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變形記》讀後感2500字

校園 閱讀(6.23K)

卡夫卡是現代派文學的開山祖師,《變形記》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描寫人被異化的傑作。

《變形記》讀後感2500字

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就變成了一隻巨型甲蟲。小說的開始就是如此的直接,直接得讓人沒有準備思考的時間,這樣的開始讓人有些難受。一件看起來多麼令人難以置信的荒唐事,人怎麼可能變成甲蟲呢?這一開始便產生的疑問一直在我的頭腦中盤旋。

然而,小說就在這不可思議卻又理所應當中進行著,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能夠體會到格里高爾的變形其實是他潛意識的總爆發。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他厭惡自身,根本不願再繼續以前的生活和工作,艱難的生存處境早已壓得他無處可逃:當他早早起來取訂單的時候老闆們才吃早飯;公司祕書時刻監督著每一個員工的行動,兩個小時不上班就找上門去,醫生也會說你好吃懶做;每天4點鐘就得起床趕火車,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飲食惡劣,友情淡薄。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人逐漸變得麻木異化成為“非人”,他對外部世界已無能為力,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為此他不得不選擇一條逃脫的路,這就是“變形”。與其說是社會讓他“變形”,不如說是他自己選擇了“變形”。擺脫自己的人形,逃離人的世界,從人變為非人——蟲,這在格里高爾而言完全是為了不再繼續昨天的噩夢。於是,格里高爾異化了。可是這種方式並沒有使得格里高爾的命運走向期待的幸福,走向光明,相反加速了他的滅亡。格里高爾也和甲蟲一樣,只能無奈地面對這悲慘的結局。他們講述著痛苦,闡釋著痛苦,逃避著痛苦,然後陷入到更深的痛苦中。越是生存得痛苦,就越是不知道反抗,只想躲避,隱藏自己。在這樣不能滿意的環境裡,選擇了最弱的方式——逃避,來求得暫時的心理安寧。

其實,這樣的變形在現實生活中又何嘗沒有存在呢?當今社會無形的而又是巨大的競爭壓力,同樣也是很容易讓人產生對人生的倦怠和對前途的失望。又有多少人曾經或者正在有類似格里高爾的“潛意識”啊!一條寵物狗可以而且能夠享受VIP的待遇,但此時又有多少人還在貧困線上掙扎著生活,感嘆還是狗狗活的瀟灑!有學生不能承受考試殘酷的競爭,無法面對現實,竟然喪失了美好的記憶,忘記了老師,忘記了同學,躲進深山裡過著“桃源生活”,羨慕小鳥展翅飛翔的自由。電視中報紙上類似的新聞依然時不時的報道著。於是乎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報名參加唱歌比賽的選拔,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實現自己的明星夢,過“人上人”的生活。於是乎老套的灰姑娘的電視連續劇依然人氣很旺。這究竟是夢想還是幻想,而這又究竟是對還是錯呢?

格里高爾在完成了他的反抗後,最終選擇了擺脫人世的煩惱,悄然遠去了。該為他的解脫而高興嗎?也許吧!因為死亡才是他幸福的歸宿!然而,現實生活中有著格里高爾類似遭遇的人們,是否也“解脫”了呢?曾幾何時在大街上看見的也許因為某些變故乞討為生的人們,不知他們是否依然過著漂泊的生活。又有多少現代人仍然因為生活的巨大壓力發出痛苦的呼喊啊!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就是這樣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已經讓人感到命運的無常和不可預料。可家人對待格里高爾的厭惡和冷漠,卻不僅使我震驚,更讓我感到心寒,因為親人之間的關係竟然只能是用金錢和物質來作為媒介,即使是血脈相連也不能保證親情的堅不可摧!本來在我的推想中,格里高爾的家人一定會悉心照料他,愛護他,那畢竟是他的家人,是他的精神支柱,而小說的結局是他在家人無微不至的照看下,一夢睡醒又恢復了人形,重新開始工作和賺錢,重新成為了一家人的經濟支柱,可以贍養父母,驕寵妹妹,把妹妹送到音樂學院去學她夢寐以求的小提琴!可是,卡夫卡並沒有滿足我的`期待。在金錢和私利面前,以妹妹為代表的親人也異化了,他們的人性扭曲,親情的冷漠,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失去工作能力,成為累贅之後完全顯示了出來。他的母親喊著要見可憐的兒子,可看見兒子的時候,卻又昏了過去。父親由驚奇而憤恨又轉為狂怒,用手杖把他趕回屋裡去,然後無情地拿蘋果砸向曾經“引以為榮的心愛的”兒子,慈父之愛消失殆盡。妹妹年紀小,開始還同情他照顧他,後來轉為厭惡,並號啕大哭要把他弄走。格里高爾從此失去了其中心人物的地位,所謂的翻臉不認人在小說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而當格里高爾死後,他的家人竟然可以如釋重負,談笑風生,迎接新生活的到來,彷彿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場惡夢而已,什麼都不曾真正發生過。這一家子真讓人感覺必須用“厭惡”二字來形容。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成功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溫情脈脈,矛盾、人性也許顯示不出來,但是在《變形記》中你看到的卻是無情地被撕破的資本主義社會家庭表面脈脈溫情的面紗,看穿的是人際關係的自私、冷漠和殘酷以及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資本主義社會唯利是圖的社會本質暴露無疑。它做到了讓讀者的感情在起伏變化,讓讀者感受到卡夫卡所要表達的內心世界和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不禁使我想起了《麥琪的禮物》中的男女主人公,他們之間純真的愛情,可以使彼此為了對方放棄自己最心愛的東西。這樣的家庭親情關係讓人感到非常溫馨。不久前看到一則新聞故事,講述的是一個馬蹄女孩在出生時被親生父母遺棄又被一位一貧如洗的七旬老人收養,在十二載的相依為命中,老人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徒步將女孩帶到北京治病的故事。故事的結局是美麗的,在社會上許多有愛心的人們的幫助下,相信小女孩在手術之後一定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站起來。可是,老人對於小女孩付出的愛,僅僅只是簡單的“愛心”二字可以包容的嗎?這是一份怎樣的愛啊!我要說,與女孩的親生父母相比,老人是善良的,是偉大的!我不知道假如格里高爾生活在這個時代,會不會羨慕小女孩。在感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怎麼會這麼大的同時我又想,如果人們在格里高爾正在痛苦之時給予他善良的同情,如果他一直得到家人和其他人善良的同情和關懷,或許它始終都是他,從來都不曾發生過變化呢?但卡夫卡始終都是卡夫卡,他之所以要對人情世事進行嘲諷和譏笑,“是他不會按俗人的思緒延續他的筆觸,他就是要讓我們這些俗人看到更多不願看到的東西吧”!

讀《變形記》讓人痛苦,但在痛苦過後是絕望中的驚醒。當代社會物慾橫流,同樣存在著人性的淡化甚至是缺失。有美麗也總存在著醜陋,善良的人們啊,真的不該同流合汙。在此我呼喚善良,再多一些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