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最新關於對音樂的賞析

校園 閱讀(2.13W)

音樂的賞析篇一:論情感對音樂賞析的影響

最新關於對音樂的賞析

摘要:音樂是一種善於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情感是技術與感受、理解的融合,這種有別於自然狀態的樂感需要天賦,更需要培養。

關鍵詞樂感理解:來源;培養

樂感是指人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與理解能力。通常表現為人在音樂欣賞或音樂表現時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感受能力。前者的表現是隱性的,潛在於人的內心活動;而後者則將這種內心活動付諸音響傳達出來。

一、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

托爾斯泰曾說:“我喜歡音樂勝過其它一切藝術”。黑格爾曾說:“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越於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的,使心靈免於壓抑和痛苦……”。首先,音樂中的投入、想象、聯想、思考的範圍是廣闊的,是不可造型的藝術,並在瞬間或長期都可以有著不同層次的情感。在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得到的音響效果,直接與人的生活經歷相撞擊,得到對作品的理解、分析,產生對人的影響,還會產生時空的超越,使欣賞者遠離此時此景,身臨音樂中所表現出的那個環境與時代,能夠與表現的內容共呼吸,共命運,共同體驗。用自已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結論(自已認為滿意的結果)。音樂本身來源於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得以提煉和昇華,情感也隨之加重。音樂藝術是綜合的藝術,它所包容的內容萬千,是其它任何藝術不可替代的,所以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以上闡述了音樂有著豐富的情感,人類的情感是最豐富的,二者不謀而合,因此可以通過情感的體驗使普通高中的學生更廣、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樂藝術的教育和培養。

二、 樂感需要天賦,更需要培養

在音樂欣賞中,一個人若難以或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音樂的美,便認為他的樂感不好;同樣,在音樂表現中,一個人若難以或不能貼切地傳達音樂的美,我們也會認為他的樂感不好,因而樂感這一概念的涵義應當包括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兩方面。

對於樂感的來源,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樂感是先天性的,父母給的,有人則認為樂感是後天性的,經過學習得來的。前一種觀點可以由此而決定一個人可否從事音樂藝術表演事業;後一種觀點是任何人都可通過勤學苦練而獲得演奏藝術所必備的樂感條件。以上兩種觀點,中外古今無數事實證明,無論先天論還是後天論都是片面的。應該承認,人的大腦器官對於音樂的感知反應是有差別的。聽到同一音樂片段,有人能浮想聯翩,有人卻充耳不聞;有人可手舞足蹈,有人卻無動於衷。顯然對於非音樂的耳朵,再動聽的音樂也是沒有價值的。然而,玉不琢不成器。對於音樂具有良好的樂感,只是具備了從事鋼琴表演藝術的某一方面的先天條件。鋼琴演奏所需要的樂感,是需要經過一定專業訓練的,是需要通過演奏技巧來表達的,達到一定專業程度的、具有藝術價值的樂感。這種有別於自然狀態的樂感需要一定的天賦,但更需要有目的的培養。

三樂感的培養

(1)首先要注重文化知識與中外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全面提高文化與藝術方面的修養。文化修養與對外部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直接有關。文化修養不足的演奏者,在表達作品意境、詮釋作品內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侷限。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有著相同之處,在產生背景、社會功效、創作與欣賞均需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許多鋼琴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有

關甚至是直接受文學作品啟迪而創作的。古今中外優秀的鋼琴音樂作品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奇、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精華。

(2)其次要注重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音樂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巨集觀把握、微觀分析鋼琴音樂作品的能力。鋼琴是和聲與復調類的樂器,鋼琴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樂隊作品的濃縮。如同指揮家指揮樂隊(無論管絃樂隊還是民族樂隊)需要音樂理論這一基礎知識一樣,鋼琴家駕馭鋼琴同樣離不開音樂基本理論。否則,便無法通曉鋼琴作品的和聲配置、復調形式、織體特點、曲式結構,便無法做到胸有成竹,不僅直接影響對具體作品的感受、理解與表達,而且還會影響鋼琴演奏整體水平的提高。。

(3)要注重對於一切優秀音樂作品,包括中外鋼琴音樂、交響音樂、民族民間音樂的欣賞,特別要注重對於優秀鋼琴演奏家的演奏的欣賞,以便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運用聽覺器官大量欣賞,可以直接有效地吸取藝術精華、培養良好的感受與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領略作品的韻味與內涵、洞悉作品的情緒與意境。欣賞優秀的鋼琴音樂,可以深入地體味作品處理方面的細微差異;欣賞中外管絃樂與民族管絃樂,可以有益於發揮鋼琴演奏和聲與復調的獨特作用;欣賞民族民間音樂,可以更準確地表現中國鋼琴音樂的東方神韻。而當今高度發達的現代科技、傳播媒介,則為音樂作品的傳播普及開闢了多種途徑。錄音錄相、廣播電視、舞臺演出、電影放映等形式使音樂欣賞成為舉手之勞。

總之,樂感,需要一定的天賦,更需要經過專業技術的訓練與培養,我認為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首先對音樂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其次欣賞者要從各個方面去研究和了解樂曲感情的內在含義。換句話說,欣賞者要準確、深刻和細緻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這是欣賞者在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當然,我又認為問題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音樂欣賞者的欣賞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個欣賞者都只能根據自己的不同生活經驗來體驗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因此,我們可以再從另外的角度去論證音樂欣賞活動是一種欣

賞者的主體活動,欣賞者意識中的`樂曲,必然滲透著他自己的主觀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創作這首樂曲時的感情體驗完全一樣。也就是說,音樂欣賞活動中主體與客體(欣賞者與被欣賞的樂曲)的關係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證統一的關係。

對音樂的賞析篇二:音樂鑑賞

音樂鑑賞是指人們對音樂作品的鑑定和欣賞,也就是說人們以主觀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作出評價。鑑賞力具有整體性,它要求欣賞者在對音樂各個要素感受的基礎上,能對音樂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同時更具主觀性,因為儘管人們對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和聲、織體等有相同的感覺卻因個人的閱歷、文化修養、審美情趣等不同,對作品的理解、評價各異,甚至大相徑庭。

在這一學期的音樂鑑賞課上我首次認識了馬克西姆,聽到的第一首曲子《克羅埃西亞狂想曲》就發自內心的喜歡上了,從來沒有這麼覺得喜歡聽鋼琴演奏,以前聽得是班得瑞的可實在感覺有著時代的差距,結合老師上課的介紹和我課後的上網搜尋聆聽,以下對他和他的音樂進行了瞭解及賞析,同時也對朗朗進行了解了。

馬克西姆的音樂是最具現代感的時代音樂,不再將音樂傳統嚴格地定律在某一範圍內。他演奏的是古典音樂的曲目,但表現的不是古典音樂,演奏方式和內在感覺都是一種現代音樂的氣質風範。

馬克西姆在《克羅埃西亞狂想曲》這首曲子裡充分展現他神奇魔幻的詮演才華,讓音樂充滿的無限的驚喜。猶如中國流傳的一句古話:“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我想用這句話來形容這首曲子,恰當不過了。在曲子中可以感受到大漠飛沙,滄桑變化,在鏗鏘有力的鋼琴鍵下,聆聽一段古老故事的生命力。眼前好像在拼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馬克西姆演奏古典的鋼琴曲目時,展現出來的又是截然不同的沉穩內斂風格,向死忠的古典樂迷證明他洗煉的鋼琴演奏技巧,同樣叫人低迴沉醉。

馬克西姆與時代步伐結合得相當緊密,他的彈奏風格別具一格,與以往我們對鋼琴演奏的理解完全不同,從他演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四射的激情、澎湃的熱力和那種無處不在的節奏感,難怪被稱作為“鋼琴界的瑞奇·馬丁”。 酷、帥形象、時尚服飾引領潮流,吸引著現代年輕人的視線,追求時尚、動感、魅力是現代每一個都市人的生活內容,馬克西姆可以說將這種前衛個性化的潮流發揮到了極致,可以說是一種完美的統一。他的音樂酷,他的人更酷。通常的鋼琴家(包括克萊德曼在內)大都以燕尾服的紳士裝扮亮相,而這位身高近2米,有著典型歐洲男人稜角分明的俊秀臉型,挑染的長髮,一身休閒的狂野勁裝,加上耳環戒指項鍊等獨具特色的飾物的陪襯,瞧上去倒像個流行歌手,酷味十足。他帥氣的外形下包藏著的是驚人才華。時尚前衛是他個性化前沿的表達,技巧純熟是他實力派的表現。正是這種很鮮明化的個性才使馬克西姆在眾多的藝術家中脫穎而出。 最動聽樂曲最炫技法 這是馬克西姆精湛的彈奏技巧的總結,他突破了

鋼琴演奏是一個聽覺的藝術,應該說把聽覺和視覺更完美地結合起來。他所演奏的樂曲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流行曲子,曲目也比較廣泛,早到亨德爾、肖邦、李斯特,晚到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電影主題曲,在演奏方面他運用了超凡的鋼琴技巧,這正是他遠遠超越理查德·克萊德曼之處。另外,他還更多地加入了一些視覺元素、表演上的可視性,更多的是欣賞的音樂形式,他讓你在聽覺的享受上有一個視覺的衝擊力,真正的是一種欣賞音樂,而不是聽音樂,用“炫”字來形容真的不足為過。看過他的許多演奏會幕後的故事後,瞭解到他在用高科技包裝鋼琴演奏會,在他的演奏會中所有編排設計都是為了適應現場的演出,一些高科技裝置專門從其他國家運來。因此你無論是在聽覺上還是在視覺上都會得到很大享受。

許多人喜歡馬克西姆,因為他的音樂充滿了活力,他的穿著透漏著時尚,他的演奏會舞臺充滿著現代潮流。在音符的跳動下,看到一種時代的活力脈搏,使人們相信在陳舊的古典音樂背後,還有一片新的天空,他能讓年輕的新一代喜歡聽鋼琴曲,喜歡古典音樂。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喜歡他的曲子就是在於他的曲子將古典與流行的完美融合,感受到那種時而迸發時而沉靜的意境,同時又享受流行元素的動感與激情。我漸漸感受到音樂的藝術性,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律動,那是一種盪滌心靈的力量。

相比之下,朗朗是一位有著"首位"、"唯一"、"音樂史上的奇蹟"、"中國的名片"等等這些有著光鮮字眼的藝術家,他的音樂是透漏的、是歡快的,是不羈的風格,聽他的音樂會是一次心靈洗禮,

《夢幻曲》是全世界婦孺皆知的名曲,經常被改編成各種樂器的獨奏曲。曲子主題非常簡潔,具有動人的抒情風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線幾經跌宕起伏,婉轉流連,使人不覺中被引入輕盈飄渺的夢幻世界。以朗朗的演奏風格演奏舒曼《夢幻曲》我感覺可算是天作之合!聽後就像是看一場電影,他是編劇而自己是導演般,可以隨心去刻畫想象中的場景。

而我的內心告訴我,其實最喜歡的依舊是馬克西姆。他的演奏和曲子才是最貼心的。

對音樂的賞析篇三:音樂鑑賞之我對音樂的理解

音樂,聯想到這個詞語,腦海中難免會浮現出一連串的音符、一篇篇的樂譜,還有各式各樣的樂器。音樂是體現感情交融、情緒共鳴的樂譜篇章,它代表著一種有聲卻無形的語言,融入了作曲者豐富的情感,奇妙地傳遞著其中的內涵與意圖。

首先討論一下音樂的起源。音樂作為人類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出現的,即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認為音樂是人類感官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人類的原始慾望說起,音樂也可以歸因為異性之間“求偶”、“求愛”的產物。達爾文的觀點是:史前動物常常以鳴叫聲來追求異性,由此認為聲音是在語言產生之間便有的,音樂的起源如同動物發出優美婉轉的聲音吸引異性般,也在人類社會起源了。

其次,討論一下音樂的發展。西方音樂在啟蒙運動之後形成了浪漫主義為主的音樂體系,而中國的音樂最早矇昧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前,至夏商時期起便逐漸發展,唐宋時期達到頂峰,此後進入現代,形成多元化發展。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音樂的表現形式也越發多樣了起來,發展也更加廣泛了,除了狹隘的傳統音樂,還形成了新的音樂。流行音樂中音響、話筒的運用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技術的發展;二戰前後爵士樂和搖滾樂的流行反映了資訊時代青少年一帶的情緒追求;70年代以來的流行音樂的商業化、即時性等反映了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當代音樂的大眾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反映了90年代以來在全球化影響下各國各地區之間文化交往的頻繁。

最後,我想說說我對音樂的理解。從7歲開始接觸音樂起,我就十分熱愛音樂。雖然我學習的是傳統的民族樂器——二胡,但是我的內心對西方樂器,例如鋼琴和小提琴,是十分嚮往的。音樂彷彿是一種能夠安慰人心的萬能劑,既可以撫平心靈上的傷痕,也可以發洩情感,讓人更好地沉醉於樂曲之中。總之只有熱愛音樂,才能體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