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李白行路難古詩賞析

校園 閱讀(3.03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難古詩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李白行路難古詩賞析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譯文:

金盃裡裝的名酒,每鬥要價十千;玉盤中盛的精美餚菜,收費萬錢。

胸中鬱悶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裡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溪,閒待東山再起;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麼艱難,多麼艱難;眼前歧路這麼多,我該向北向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賞析一】

這是李白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 應該是寫在天寶三年(公元774年)李白被權貴排擠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於是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他餞行。而面對金樽美酒、玉盤珍饈,卻只能“停杯投箸”,“拔劍四顧”,一片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象徵了人生路上的艱難險阻。才學識見如李白,曾經在宮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卻因為小人進饞而“賜金放還”從此險山惡水,天各一方。

未來的生活中,閒來垂釣,宛如昔日垂釣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歷史上又有的這樣一個典故:伊尹在受湯之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起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詩人又有了對未來的新的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艱,雖然未來還會有機會,但是萬般的艱難險阻、矛盾,都閃現在詩人的腦海中。最後,出於詩人本身積極入世的願望和毅力、決心,他吟出了這樣的千古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首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屬短篇。但詩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以及高昂的氣勢,使它成為後人稱頌的千古名篇。

【賞析二】

《行路難》,樂府古題,多寫世路艱難等內容,現存最早作品是南朝宋鮑照十八篇。李白此詩約作於41歲前,那時他正漫遊各地,謀求出仕以建功立業。

起四句高開低走。“清酒鬥十千”,語出漢曹植《名都篇》詩“美酒鬥十千”。好酒每鬥十千錢(即萬錢),誇言價格之高。“直”,同“值”。“停杯”二句化用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如此盛筵,正好大快朵頤,而詩人卻沒有胃口,推杯擲筷,拔劍而起,茫然四顧,無所適從。四句有意設定不同尋常的生活情節,聳人聽聞,以構成懸念。

詩人當歡不歡,究為何事?這便逗出下文:欲渡黃河,而冰塊阻塞河道,渡不過去;欲登太行山,而大雪覆蓋山岡,登不上去。二句點題,以自然之旅的行路艱難,比喻政治之旅的行路艱難。仕途既不順利,知難而退可也,何必自尋煩惱?令人糾結的是,詩人不想放棄,他對政治還有所盼望。於是乃有下文。“閒來”二句,暗用了兩個歷史典故:相傳姜太公曾在磻溪(在今陝西寶雞東南)垂釣,得遇周文王,後輔佐文王之子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得遇商湯,輔佐商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用此二典,可見詩人自我期許之高。這中間的四句,抑而後揚,詩情復又振起。

然而夢想是夢想,現實是現實。一旦返觀現實,詩人再次跌落苦悶之中。“行路難!行路難!”一疊連聲的嘆息,使讀者感覺到,詩人彷彿就站在我們面前。“多歧路,今安在?”二句換韻,乘勢也換出新意:行路之難,不僅在路有障礙,還在岔道甚多,正確的路今在何處?想到這裡,詩人豁然開朗:“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也必有路!黃河不通,太行不通,大海通不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自言其志:“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末二句是說,人生不可能總是逆境,我且高高升起船帆,一定會有“長風”到來,助我破浪直渡滄海!幾經感情的煎熬與掙扎,理想主義與樂觀主義還是佔了上風,詩的旋律最終又拉昇回到了高音區。

此詩情緒激烈,波動幅度大,振盪次數多,時沉九淵,時騰九天,藝術張力大,故文學感染力強。其自強不息的信念,為理想而百折不回的價值觀,既帶有盛唐時代精神的投影,也是李白個性氣質的典型體現。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聯絡緊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鬱賢皓《李白集》以為前兩首作於開元十九年(731年)前後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無成而歸之時,第三首作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