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語段賞析

校園 閱讀(1.41W)

1、多年來,我在學校裡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語段賞析

品味: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了他的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全文就是圍繞著這個論題進行論述的。

2、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品味:這一段揭示出中國傳統教育的目的,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不一樣。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3、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學家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裡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裡,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觀點是不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品味:這兩段文字舉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例子,證明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4、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品味:這兩段文字是後面幾段的總說,說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於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

5、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品味:這一段說明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探測。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6、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緻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嚮導。至於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品味:這一段講的是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細緻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並講了對選定目標、完成目標的要求。

7、時至今天,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品味:這一段是說,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功課成績很好而不會做研究。這裡指出了中國學生的短處及產生的不良後果。

8、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品味:這一句是過渡句,承上啟下,“不但……而且……”揭示了兩部分之間的遞進關係。

9、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品味:這一段舉了自己由於受傳統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頭的事例證明光

“用功”埋頭讀書,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證明受傳統教育的中國學生有“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踐,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的弱點。

10、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品味:這是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得出結論,向青年人提出“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