任。

最後還有能呢!就是我們那帥氣、幽默、樂觀、盡職盡責的周老師。雖然這門課程就要結束了,但周老師教會我們的“領導科學與藝術”將會一直陪伴我們走過每一段路。謝謝!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10

攜帶著對教好國小科學這門課的渴望,我再次捧起《國小科學課標》,再次領悟課標精神。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學不僅作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驅動力,也代表著一種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一種當代公民必備的素質。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小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國小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概念,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發展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初步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發現自然規律、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過程和方法。在國小階段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學概念的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瞭解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11

在讀完《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故事》後,我的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片對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敬佩之情。

這本書裡主要講了二十七個我國古代科學家的故事。反映了二十七個科學家對科學的刻苦研究以及他們對科學的勇敢創造。介紹了他們對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貢獻,激勵我們努力學習,立志攀登科學高峰。但是我對李冰和他的兒子李二郎更加敬佩,他們是我古代的傑出水利專家。就是他們領導人們建築的`都江堰,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陳旉讓我明白了做一個農學家非常不容易,他在南方長大,自己種莊稼,用功鑽研農業技術,還寫了一部書,名叫《陳旉農書》,這本書對中國農業生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扁鵲是五世紀左右一位著名的醫學家,他用“四診法”(望、聞、問、切),診斷好了很多病人,並且對中國古代醫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西方有很多天文學家,比如說: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但在這些天文學家之前一千多年,我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他的名字叫張衡。他造出了地動儀和渾天說,對中國古代天文學作出了貢獻。

《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故事》告訴了我很多知識。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12

我讀完了《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首先是前言和目錄它上面寫了即將為我們講述的名人·科學家的名字。

“鐵路之父”詹天佑·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大師竺可楨·自學成才的數學家華羅庚·“科學巨星”牛頓等他們的.故事讓我深深感動,也讓我知道了大自然的神祕和科學的力量。

尤其是為科學獻身的布魯諾讓我非常感動。他的全名叫喬爾丹諾·布魯諾,1548年出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諾拉鎮。他從小勤奮好學,對文學·邏輯學和辯論學都有所涉獵。當他閱讀了哥白尼的《天體執行論》後,他立即被深深吸引了。他決定摒棄宗教思想,追隨科學真理,他的行為引起了教會的強烈不滿。在當時的社會,天文學也是存在爭議的科學。

由於布魯諾堅持信奉哥白尼學說,宗教不滿他的叛逆,1519年布魯諾被捕了,他被送到羅馬受審。

在法庭上紅衣大主教羅伯特·貝拉赫曼問道:“布魯諾,你還堅信地球是運動的嗎?如果你還抱著哥白尼學說不放,等待你的將是火刑!”

“哥白尼說宇宙是恆星繞太陽組成的天球,宇宙其實是無邊無際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也不是。你們說上帝在地球上創造了人類,其實禹州市無限的,上帝管不了它的!”布魯諾毫不畏懼地說。

惱羞成怒的羅伯特主教對他施以火刑,布魯諾被活活燒死了……

布魯諾為了他的理想探尋了一生,歷經艱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那不畏死亡·捍衛真理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

科學的讀書心得 篇13

《遊戲中的科學》這本書帶給了我們四百多個遊戲中的發現、實驗、和原理,啟發我們動腦動手揭開一系列的奧祕,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

書中通過有關天文、化學、生物、物理等多個生活遊戲現象來解釋、分析。其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我還親自做了實驗,你別說,還真有意思。其中一個就是不怕風暴的硬幣。

我把三枚大頭針插在木板上,然後放上一個硬幣,用嘴對著硬幣吹,可是吹了幾次都沒有吹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呢?書上告訴我:由於氣流無法觸到硬幣表面和光滑的邊緣,它只能從硬幣下方通過,因而減弱了氣壓,而上面正常大氣壓卻更結實地把硬幣壓在大頭針上。如果把下顎放在臺兒上,伸出下嘴脣向前吹去,硬幣就能吹掉了。於是我按照書上的方法向硬幣吹去,果然吹掉了。看來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我們瞭解了其中的`原理,就會迎刃而解。

看著書上一個個有趣的科學現象,不由得想起我在生活中的科學發現。有一次,我把冰塊放進水裡,想給水降降溫,漂浮著的冰塊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覺得冰塊化掉後水面應該上升。不過冰塊化掉後水面不但沒上升還下降了一點。我很納悶:冰塊融化後,為什麼水面會下降呢?我再次把冰塊放進水裡,“撲通”水面在冰塊掉進去上升了,這成為了我解決問題的關鍵。我隨後明白了,水杯底面積乘與上升高度,就等於冰塊的體積。冰塊在融化後水面從高降低是因為冰與水重量相同,冰的體積大,所以冰融成水,體積有一定變化。之前,我理解為冰放進水裡水面不變,導致理解錯誤,其實,冰放進水裡,水面已上升,而不是不變的。

這就是生活中冰與水的問題,我為我成功破解感到高興。是啊,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對於那些司空見慣的問題只要見微知著,勇於探索,就會發現真理。這正如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