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變形記讀後感

校園 閱讀(2.71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變形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變形記讀後感
變形記讀後感1

今日騰訊新聞有一篇文章讓我很是痛心,90後演員徐婷患癌症去世,留下的微博寫到:”在我得知得了癌症後居然有一絲的輕鬆,我感覺我要解脫了……”這就是變了形的花季少女的心聲啊!徐婷覺得自己20xx年來好像都沒有為自己活過,自己掙錢讀大學,掙錢供弟妹讀書,給父母還債買房,卻從來不為自己而花,直到最後癌症離世。

更讓我唏噓的是,這不正是卡夫卡的《變形記》裡面的格里高爾的人生嗎?變形記中,格里高爾負擔著整個家庭的債務和美好生活,每天疲於奔命,卻有一天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他的家人一開始是驚恐,到淡漠,最後是遺棄,大甲蟲格里高爾最終死去。卡夫卡的敘述冷靜得讓人毛骨悚然。除去兩個故事中家人的部分,我想這兩個主人公的生活相似度可達95%。

這是多麼可怕的事!一百年前大文學家的故事竟然赤裸裸地發生了,而大部分人,根本就沒留意到。我不知道現實世界中還有多少人是過著這樣沒有自我,逐漸變形的生活,但我想,在中國,這個過於讚揚奉獻精神的過度,數量是肯定不少的吧。格里高爾是怎麼讓自己愛到變形的呢?讓我們回到小說中看看。

變形的起因是格里高爾的父母欠了老闆一大筆債,格里高爾為了替父母還債,忍聲吞氣在老闆公司做旅遊推銷員,即使早就想要辭職了,但一想到還得五六年才能還完父母欠的債,他就忍了。別的推銷員生活得像貴婦人一樣,唯有他,把家庭的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壓得氣喘吁吁。然而從後面的文章我們都能知道,他的父母和妹妹都是有勞動能力,就算沒有他也可以自力更生,然而正是因為他的心甘情願地付出,他們便是理所當然的接受,不再付出勞動。很明顯,這樣理所當然的責任轉讓,是格里高爾變形的最大推力。

格里高爾的父親自從破產後就一直待在家裡,不再出門勞動,把所欠下的債都推給兒子來還,而且在兒子變成甲蟲後沒有半點憐憫,只是嫌棄,由此可見,這是個極其自私之人。

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他的家人不曾想過叫一個醫生,或者尋找什麼解決的方法,又或者尋找這是什麼原因。可見,這一家人已經是格里高爾寵壞的一家人,在坐享其成中已經喪失了反省能力、解決問題和感恩的能力。抱怨,自憐,是他們唯一的應對。

從性格上看,格里高爾是個過度的奉獻著,他享受於對家人過度的奉獻中,並以此為自豪。縱使要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所操心的還是他的家人,“他消滅自己的決心比妹妹還強烈呢,只要這件事情真的能辦得到。”他最終還是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為家人換取了他們想要的平靜。在家人陷入破產困境時,他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為家人換來安逸的生活,即使自己內心其實想離開。在自己變形失去經濟能力沒法帶給家人安逸生活的時候,他依然站在家人的角度消滅自己這個麻煩。這是多麼感人的犧牲啊!這樣的故事放在以孝為先,以奉獻為自豪的中國,定能好好被歌頌一番。

格里高爾愛著所有的家人,卻沒有愛過自己。他也不敢愛自己。他從畫報裡把畫著“一位帶皮帽子,帶皮圍巾的貴婦人”的話剪下來,裝在金色鏡框裡。他羨慕著別的推銷員如貴婦人般的生活,在還清債務之前都不敢為自己去爭取。他以為等還債這件事完成了之後,他便自然就可以擁有了。然而他不知道,這貴婦人的生活也是需要他為自己爭取的。

他奉獻了自己所有的愛去愛家人,卻把家人養成了一群自私鬼,回到還債這件事上,除了格里高爾一個人在努力,其他人也根本沒有想過要為他減輕負擔,比如:父親尚有勞動能力,卻每天讀書看報,不曾想自己再付出點努力去承擔自己欠下的債務;比如,家裡明明可以先不用女僕,一起多節省些開支;比如家裡的客房早就可以租一兩間出去,貼補家用;又比如,妹妹已經到達可以自力更生的能力,完全可以做些工作而不只是在家依靠哥哥打扮自己。愛,如果沒有了共同承擔,那就沒有了愛。從心理學上講,“本我”代表完全潛意識,表達慾望;“自我”代表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代表部分有意識,是良知和內在道德的判斷。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常常回憶過去臨窗眺望的那種自由,我想這是他唯一關注本我的時候。格里高爾變形也許就是他的超我和本我無法統一而造成的。他的本我想要他多關注一點自己,“自私一點”,不要一味只有貢獻,但他的超我打敗了本我,認為本我是不負責任的。他的自我處於兩者之間,卻處理不好這二者的關係。於是,長期的內心不統一,讓他最後變了形,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發現自己變成甲蟲之後,一點都不驚訝,仍然想的是如何起床上班。

格里高爾無疑是可悲的,傾盡所有力氣去愛去付出,貢獻了自己所有的生活甚至生命,換回來的不過是家人的遺棄,為他的死去而鬆一口氣。我想,愛是要有付出和共同承擔的,愛是互惠的,愛是既學會愛他人,也要學會愛自己,方是對愛的負責。如果格里高爾在筋疲力盡的工作之餘,多關注下自己,讓自己也偶爾過過“貴婦人”的生活;如果他在傾盡全力為家人還債的時候,也能意識到去要求家人一同付出努力;也許他在變成甲蟲了之後多去反省一下到底為什麼,有什麼補救方法……那麼,也許他能拯救自己,也能拯救這個家。

變形記讀後感2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閱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不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溫暖,溫順的配合著,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著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今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曾經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裡,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溫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溫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著。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說,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著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說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裡,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說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變形記讀後感3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夫卡的短篇小說。

這篇小說被分為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一名叫做格里高爾·薩姆沙的推銷員變一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的身體變成了甲蟲,但他的思維卻仍然是人類的。他的變化使他自己與他的家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他出現在他的祕書,母親與父親面前時,他的祕書開除了他,他的母親嚇壞了,而他的父親十分生氣,將他趕回他的臥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雖然成為了甲蟲,但他漸漸地還是習慣了這種生活。他的妹妹仍然很關心格里高爾,願意每天給他送食物。雖然格里高爾變成了一隻甲蟲,但是仍然很關心家庭狀況。雖然他已經失業,但仍然關心父親的債務問題以及送她妹妹去音樂學院的事情。因為他的變化,他的妹妹決定將格里高爾的臥室裡的傢俱全部搬走。格里高爾看見他喜歡的所有東西被搬走,他很傷心,於是衝出了房間,試圖拯救她他心愛的'傢俱。結果,他嚇暈了他的母親。他的父親憤怒了,用蘋果不斷的攻擊格里高爾。他的妹妹的態度則從關心轉為厭惡。

第三部分:為了繼續生存,除了格里高爾的一家人四處打工賺錢。母親為陌生人縫製內衣;仍在上學的妹妹當上了售貨員,她甚至將從前用作娛樂活動的首飾也賣掉了;而父親則為銀行職員送早餐。妹妹也懶得關心格里高爾了,只是偶爾為他送上食物。在數日之後,全家人對格里高爾忍無可忍了。就連平時最關心格里高爾的妹妹也主動提出將他的親哥哥踢出家門。格里高爾在親情冷漠下飢餓又沮喪,他身患重病,身上傷痕累累,在凌晨時,頭垂在了地板上,鼻孔中吐出了最後一口氣。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我們一般都會覺得變成了一隻甲蟲後會有不同常人的能力,然而在卡夫卡的筆中,他沒有得到超能力,只是身子變成了甲蟲罷了。結局是最令我意想不到的,在這個故事中,這隻甲蟲最終竟然沒有變回人類,而是默默地死去了。一般我們都會認為,他們最終變回了人類,然而當我看到這個結局時,我驚呆了。這位推銷員格里高爾竟然是以甲蟲的形式死去的,這是最難以想象的。卡夫卡的變形記裡沒有格里高爾變形的過程,只是告訴讀者他變形了,這本書裡沒有“魔法”,只是格里高爾變形後的不便與痛苦。

格里高爾是無辜的,每次他受到傷害都是因為他想做正確的事,但是卻沒有任何人觀察到。

當父親想讓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進入他的房間時,雖然格里高爾完全服從父親的指揮,父親也許察覺了格里高爾的良好意願,但仍然不停地發出‘噓噓’聲,令格里高爾十分煩躁。他看到格里高爾在轉身,但是卻擠不進一扇房門,從父親的表現來看,他沒有耐心等待格里高爾做煩瑣的動作。格里高爾十分了解父親的心情,於是擠進了房門,但是父親卻毫不在乎格里高爾的處境,只在乎把他趕進房間,沒開啟另一扇門,把他硬是推了進去,使格里高爾血流如注。從這個情節不僅可以看出格里高爾是無辜的,也能看出他的父親的沒耐心,對他兒子的遭遇沒有感到焦急心痛,只是覺得這是一隻可恨的怪物。

當格里高爾的妹妹要求婦人們搬掉格里高爾的傢俱時,格里高爾覺得惋惜,因為這是他用了幾十年的傢俱,以及所有他喜歡的東西。他試圖搶救,卻嚇壞了他的母親,遭到了父親蘋果的轟炸,受了重傷。從這裡也同樣可以看出格里高爾的無辜,以及父親的狠毒,他不在乎格里高爾的感受,只在乎其他人的感受。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荒謬的,故事的內容令我們震驚。卡夫卡的變形也可能是真實的,在現實社會裡,我們人人都在變形中——作業人、考試人、空心人、稻草人、金錢人、迷惘人、物化人——變形是異化的具體過程,是人和人之間關係的劇變。一旦產生變形,周圍的整個世界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形後的格里高爾在發現自己成為甲蟲後,只是顯現出了一點驚訝,沒有顯現出絲毫的恐慌,那是因為他只在乎工作,最終他的個體性被社會性漸漸吞噬。

所以,在格里高爾變形後,個體性是無關緊要的,只有工作是重要的。因此在他醒來後,沒有恐慌,第一個想到是他的鬧鐘沒有及時叫他起床去趕火車上班。他只是從家人和社會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家人對它冷漠時,他同樣持有這種態度,只有在受到傷害或屈辱時,才考慮到自身。

社會性和個體性是一個完美的人必須存在的兩方面。文中的祕書與家人們只有個體性,忽視了格里高爾對他們的友善,理解。而格里高爾太注重社會性,忽視了最重要的個體性。因為太過於重視工作,雖然他獲得了父母的尊敬以及美美的愛戴,但是最終因為缺乏個體性遭到了毀滅。

要成為獨立的,完美的人必須不能忽視社會性以及個體性。

格力高爾終究是悲慘的,雖然他缺乏個體性,但是他是可憐的,他變形了,而且再也不能變回來了。

他的結局就是,身上嵌著腐爛的蘋果,冷漠的死去。

變形記讀後感4

看了《變形記》以後,我覺得有種黑色幽默的悲哀,這讓我想起最近一篇引起廣泛爭議的美國新聞報道,現實中一位女植物人在丈夫的請求下被法院判處安樂死,執行時遭到了大批美國人民遊行反對,他們認為法律沒有權利在沒有經過植物人自己同意就判處其安樂死。此時,女植物人的彌留之際,她心裡也象那隻大甲蟲一樣釋然嗎?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她還算不算是一個人,是否她的家人也會如大甲蟲死時那樣由衷的覺得快樂,好象沒有,但是顯然美國人民憤怒了。他們不管女植物人家庭承受的苦難,他們只相信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任意剝奪的,女植物人是否還是生存的權利和價值?

這也是《變形記》要回答的,如果人變成甲蟲,那麼它還有生存的權利和價值嗎?他還是一個人嗎?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經不再能為這個家庭帶來財富,不能承擔他的責任,甚至不再能說話,他只能默默的傾聽,羞怯的張望等待著家人對它的判決。它的家人最後再也不能承受這種沉重的壓力和打擊,而打算把它拋棄,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後的顧慮和心理負擔。沒有人為它唱一首輓歌,沒有人記得它曾經是一個人。現實就是這樣無情,即使是人間的至愛,最真切的親情也無法挽回一個人的沉淪。人生活在世上,當無法承擔做為人的義務時,也同時失去了他作為人的權利,即使他曾獲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終將被無情遺棄,這不是個別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相對溫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會恐怕對這種個體的不幸遭遇會更加殘忍,他們會把他送進實驗室,每天對他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而且會引起無數的眼睛好奇地逼視他,無數張嘴巴無休止的討論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種將暴露在慘白是日光燈下,直到他死去還要被製成標本供後人研究。他作為人的資格和尊嚴被完全忽視了,沒人在乎他心裡的感受,群體只在乎他們的好奇心可以獲得滿足,他們擁有做為幸運者的活生生的見證。

大甲蟲,你還有眼淚嗎?你的心是否總在失聲的痛哭?這個世界上真正愛你的,永不遺棄你的是什麼?它在哪裡?希望死亡能給你幸福的解脫。

看了《變形記》以後,我覺得有種黑色幽默的悲哀,這讓我想起最近一篇引起廣泛爭議的美國新聞報道,現實中一位女植物人在丈夫的請求下被法院判處安樂死,執行時遭到了大批美國人民遊行反對,他們認為法律沒有權利在沒有經過植物人自己同意就判處其安樂死。此時,女植物人的彌留之際,她心裡也象那隻大甲蟲一樣釋然嗎?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她還算不算是一個人,是否她的家人也會如大甲蟲死時那樣由衷的覺得快樂,好象沒有,但是顯然美國人民憤怒了。他們不管女植物人家庭承受的苦難,他們只相信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任意剝奪的,女植物人是否還是生存的權利和價值?

這也是《變形記》要回答的,如果人變成甲蟲,那麼它還有生存的權利和價值嗎?他還是一個人嗎?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經不再能為這個家庭帶來財富,不能承擔他的責任,甚至不再能說話,他只能默默的傾聽,羞怯的張望等待著家人對它的判決。它的家人最後再也不能承受這種沉重的壓力和打擊,而打算把它拋棄,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後的顧慮和心理負擔。沒有人為它唱一首輓歌,沒有人記得它曾經是一個人。現實就是這樣無情,即使是人間的至愛,最真切的親情也無法挽回一個人的沉淪。人生活在世上,當無法承擔做為人的義務時,也同時失去了他作為人的權利,即使他曾獲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終將被無情遺棄,這不是個別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相對溫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會恐怕對這種個體的不幸遭遇會更加殘忍,他們會把他送進實驗室,每天對他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而且會引起無數的眼睛好奇地逼視他,無數張嘴巴無休止的討論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種將暴露在慘白是日光燈下,直到他死去還要被製成標本供後人研究。他作為人的資格和尊嚴被完全忽視了,沒人在乎他心裡的感受,群體只在乎他們的好奇心可以獲得滿足,他們擁有做為幸運者的活生生的見證。

大甲蟲,你還有眼淚嗎?你的心是否總在失聲的痛哭?這個世界上真正愛你的,永不遺棄你的是什麼?它在哪裡?希望死亡能給你幸福的解脫。

看了這片文章後我很有感觸,尤其是文章中紅色字型的部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好象就建立在對方的輝煌之上沒有人喜歡和一個平庸無能的去交往。只要一個人有一方面不同於其他的人就會得到其他人蔑視。在我身邊也會發生好多這樣的事,以前我不會說話所以同學就很少與我接觸,實在的你不會說話別人和你接觸會有什麼收穫呢?人都想往高處走。我現在處於一個比較輝煌的時候(身兼多職,對別人來說有我其中一個職位就很值得別人羨慕的了),有許多人圍在我的身邊。崇拜我喜歡我。可一旦別人超過了我或我變的與平常人不同時(我沉淪時),被人就會漫漫的離我而去,甚至我的親人。可悲啊!我一定不能放鬆,積極努力的發展自己。

變形記讀後感5

早在高中的時候我們就學過卡夫卡的《騎桶者》,在那篇課文中我初次體會到了卡夫卡的魅力。在大學裡我又閱讀了卡夫卡寫的另外一部作品《城堡》,相比較而言,後者要難懂許多,但是通過這兩部作品的閱讀我也更加喜歡上了卡夫卡的寫作風格。這次大學語文需要我們賞析一篇作品,我也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卡夫卡的作品。

此次我要賞析的是卡夫卡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變形記》,相比於《城堡》的讓人找不到頭緒的情節來說,《變形記》顯然更能讓我讀懂。《變形記》講的是一個年輕的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一覺醒來變成了大甲殼蟲後發生的事。格里高爾變成了甲殼蟲後,母親一看他就會發哮喘病,父親一直都很憎惡變成甲殼蟲後的格里高爾,試圖把他弄死。只有那個妹妹在起初的時候還對他很好,給他打掃房間,給他準備他喜歡吃的食物,為他搬掉房間裡面的傢俱讓他有更多的空間活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妹妹對他也變得冷淡了,到最後妹妹變成了最憎惡他的一個人,他們都想把格里高爾這個累贅弄走,這樣才能使生活變得正常。最後格里高爾在自責中死去了,家人們得知了訊息並沒有表現是什麼難過或者惋惜的心情,他們辭退了那個女傭,避而不談格里高爾的事,準備去旅行一趟,然後回來開始新的生活。

讀完這部作品首先是我就為格里高爾感到不平和同情。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商店破產後一直是家庭生活支出的主要來源。他任勞任怨,不管那個推銷員的工作多麼辛苦他都不會對家人們抱怨些什麼。在每次拿薪水回家時他就會特別高興。他知道自己的妹妹喜歡小提琴,還曾經祕密的打算把妹妹送到音樂學院去進修。但是這個願望還沒有完成他就突然間變成了一隻甲殼蟲。在變成甲殼蟲之後,父親就非常憎恨他,狠心的用蘋果砸他,導致他的背上一直嵌著一個蘋果,這可能也是導致格里高爾最後死去的原因之一。但是格里高爾並沒有就因此憎恨他的父親,他還是喜歡去看看他的父親在做的那些什麼一直維持的習慣。在他們家的經濟陷入危機的時候他也擔心他們該怎麼度過。而母親在看到自己的兒子變成甲殼蟲之後一直都很害怕,不敢去看他,在整個故事中她並沒有多惡意的傷害格里高爾,但是最後對於格里高爾的死也沒有產生多麼大的反應。我們試著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兒子死去了那會是怎樣的情景。但是呢,在這裡的那位母親明顯對於自己的兒子已經在意識上拋棄了,這也是格里高爾可悲的地方,連最該疼愛自己的母親都不管他的死活了。在變成甲殼蟲的那段日子裡,格里高爾唯一欣慰的是有個妹妹並太不在意自己的變化,為他打掃房間,為他準備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妹妹也變得失去耐心了,最後她居然強烈的要求把那隻甲殼蟲弄走。那個格里高爾一直認為是一個好妹妹的,他努力想幫她完成夢想的妹妹,最後居然也放棄了他,在這種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有誰還能支撐著活下去。而更加可悲的是格里高爾在這種情況下還為他們著想,自己需要馬上離開這個家,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生活。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幾個人物之間所要表達的含義。格里高爾在變成甲蟲後遭到的待遇不正是反映了人性的冷漠,人與人之間所存在的關係由無私的親情最後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係。你對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那你就必須離開,不管你是我的哥哥還是我的兒子。在格里高爾死後,一家人解脫的樣子就讓我反感。在生前,格里高爾拼命地為這個家奮鬥,但是他遭到變故後,他的家人是怎麼對待他的呢?這種落差,這種冷漠加於他的身上,試想誰都不能承受的。格里高爾在接受命運的同時也不時地表現出自己的孤獨和無奈。在大家都欣賞妹妹的小提琴演奏時,他只能小心翼翼的爬過去,他也想看她的表演,但是父親憎惡他,母親怕他,他當時是抱著多麼矛盾和忐忑的心情慢慢的悄悄的爬過去的呀!在最後大家都拋棄他了,之前那唯一令人欣慰的妹妹也變成了催命的巫婆,利益關係難以維持了,馬上顯現出來的就是那最真實最冷酷的真相。

在閱讀這部作品時不禁讓我想到卡夫卡的生平,他曾經三次訂婚,但是卻終身未娶。其中的原因是不是有這個——害怕親人之間相互親熱的表層之下藏著的卻是一顆相互利用的心,這結果的確會讓他十分心寒。而文章中的父親角色似乎就象徵他的父親,在現實生活中卡夫卡的父親脾氣暴躁,對自己的不關心但是喜歡限制他的生活。我們似乎可以把《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想象成卡夫卡自己,他在生活中受到的來自各方面的的壓力都從格里高爾這個人物中表現出來了,其中流露的無奈、痛苦、憂鬱正是人類文明中無法抹去的汙垢。

在故事的結尾格里高爾帶著自責和絕望死了,但是這死至少對他來說是一件好事,他是善良的。也正是他的善良更加反映了他的家人們可憎的嘴臉。這樣的設計也更引得我們讀者能對人性進行更深刻的的思考和反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