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高三歷史複習課高效課堂的探索

校園 閱讀(5.2K)

高效課堂,顧名思義,是與傳統的低效課堂相對的,傳統課堂中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教法的研究,教材的處理,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性,忽視了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處於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知識狀態。學習興趣降低,自主學習能力減弱。高效課堂,就是要通過研究學生的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淺談高三歷史複習課高效課堂的探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研究和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教學過程中摒棄灌輸式機械記憶,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自主探索、自我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經過長期反覆研究和實踐,我對“高效歷史課堂”中“高效”的理解是:

1.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要紮實和得到落實;

2.學生的思維能力即對歷史學科重要概念內涵的理解、歷史事件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能力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

3.在提升學生歷史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為了提高我們的課堂複習效率,我們認真鑽研“高效課堂”教育教學理論,加強學科理論學習,提高學科專業水平和能力,努力把自己鑄造成“高效課堂”研究型教師和專家,更好地履行職責、發揮作用。我們認真學習、深入研究了目前在全國推廣的九大課改模式,即:山東杜郎口中學“10+35”模式、山東昌樂二中“271”模式、山東兗州一中的“迴圈大課堂”模式、江蘇灌南新知學校的“自學交流”模式、河北圍場天卉中學的“大單元教學”模式、遼寧瀋陽立人學校的整體教學系統和“124”模式、江西武寧寧達中學的“自主式開放型課堂”、河南鄭州第102中學的“網路環境下的自主課堂”、安徽銅陵銅都雙語學校的“五環大課堂”等等課堂教學模式,發現所有這些課堂模式,都是強調人本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享受課堂,讓每一個學生努力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們在一些班級實行了分組學習,將班級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八人一大組的學習小組,常規管理和課堂教學均採取合作學習小組模式進行合作學習和評價評比,將課堂劃分為四個模組:預習(對照導學案明確課堂需要掌握的問題)、交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解答預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並將小組內無法解答的問題提交給老師)、展示(採取提問方式,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導學案中要求掌握的問題)、測評(試卷或作業本方式)。在高一高二年級課堂的四個模組的時間分配大致為:10(分鐘)+10(分鐘)+20(分鐘)+5(分鐘)。高三第一輪複習課時間的分配與高一高二新授課有很大的`不同,對照導學案進行預習和課堂交流放在一節課完成,展示和課堂作業一節課,測試一節課(實戰練兵),根據情況可能多加一節課(用於試卷講評和研討解答新疑問),一個環節(即一講內容)三至四節課完成。我們堅持“課堂效果課堂測、課堂效果課堂析”,在希望班和個別普班實踐,感覺學生落實鞏固的時間較充裕,提升瞭解題能力。

我們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檢測,在剛上課的複習鞏固中,穿插在課堂中,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後,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對確保歷史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在試卷檢測實施的過程中,我發現,每次檢測總有五六位學生完成得比較快,所以給他們面批面改效果很好;而對於全班學生的試卷也是全批全改,這樣學生更樂意完成檢測。

在打造高效課堂的實踐中,我們努力研究模式,但不惟模式。我們認為,在盡力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的同時,最重要的是準確瞭解所教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基礎)、學習特點,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結合我們學校學生普遍基礎差、學習習慣差的校情,採取一切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長期實踐過程中,我們認為和諧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構建和美課堂是實現課堂高效的最重要途徑。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共同參與知識的探究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個人愛好特長,在課堂中形成師生平等互動、合作共進的和諧快樂氛圍。學生在課堂中的快樂主要是源於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認同,且發展於獲得知識時的成就感。展示有利於滿足學生個體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自信情感的發展,從而產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使學生自覺地進行學習活動。我們努力構建適合我們自己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但同時認為最高境界是無模式——即不論何種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即是最理想的。

突出生本主義,將課堂還給了學生,老師們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我們同組老師集體備課主要是討論如何設問更能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因此,老師們集體研討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的教研組和備課組會議採取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每次備課會或研討會均圍繞一個專題,和同組教師一起拓寬視野、更新充實知識、轉變觀念、啟發思考。

我們還開展教育教學論壇的討論。圍繞在實施“高效課堂”過程中產生的疑難問題,在推進課改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組織本教研組老師加強研究,力圖解決問題。

備課組老師輪流上研討課。按照學校推進課改的佈置,其中骨幹教師每學期至少上一次示範課,要求老師們觀摩、研討。說是示範課,其實我們一直都把這個課定性為研討課,同組老師輪流上,共同研討,研討緊緊圍繞來自本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或教育教學實際工作中產生的需求為主題。聽完課之後及時開展評課活動,圍繞著主題展開研究、實踐與討論,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開展案例教學。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收集和積累教學例項,在本組教師的集體備課和研討中,選取與主題相關的案例供大家從理論上進行分析研究。在討論案例時,啟發每個教師產生不同的視點,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形成統一認識。

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生成的問題開展研究。把教師遇到的問題收集起來,分析它們的共同點,挖掘它們的內在聯絡,為教育教學研究積累原始的素材。然後同教師一起分析篩選,提取共性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強與教師的聯絡與交流,加深了對教師實際工作情況的瞭解,有利於解決問題。

老教師幫帶教青年老師。通過傳、幫、帶,引導青年教師將教育教學理論、學科知識與工作實踐結合起來,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儘快成長、成熟,逐步形成特色風格。我和易宗堂老師結成了師徒幫對,制訂了幫對計劃並嚴格遵守實行。實際上,師徒幫對是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在經常性的研討中,我覺得我向小易老師這位碩士畢業生學到的東西更多。

積極開展課題研究,併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學校有一個省級課題《普通高中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堅持參與這個課題研究,開展問卷調查,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進行研究,積極撰寫課題論文,以歷史學科實施“高效課堂”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開展反思性探究活動,讓課題研究成果內容與推進“高效課堂”教改相結合。

我們力求在推進課改(“高效課堂”)中發揮骨幹教師的服務和指導作用。作為教研組長,我經常性地深入課堂一線,與本組教師一起研究文字,推敲、設計好“導學案”及每個教學環節,研究、解答教師在備課和上課中的困惑。在研究中掌握教研第一手資料,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引領教師優化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

總之,在推進“高效課堂”教改實驗中,我們努力以學科基地為依託,探索本學科“高效課堂”有效模式和方法,本組老師們一起研討,結合本校的學生實際,不斷提升實施課改的能力,提高課堂複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