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九年級語文下冊隆中對知識點

校園 閱讀(1.23W)

在學完九年級語文課文之後,要學會總結歸納語文課文的知識點。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九年級語文下冊隆中對知識點歸納,希望對你有幫助!

九年級語文下冊隆中對知識點

  隆中對知識點:文章背景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北魏曹操在統一北方後,準備南下消滅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等,而劉備此時兵微將寡,正是求賢若渴之時,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胸有成竹的為劉備提出了戰略決策,本文所記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始末和他與諸葛亮問答的`情況。對,對策,答問的意思,封建時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問題,叫對策。

  隆中對知識點:文章分段

1.第一部分(第1段):寫諸葛亮“躬耕”而“好為《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是正面寫他有不凡的抱負;“時人莫之許”從反面襯托,說明一般人不瞭解他;“惟……謂為信然”一句則從側面寫出只有知己才真正瞭解他。這一段使人們對諸葛亮有一個初步認識。為下文劉備的出場作鋪墊,為徐庶薦諸葛亮埋下伏筆。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諸葛亮比作“臥龍”,這一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一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龍”是傳說中的動物,“臥龍”是說它目前雖然臥伏在草野之間,一旦風雲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劉備的“君與俱來”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對諸葛亮還沒有真正瞭解和高度重視。徐庶建議劉備親自往訪,“不可屈致”,就進一步說明諸葛亮的卓越不群,從而提高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併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

3.第四部分(第6段):寫關、張不悅和劉備稱他得亮“猶魚之有水”,照應開頭,再次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一比喻也寫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為滿意的心情。

從這幾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敘事上既簡潔又生動,雖系節選,但有首有尾,獨立成篇,全文過渡自然,聯絡緊密,重點突出,結構完整,值得學習借鑑。

  隆中對知識點:重點句子

1.“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

2.“欲信大義〈於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張大義。

3.“曹操比〈於袁紹〉”——曹操和袁紹相比。

4.“信義著〈於四海〉——威信和正義在全國都很顯著。

5.“跨州連郡者”——指控制幾個州郡的地方軍閥。州、郡,均為當時的地方行政區域。

6.“將軍豈願見之乎?”“將軍豈有意乎?”——兩個“豈”字都不能譯為“難道”,應譯為“可”,表示一種委婉而期待的語氣。(一說“豈”,相當於“其”,表語氣,亦通。)

  隆中對知識點:總結全文

《隆中對》一文僅用五百餘字,材料又以對話居多,但能鮮明地樹立起諸葛亮的形象,這是隻有大手筆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於作者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等手法,從不同角度來突出諸葛亮的品行、性格、遠見和才能,另一方面又處處圍繞諸葛亮進行詳略得當的剪裁,使得重點突出,中心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