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關於莊子養生主的讀後感

校園 閱讀(1.6W)

選自《莊子》中的《養生主》是《莊子》中的名篇,為世代人民所傳頌,它為人類樹起一面維護生命的大旗。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養生主讀後感,僅供參考。

關於莊子養生主的讀後感

  養生主讀後感篇一

今天讀完了《莊子》之《養生主》篇。本篇雖短,卻讓我思索回味良久。

《養生主》全篇通過層層遞進的闡述,說明養生之道在於順其自然。

全篇分為六層。第一層講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陰虛度在孜孜追求於無限的小知上,不應以搏求善名而為善,而應當拋卻繁雜外物,“緣督以為經”,秉承事物中虛之道,即追求內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層通過皰丁解牛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處理事物應透過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內在聯絡,然後以“以無厚入有閒”,方能遊刃有餘。說明養生之道在於“因其固然”。

第三層通過右師之介,說明形體殘全在於天而不在於人。更進一步說明世間萬物皆是順應自然的變化,而不是限於人為的因素。故順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養生。

第四層通過澤雉說明精神的自由勝於物質的滿足,自由之重就在於自由乃是順其自然的體現。故人應當掙脫身體外物的束縛,追求領會宇宙本體和內心本質的精神。

第五層通過秦失三號而出的故事,說明情感亦應順從自然的變化。“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生離死別,在莊子看來竟是那樣的從容。當然,莊子安命的思想並不是消極避世的觀念,而是讓人順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應將自身為其陷入過度的悲傷痛苦之中。結合上篇的《齊物論》,莊子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齊一的,那麼生死亦是齊一的,因此,即使生離死別,悲痛的情感亦應當適可而止,三號而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順其自然,則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懸之苦。

第六層,通過薪盡火傳的比喻,說明以薪代表的外物雖然會燃盡而不可傳,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滅的,會永遠傳承下去。

通過逐層講述,從而說明世間萬物、人之情感都應順應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將會永遠相傳。故養生之道在於精神建構,而不是身體外物的滿足。

  養生主讀後感篇二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提倡養生之道,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心理狀態,都是人們所追求的,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身體、精神,關注生命本身,希望合理的養生之道可以賦予他們健康的身體,陽光的心態,讓生活變得充滿生機,生命變得充盈。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莊子就告訴了我們養生之道的精髓,就是要遵循中正自然之路,順應自然天性,安時處順。他所論及的養生超越了養生的一般養其形的層次,揭示了養生的真性,即護養生之主精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是我們如今還經常聽到的名言,曾經我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知識的無窮無盡,一個人不應該滿足於自己所掌握的,應當不斷進取。現在我才明白,這不是莊子的本意,他想說明的是,知識是無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涯隨無涯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會使人陷入困頓,這是不符合養生之道,在無涯的知識海洋中,我們應該放任心靈,不必追求在書中得到什麼,更不必在意自己所懂得的究竟能換來什麼。我們要做的,只是重視自己內心的感受,跟著心靈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緣督以為經”是養生最重要的一點。

第二節講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這是一個為眾人所知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裡卻蘊涵著很深刻的道理。以庖丁分解牛體來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自然”,“依乎天理”,。“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庖丁解牛用的.不是手中的刀,而是用他的神。在他看來,解牛已經不是一種賴以生存的工作,而是能讓他感到心滿意足,得到精神上的愉悅的事。“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這句話很形象的寫出了一種處世之道,這個社會,有太多的法則和太多的潛規則,複雜得如同牛的筋骨,要在這樣複雜的社會中生存,要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就要懂得生存之道,生活的藝術,處理世事順著自然的紋理,面對紛繁的世事就能泰然處之,遊刃有餘。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要學會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什麼時候鋒芒畢露,什麼時候韜光養晦,這樣才能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這是極為明智的處世哲學。

第三節講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公文軒看到只有一隻腳的右師,一開始覺得很奇怪,後來想了想便很坦然了,右師只有一隻腳,其實是天意所造成的,而不是人為,即使是因禍而斷足,也是由於上天的處罰,既是天意,是自然之態就無需在意,無論是健全還是殘缺,自然即是美好,這樣的心態實在難得,若能擁有這樣的意識,內心就能保持一種健康,平淡的狀態,那麼離達到養生之旨也就不遠了。另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沼澤中的野雞雖然飲食很艱難,但它卻並不乞求被養在籠子裡,因為在籠子裡精神雖然旺盛,但並不自由。人人都向往自由,但精神的自由比肉體的自由更加可貴,被囚禁的靈魂是沒有什麼色彩可言的,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卻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束縛於無形之地,就是因為人們越來越追求一些物質享受,反而置精神世界的豐富於不顧,“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雖然很艱苦,但是精神是自由的,是逍遙自在的,在籠子裡,雖然無須為食物所奔走,卻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心靈的自由。這樣簡單的道理,連動物都明白,為什麼我們人類卻想不通呢?是因為金錢、利益、名利的吸引讓太多俗世的灰塵矇住了我們的眼睛,在追求物慾的過程中漸漸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由的快樂,卻始終不明白是自己作繭自縛,。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崇尚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主張順其自然,這是一種淡然的生活態度,但這並不能說莊子就沒有追求,莊子所追求的,不是俗世中的名與利,而是就在我們身邊,卻常常被我們遺忘的東西,是精神的無羈無絆,是人類最初的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活狀態。

第三部分,寫了老聃死了,秦矢前往弔唁,僅僅哭了三聲就出來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與死都始於自然,終於自然,並非人力所能改變,所以面對已經逝去的親人,不必太過悲痛,生與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應運而生,順勢而死,與四季變化,植物生長一樣地自然。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面對親人的離開,往往是悲痛欲絕的,這是人之常情,莊子所要告訴我們的,只是一種思想,一種處變不驚的思想,人的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它的內容,只要經常狀態處於一種平和的心理狀態,也就明白養生之道了。“指窮於為薪火,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脂膏作為燭薪有燃盡的時候,火種卻流傳下去,沒有窮盡。人的生命也是這樣,在歷史的長河裡,每個個體都會消亡,但是人類卻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生生不息,物質的東西很快就會消失,但是精神卻可以長存這是一種自然的狀態。

文章雖是在談論養生,卻時時散發著莊子哲學思想的光芒,莊子的哲學往往潛藏於自然之道中,無為,隨性,平和,自然,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養生,並不在於養護身體,過豐衣足食的生活,而是養護生命,而生命的實質是人的精神,只有精神世界豐富了,養生之道才有了意義。對於物質來說,精神重要得多,若想學得養生之道的精髓,首先就要擁有自然、平和的心境。用怎樣的態度心態看待世界,就會有怎樣的境界。

  養生主讀後感篇三

在讀過莊子的《逍遙遊》之後,我對於莊子的其他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在莊子內篇中,我選取了《養生主》一文閱讀。

時值夏秋之交,坐在寢室的陽臺眺望,大學城裡的樹木依舊蒼翠,鬱鬱蔥蔥宛如盛夏。每想到如此鮮活的景象也會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天地之間的萬物皆是如此,況人之渺渺乎?

由此,我感到了養生之必要,順從自然之必要。而莊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無所憑藉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順從自然。莊子認為,養生之道,在於“緣督以為經”,如此,便“可以養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對於我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平時,我對於自然的規律是全然無視的,吃飯不準時,作息時間也不固定,飽受病痛之苦。

當然,莊子所謂養生,並非只是生命的休養,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養。在中國,儒家思想有著龐大而穩固的根系。這種情況下,人無不以儒家為正統,以孔孟為先師,以其著述為道德準則,而忽視了人的個性。莊子十分看重人的個性特徵,即使是天生的殘疾也是自然的恩賜。防止我們思想固化方面,莊子真是有著莫大的貢獻。誠然,與其千篇一律,不如“鶴立雞群”!

文中,莊子還表達了對儒家道德的輕視,從其對於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他認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無需拒絕,極為瀟灑大度。這種順應,近乎樂觀,對人心境的開闊是不無裨益的。當然,我覺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規範,畢竟千年的積累也是精華。只是結合了莊子的思想更能發展人自身的修養,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