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莊子》讀後感15篇

校園 閱讀(5.73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莊子》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莊子》讀後感15篇

《莊子》讀後感1

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姓莊名周,“子”是尊稱。他於公元前396年生於宋國蒙地,逝於前286年,一生著有《養生主》等7篇著作。

《莊子》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著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為蝴蝶的夢。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脫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一天,莊周在濮水河邊釣魚,兩個人勸他做官,可正是因為他喜歡自由自在安詳自得的性格,使他免受世俗的打擾,一輩子生活得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否則,或許他也整天與世人一樣生活得緊張繁忙,在日常事務中掩埋像他這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了。而莊子最令我折服的莫過於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於人的一生,固然會經歷生、老、病、死,莊子面對妻子顏玉的死時顯得很從容,不但不哭,反而敲著瓦盆唱歌。原來,莊子認為顏玉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現在他的妻子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她又安靜地回到了大自然。莊周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歎的!

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麼死後,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讀後感2

近來聽於丹對《莊子》的詮釋,更有一種賞心悅目,如沐春風的感覺。

莊子,名周,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他是我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雖然我也讀過《論語》、《孟子》等古典名著,而《莊子》給我也從中受益匪淺,聽著于丹教授的講解,別有一番感受。她個“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讓古典文化進入千家萬戶,讓經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會競爭愈來愈列的今天無疑給每一個人一劑提升自身修養,緩解社會壓力的良藥。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莊子的無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類應是大自然系統的子系統,服從於規律的安排,“人定勝天”是人類理想的豪邁,其實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更需要有一種淡定的生活態度,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在不為中有為來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內皆兄弟是孔子、孟子、莊子等聖人留給後代的不可磨滅的真諦。

欣賞“無欲則剛”的境界,嚮往一種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處於一種淡泊寧靜的幸福狀態,真的很愜意!

《莊子》讀後感3

從朋友處借得《莊子》心得一書,此書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通過莊子每一個不同的寓言故事來講述,偶爾看看這樣的書對淨化人的心靈有一定的幫助。 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在功名利祿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於都忘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閒適放鬆。這些離我們太遠了! 如今媒介如此發達,資訊如此快速,科學給了我們無窮力量的時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每一個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許,我們在心智上的殘缺更多了。 人有肢體上的殘疾,也會產生心理上的殘疾,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殘缺,那是因為心理上的殘缺,不像身體上的殘疾那麼容易被人看見。這種殘缺有可能是在某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自己犯的一個錯誤,也有可能是在某種時刻自己受到的一個打擊,從此不知不覺就積澱下一種毛病。

莊子告訴我們,在天地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順應生命形態,就首先要把這些遺憾和殘缺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應該想的是怎麼樣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莊子在最後還講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個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難都能闖過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過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實人生無非是盡心盡力,僅此而已!!

《莊子》讀後感4

這段時間讀完了莊子,小有感悟,很欣賞他達生的生活態度和那份超脫世俗的瀟灑,但聖人的思想只能借鑑,我可以將世俗名利看淡,但無法做到其逍遙遊的境界,畢竟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有一個詞叫“責任”,自己可以粗茶淡飯,至名利於腦後,但上有父母需要贍養,將來還有妻兒需要照顧。生為男兒,不論才能深淺,地位高低,身上都有一副重於山的重擔,小到撐起家庭,大到挑起江山。還有一個詞叫“付出”,得到或許不是最有價值的,但付出會讓自己變的有價值。“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嚷嚷皆為利往”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捨棄的追求,雖然俗,但很真實。

不可能人人淡泊名利,去追求那種逍遙的境界,莊子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只是個人追求精神上的豁達境界,或許他是快樂的,但身為一個男人他是失敗的,他連自己的生活都解決不了,生命是精神的載體,生存尚且不易,何談理想抱負,我不覺的追求利祿是件低俗的事,真正的王者奪取天下為的是造福於天下,人不能為名利而生,但可以用名利來做更多的事。天地人神鬼,不可能人人成仙成佛,假如人人都出家,那他們又來渡誰?又有誰來供奉先聖。

我現在覺得應該各自修本體,不需要別人來渡,多少成功人士不在乎名利,生活低調,我覺得他們體會到了莊子思想的真諦,但從做人來講比莊子要成功,也許是我的境界還不夠高,沒有體會聖人思想的真髓,現在只是晚上睡不著,隨便談談個人想法,也許自己將名利看的過重,思想上有誤區,看者大可一笑了之。

《莊子》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莊子》的書。《莊子》是一本哲學名作,但又不僅僅是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讀完後,我感受頗多。

其中逍遙遊中的“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讓我記憶猶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我想我從大舟與水的關係看,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幹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才會有成功的可能。而現在處於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打好基礎,認真學習,天天向上,為我們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礎。

而大宗師中的“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的大意是(朋友應)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於無為之中。這讓我明白交友要達到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為。這才是#39;莫逆之交#39;。所以我們在結交朋友時,應該順其自然,不應故意而為之。在幫助朋友時,我們不應該去奢求他有什麼回報,而是自願的去幫助他。這樣才算得是真正的閨蜜,好朋友。

……

讀完《莊子》這一本書後,我收穫頗多。《莊子》這本書裡蘊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處事的方法。值得我學習,我想這本書不應該去讀一遍,我還應該再讀再理解,這正如人生那本大書,是永遠讀不完的。

《莊子》讀後感6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⑩。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11)。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14),亦因是(15)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謂之道樞(19)。樞始得其環中(20),以應無窮(21)。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馬喻馬之非馬(23),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莊子從唯心的角度分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人從生下來就開始走向死亡,人死後又是一個新的生命體的開始。有時感覺可以做的事其實是不可以做,有時不可以做的事做了卻是可以的。

天地也許就是就是放在人眼前一指高下,萬物也可能就是由馬的各部分組成的。莊子相對的角度考量。

不過莊子對生死的看法值得我們去品味,看破生死,人生去負。別的事情也就能江湖一笑泯恩仇了,不去計較一些瑣碎的事。也許人生即使做更大的事業,對於整個地球來說也是不過海中的一滴水。對整個宇宙來說更無所謂了。老莊道家以出世再入世的理論很多人難以理解,中國幾千來以道家救世、儒家治國所以不得不對道家學說加以研究。

《莊子》讀後感7

“莊子這一班”這本書讓我看了回味一再,書中的寓言故事讓人感覺到莊子的無拘無束,對存亡的價值觀有不同的觀點,真是巨大!

書中有一篇內容說到:“楚威王聽聞莊子博古通今,便要求兩位大夫戴上千金聘禮,到宋國把莊子請回來擔任卿相。兩位大夫到了宋國,巧見莊子在河濱樹下釣 魚。他倆恭敬地說:咱們大王請您幫他管理楚國。”莊子頭也不回地邊釣邊問:“傳聞楚國太廟供著神龜,神龜是情願死了被尊供在堂上呢,仍是情願拖著尾巴在 泥裡爬呢?”兩位大夫說:“當然情願活著啦!”莊子一揮手說:“你們走吧,我就願意拖著尾巴在泥裡自在地爬,才不情願被裝在錦盒裡供在堂上!”莊子甘願自 由安閒的日子,也不要捆綁在金衣玉食、榮華富貴的日子中。

咱們現在的物資豐厚了,壽數增長了,耐性卻少了,高興也少了。咱們爭奪的事物往往與自在各走各路,其實自在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缺少了自在,就算有再多 的財富那又怎麼呢?再多的財富買的起自在嗎?假如你當了金錢的奴隸,那麼你會高興嗎?我想不會!就像一隻小鳥被關在富麗堂皇的籠子裡和無拘無束的在天空飛 翔,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才會讓小鳥高興呢?一隻北極熊孑立的被關在狹小的動物園裡和敞徉在雪地裡與火伴一同遊玩,你覺得哪一種方法對北極熊比較好呢?

從這一本書讓我領會到了自在的重要,所以咱們更應該愛惜自在的韶光,仔細的過每一天,讓自己活出生命的含義,活出日子的精采。

《莊子》讀後感8

有人說學習老莊是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那些積極入仕一路順風的人往往更推崇儒家。連鮑鵬山都說“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可見老莊的思想確實是可以消人憂愁,減人煩惱的。也許因為此,老莊的思想便被賦予了淡淡的消極。不順,心煩乏時,老莊便是良藥;順意之時,又哪管道家是什麼呢!

可是事物都是兩面的啊。假使用佛家的機鋒來解釋,消極就是積極,積極便是消極。老莊也一樣,淡泊名利、不求功名、不念生死、順乎自然似乎是一種不追求,無追求,一種消極之心隱於其中;追求逍遙、釋放本性、心隨性至、堅守本心似乎又是千百年來文人志向的追求,又是積極的。只不過積極入仕的文人追求功名,這便是儒家;消極避世、追求本心的文人迴歸自然,這便是道家。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儒道兩家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都有追求,只不過追求的物件不同罷了。

可無論歸隱之人如何說其此行為旨在追求本心,他們歸隱的根源往往都是因為不得志吧。若是高官得做、駿馬得騎、擁“顏如玉”、住“黃金屋”,又有幾人仍會追求本心而放棄這些呢?所以老莊便常常在文人失意落魄無路可走之時,闖入他們的世界,以追求本心來掩飾官場不得志的落魄,這麼說來,老莊真的又是消極的了。

說來說去,似乎什麼都沒有說,可事物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積極與消極不都源於內心麼?內心是怎麼看的,事物便怎樣存在。只要內心是積極的,採百家之長,必也是一種積極的思想了。

《莊子》讀後感9

今日偶讀莊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動,僅書一文。

莊子曰:“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這四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壽命長短,是勉強不來的。我哪裡知道,貪生並不是迷誤?我哪裡知道,人之怕死,並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迴歸故鄉呢?我哪裡知道,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他從前求生呢?”莊子是在闡明,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甚麼分別,一個人活著,不過是“做大夢”,死了,那是“醒大覺”,說不定死了之後,會覺得從前活著的時候多蠢,為甚麼不早點死了?正如做了一個悲傷恐怖的惡夢之後,一覺醒來,懊惱這惡夢實在做得太長了。

憶往昔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重傷雖愈,但名醫卻告知其只能活到40歲,如果是我定會傷心不已,但常遇春卻道:“大丈夫濟世報國,若能建立功業,便三十歲亦已足夠,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縱然年過百歲,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數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人生在世無所謂之長短,但我不認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遺臭萬年”是正確的,建功立業縱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於亂世飽受外族欺辱,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義旗,驅除韃虜,是所謂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價值的,他縱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萬,身為華夏兒女見此一舉,能不熱血沸騰?

生與死只記於一線,你不能選擇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選擇你的死亡,真正讓自己活的有意義,活的有價值,生未必樂,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價值,否則我們不配享受死亡。

《莊子》讀後感10

今天總算看完了莊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兩大關口,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也;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可逃於天地之間也。我們的父母是一種無法割裂的親情,臣是自己與他人,君是自己與他人,人與人的關係也是不可逃避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我們在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安之若命,我們必須要好好想想。庖丁解牛告訴我們,人為刀,刀為心,社會為牛,你怎麼樣對待社會,社會怎麼樣對你。以無厚入有間,無厚是無我,有厚是太自我,我就是太過自我了。有間就是空隙,就像人體的穴位,刺之而不傷其身,社會的有間在哪?我們找到社會的有間,才能如魚得水。但這需要我們自己尋找,觀山為山,觀山不為山,觀山還是山,人生境界啊。我很早就讀過莊子,我只看到了逍遙,所以我是輕浮的,只看到無奈是沉重的,看不到無奈是膚淺的,只看到逍遙是輕浮的,看不到逍遙是庸俗的。我是膚淺而輕浮的,但還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應該改變下,那就需要行動了啊!我行動力又不怎麼好。散木樗材是我曾經用過的暱稱,表示無用之用,無為而無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學的感悟,萬物皆有其用,無用之用,物盡其用和用物之大用。無用就是換位思考。

最後是哲學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為無:道不是物,道生萬物,道是道本身,道即為無。無中生有,無就是最本源。我感覺: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為相對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觀者,無盡的三是萬物。還有一句現象背後無一物,現象就是本質,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愛就是愛。我好像明白我為什麼愛我女朋友了!

《莊子》讀後感11

蝶在飛,承載的是一種逍遙。

丹青揮毫的滿紙荒唐,是一種對道追尋的喧囂?是一種對塵俗的浮躁。

百年孤獨,孑然一身,總是帶著透徹的目光,和柔婉的心靈,卻不曾孤獨百年。

莊周夢蝶,夢到的是一個只有飛翔的境界,美麗的像水,平凡的貌不驚人。

《莊子》是一片遠離更遠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園般不知所措。

如垂釣,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寧靜,即使空手而還也淡不經心,它此時在九天外御風飄遊呢。即使有時無意間撈上幾分功名,他也會擲之於江湖,相位的誘惑也不住他一心,無心揮灑不羈的心。

如午寢。一般人不及莊子。看著美景心嚮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騰空了,沒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那麼悽怨,只是為挽起幾縷青色,無思無暇,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自由自在地飄有此“恣意妄為”“無法無天”,卻不管他,紛紛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羈不怯的天堂。

夢醒了,也不慌不忙,心裡也會開著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綻放。

如送喪,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為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歸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人逝,是一種太過殘酷的現實。

莊子卻卻笑著,像嬰兒一樣,純潔,無瑕發自內心,死亡是一種安詳,迴歸自然,自然就回歸寧靜的世界了。不必哀傷,不必失望,有一種東西叫做道,有一種人生叫順其自然。

《莊子》讀後感12

生活如詩,可以色彩斑斕,

生活如獄,可以苦悶昏暗,

回眸一探,轉個視線,

又是另外一片天。 ——題記

你認清自己的生活了嗎?我每天捫心自問。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夠適應外界條件,順應自然,就能活得愜意,活得精彩。

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喜歡漫步在溫暖的陽光下,暫時拋卻成長的煩惱,猛然發覺一切都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般樸實美好。

曾記得有多少次像聽天書似的上數學課,腦子飛快的轉著,卻總也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只有雙手在不停的運動,複製下老師的板書;曾記得有多少回再拿到試卷的一剎那,腦袋一片空白,心中不由涼了半截;曾記得有多少個夜晚,面對眼前的作業發呆,不知何以下手的無奈湧上心頭……很多次很多次當真為自己沉重的生活下了定義: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不是人過的。

誠然如此,我又不得不承認事物總有其兩面性,正如那令我厭煩又不能及時消化的筆記成了我最寶貴的學習資料;那令人心寒的分數背後卻隱藏著我必須消滅的敵人——學習的薄弱環節;那猶如“雪滿太行”的難題,在我努力攻克下,成功的歡欣鼓舞無可替代……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

莊子能把知識分子認為繁重、骯髒、卑賤的宰牛勞作,寫成一曲美妙的音樂演奏,那麼我為什麼不能將學習生活看成一種享受呢?既然無法無法改變學習的艱鉅性,就讓自己去適應它。

換一種眼光看生活,我知道我該怎麼做了!

《莊子》讀後感13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莊子。達生》

真正對此生有通達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沒有價值的東西;真正對命運有通達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永遠達不到的目的。

在艾爾基爾這個地區,經常發生猴子偷莊稼的事情,人們防不勝防。後來人們發明了一種裝米容器,有細細的瓶頸,使猴子能夠伸進去,拿著米卻出不來。沒有一隻猴子願意放下手中的米,使自己逃生。

人們都會對猴子的故事,啞然失笑。而,生活中的人們,會有多少為了“手中的那把米”,而耗盡自己的一生,難以放手呢?

人們往往都會關注生命中不是太重要的東西,往往都會追逐生命中有些永遠達不到或者不需要達到的東西,而錯過了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義。為生活所累,為虛名所累,為旁人的目光所累,為名利所累,這一切看似重於一切,卻其實遠比生活的真正意義渺小的多。許許多多的人,為了這麼一把看似最重要的“手中的那把米”,而忘記了生命中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精彩的風景。

印度的土著人有一個習慣,就是忙碌三天,就要休息一天。他們說,他們走的太快了,就會丟掉自己的靈魂,他們停下來,就是要等等自己的靈魂,讓靈魂能夠追得上忙碌了三天的疲憊的身軀。

我們不妨學習一下印度的土著人,享受一下生活,不是懶惰,也不是拖延,而是尋找生活中的平衡,只有習慣這種態度,才能夠準確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於為了其他東西迷失了自己。

所謂達生之道,即為對生命的一種通達之心。用感恩的心態來善待生命,用滿足的心態來善待生活,生命,也許就會更加珍貴,生活,也許就會更加美好。

《莊子》讀後感14

莊子在養生主中有言:“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莊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義地覺得,會不會是這樣的意思呢--為善嘛,千萬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獲得好的名聲的地步,而為惡嘛,也千萬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計後果以至於觸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為善與為惡之解,不知正解是什麼,我自已似乎傾向於人的社會中對於自我個體利益的兩種態度,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為利他之舉,為惡嘛,似乎可以理解為利己之舉。那麼,這兩句話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利他之舉,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為了追求獲得好的名聲的程度,因為那樣會很累很累,也不排除會因求名而失去許多本應享受的人生樂趣甚至於失去自己的生命啊;利己之為也可以行,但是不要做到面臨刑罰加身的程度,因為那樣你會得不償失地受到屈辱與失去自由甚至於失掉生命啊。

這兩句話,應當還包含著主張個人對許多事情的自主選擇與判斷的因素,因為要做到‘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其標準顯然應當為當事人自己去下結論,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為之。

做為我自己,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學過《庖丁解牛》,那是從《養生主》中節選出來的,那篇課文中是否有‘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兩句,是不記得了,但是現在因為複習《庖丁解牛》以希圖背誦之時,倒是見到了《養生主》之全文,覺得有必要全文誦讀之,也希望能從中汲取些營養,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一些,試著背誦之,也算做是進行記憶訓練罷。

試試看吧。

《莊子》讀後感15

暑假裡,我讀了《童話莊子》這本書,這本書是由一個個有趣又包含著深刻道理的寓言小故事組成。而故事的編寫者是一位瀟灑又悠閒自得的莊子,他才華橫溢、智慧過人。雖然生活貧苦,卻逍遙自在。即使遭遇挫折,也打擾不了他內心的平靜和快樂。這本書裡富有科幻和想象的色彩。有神話般的河神和海神,有童話般的大鵬鳥和大蟒蛇,也有各種各樣、妙趣橫生的物種。讀來令我彷彿身臨其境,情景再現。我在書中追隨著莊子,一起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開啟快樂的密碼。

最令我喜歡的小故事是《蝸牛角上的國家》。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魏王為點小事要出兵征討齊國,卻被一位名叫“戴晉人 ”的老者勸住,講了“蝸牛角”的寓言,讓原本攻打齊國的魏王想到:這世界無邊的空虛,不管輸贏,也只是在蝸牛角上打了一場勝仗罷了。

我讀後,深有感觸。是啊,心胸寬大些,煩惱不就變小了嗎?原來我們也像在“蝸牛角”上一樣渺小。古人竟能有這樣的想法,我們不覺得有些慚愧嗎?住在“蝸牛角”上的比喻還算客氣,想想全宇宙,我們就像看不見的細菌,而我們那些像細菌一樣的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常常為許多繁瑣無聊的小事擔心煩擾,在那些事情到來的一剎那,會放大幾百倍橫在你面前,但風平浪靜過後,又覺得變小了,甚至認為是小題大做。放下心來吧,試著把那些小事放在蝸牛角上,一切都會變小,這樣我們就可以處之泰然面對任何事情。

讓我們一起讀讀《童話莊子》,一起追隨莊子的步伐,尋找真正的智慧和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