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範文

校園 閱讀(8.29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範文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範文1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

2、學生會用多種方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和求知慾。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都喜歡看《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片嗎?今天,草原上要舉行運動會,第一項田徑專案是競走,參賽運動員是喜羊羊與懶羊羊,懶羊羊走長方形的路線,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線。都走一圈,看誰走的快?懶羊羊說:“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圖,出示多媒體課件)

同學們,你們來當評委,看看懶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嗎?

引導:喜羊羊和懶羊羊可不是光憑你們的猜想就能說服的,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驗證,讓他們心服口服。你覺得喜羊羊和懶羊羊走的路線與我們所學的哪一個數學知識有關?(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揭題:你們真聰明!老師非常欣賞你們對數學的敏感。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問題.提問:他倆所走的路程到底怎麼算呢?

板書課題: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

二、探索新知:

1、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長方形,動手摸一摸長方形的一組長邊,再摸一摸長方形的一組短邊。長方形較長的一組對邊叫做長方形的長,較短的一組對邊叫做長方形的寬。請同學們動手量出所需的資料,再算一算它們的周長。

2、引導:從同學們的臉上,我可以看出你們肯定有成果了,誰願意給大家展示一下。(學生說教師板書。要求說清這樣做的道理。)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有這三種:

(板書)

(1)6+4+6+4=20(釐米)周長=長+寬+長+寬

(2)6×2+4×2=20(釐米)周長=長×2+寬×2

(3)(6+4)×2=20(釐)周長=(長+寬)×2

3、提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說說你的想法。

4、請同學們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練習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長。

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有這兩種:(板書)

(1)5+5+5+5=20(釐米)

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

(2)5×4=20(釐米)邊長×4=周長

提問: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說說你的想法。

提問:要求正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什麼條件(邊長)。

5、提問:懶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長方形草坪的長是12米,寬是6米,請你們幫它來算一算這個草坪的周長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寫出計算過程。

6、解決了懶羊羊的問題,那我們就來幫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邊長是9米。請你算出它的周長。

7、同學們比較一下誰走的路長?(一樣長)

8、談話:原來,他們倆走得一樣多,經過科學地計算,懶羊羊心服口服了,他們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賽中。

三、鞏固練習

1、請你量出需要的資料,並計算它的周長。

2、如果繞籃球場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

3、試一試:正方形的手帕的邊長使25釐米,他的周長是多少?

它的周長是100釐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長方形嗎?它們的周長相等嗎?

四、拓展延伸:

課下練習:

一根長24米的繩子

(1)圍成一個正方形。圍成的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米?

(2)圍成一個長方形,如果長方形的長是9米,寬是幾米?

想一想:如果長不是9米,還能圍成哪些長是整數米的長方形呢?

(讓學生獨立思考,再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圍成的圖形)

五、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2、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在生活中有許多關於周長的有趣的問題,只要我們去認真觀察,去仔細發現,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範文2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角的特徵。

2.經歷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活動形式,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初步形成評價意識。

4.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景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根據角的特徵辨認角。

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塊、白紙一張。

教師準備:直尺、各種形狀的繼母若干;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白紙各7張;長條12根;圖釘若干。

教學過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課題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課件展示實物(紅領巾、鐘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實物中的角分別在哪兒,引導學生把角比劃出來。(隨著學生的發言,課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課前收集的資訊。

方式二:現場收集生活中的角。

①老師交待收集的場地範圍(教室)和交流的時間(2分鐘)。

②學生收集、交流資訊。

③反饋。(引導學生邊說邊比劃出角。)

2.揭示課題。

師:通過發現,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今天我們就一塊兒去認識角。

板書:認識角

二、實踐感知,建立表象

1.畫一畫,剪一剪。

老師給每個小組提供各種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積木)。

(1)老師交待操作的要求:學生在以上材料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工具在紙上畫出角,再把它剪下來。

(2)學生自行選擇工具,實施活動。

(3)集體交流:把剪下圖形中的一個角比劃出來。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點。

(1)摸一摸剛剛比劃的角,有什麼發現?

(2)學生彙報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①尖尖的。

A.示範摸到角的哪個地方是尖尖的,引導全班學生再次感知。

B.取名稱。

師:其實這個尖尖的是一個點。(板書)知道了這個點叫什麼嗎?想給它叫什麼?(把學生取的名稱寫下來。)

C.得出名稱。(板書:頂點)

②平平的、直直的。

A.引導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學生髮言,得出名稱。(板書:邊)

③、④……

3.小結:像這樣的圖形我們說它是一個角。

4.閉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樣子,可以用喜歡的方式比劃比劃。

三、活動操作、鞏固應用

1.活動(一):找一找。

(1)明確活動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學具袋中摸出一個帶角的圖形。

(2)反饋摸出的圖形有:

(3)分組交流:①每個圖形的角在哪兒?②每個圖形有幾個角?

(4)用手勢反饋。學生可能對第三個圖形有異議。老師抓住契機以辯論的形式得出正確的結果。(此環節中引導學生作評價。)

2.做一做。

(1)交待活動要求:在組內選擇有用的材料(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卡紙、長條、圖釘)製作一個你喜歡的角,然後展示在教室兩邊。

(2)學生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開始活動。

(3)組織學生參觀作品。

(4)學生質疑、評價、提問。

如:能告訴我這個製做的角在哪兒嗎?

四、延伸

1.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角,關於它你瞭解了多少?(鼓勵看書)

2.延伸:關於角,你還想知道什麼?

師:課後同學們可以去查查有關資料,瞭解有關角的知識,我們下節課再繼續交流。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範文3

《觀察物體》: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94~9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際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並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拍照嗎?劉老師拍了兩張學校校門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課件出示校門的照片)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

小結:同一個校門,在它的裡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樣子是不同的。

談話:老師這裡還有兩張照片,你知道是在什麼地方拍的嗎?(課件出示教室前後的照片)

引導:仔細觀察這兩張照片,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樣子也不同。

[評析:讓學生觀察自己學校校門和教室的照片,學生有話可說,興趣高漲,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識經驗。]

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生活中的物體。(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合作探究

1、指導觀察。

出示並介紹小猴。

示範:下面我們來觀察小猴,請小朋友看老師是怎樣觀察的。(邊說邊示範)我先觀察小猴的前面,像這樣(從前面平視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麼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師看到的是這裡四幅圖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圖片讓學生選擇)

讓每個小組的1號小朋友學著老師的樣子觀察小猴的前面,師生共同評價。

繼續示範:再觀察小猴的左邊,(教師轉到小猴的左邊)這回老師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圖片呢?(一邊看,一邊從四幅圖片中找出相應的圖片)哦,是這一張圖片。(舉起小猴左側面的圖片)

談話:下面請每組的四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並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按要求活動,並從四幅圖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教師巡視,注意糾正不規範的觀察姿勢。

反饋:請每組1號小朋友舉起你看到的小猴圖片,(學生舉起圖片)說一說,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別讓每個小組2、3、4號小朋友舉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並說一說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較:(舉起每個組2、4號小朋友選擇的圖片)這兩張圖片,分別是每個組2、4號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們分別是哪個小朋友看到的嗎?你是怎樣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評析: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是有效組織觀察活動的前提。讓學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圖片,有利於學生初步體會觀察者的位置與所看到的檢視的對應關係。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區分小猴的左側面和右側面,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同。]

2、換位觀察。

談話:剛才每個組的四個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了小猴,每個小朋友觀察到的小猴的樣子都是不一樣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麼樣子嗎?請每個小組的小朋友按這樣的順序(手指順時針方向)換個位置再觀察,並在四張圖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觀察後,組織反饋。

繼續換位觀察,使每個學生都分別從四個位置觀察小猴。

提問:通過剛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你發現了什麼?

[評析:換位觀察,並找到相應的檢視,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觀察者的位置與檢視的對應關係,從而深刻體會到觀察同一個物體,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不同。]

3、學會判斷。

談話:小紅、小云、小芳和小玉也為這隻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個例題的情境圖),你知道下面這些照片(出示四幅圖片)分別是誰拍的嗎?

學生回答,並闡述理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連線。(著重讓學生弄清判斷從左側面和右側面看到的檢視的方法。如:當學生說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圖時,要讓學生說一說是根據什麼判斷的,是怎樣想的)

[評析:引導學生應用已經積累的觀察經驗,通過想像判斷每一張照片分別是誰拍的,把學生的認識水平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上升到“根據看到的檢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這一層次,加深了學生對觀察者的位置與檢視的對應關係的理解,發展了空間觀念。]

三、活動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瞧,校園裡有一輛汽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三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這輛汽車,你知道右邊的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嗎?

學生獨立完成後,組織反饋。

2、“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請小組長拿出這樣的茶壺,(出示茶壺)像這樣放在桌上,(放在一個小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

學生到黑板上分別指出自己看到的檢視。

提問:你能說出你們組其他三個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著重引導學生根據壺嘴和壺把的朝向判斷茶壺的左檢視和右檢視)

四、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