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二年級數學《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校園 閱讀(3.18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學《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數學《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

一: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這節課,一次“不周全面”的情景設計,讓我明白髮展學生的情感遠比發展學生的知識重要。我慶幸自己沒有利用老師的威嚴“遏制”他們當時的“氣憤”,才有了那樣簡單卻深奧的語言,才有了越來越多的孩子願意告訴我他們的真實想法,才有了一些平時不愛舉起的小手如今高舉過頭頂、我越來越明白,要激發孩子們學習興趣,其實很簡單:可能是一句表揚的話;可能是一個關注的眼神;可能是一次對他的微笑、

上完這節課,我更加堅定要優待每位孩子的想法,記得有位名師曾說:關注每位孩子,因為你不知道哪朵雲彩會下雨。隨著教學實踐的積累,我瞭解到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長處不同,不要拿常規標準衡量每位孩子。多想想:米有所短,釐米有所長,在良好的心態下就能教好更多的孩子。

二、從實際需要出發,讓學生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教學時,我創設了“我想給同學們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須知道桌子的長和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實際中測量長度的必要性,然後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物作測量標準去量桌子的長,結果量得的數量不一樣,由此引起認知衝突,使學生體會到,要想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二年級數學《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2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節 上課,都說有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發現人教版的第一單元幾乎都是與生活常識密切聯絡,難道是教材編寫人員要用這貼近實際的短短的一單元讓學生度過開學的緩衝期嗎?可是對於教師來說,這樣的單元並不好上。

我總結有以下幾點:

1.學生對都是圖畫的課本很感興趣,但預習時卻抓不住重點,找不到明顯的知識點進而匆匆過去。

2.新入學,學生心態上放鬆,家長也未能抓緊,認為這樣的單元簡單,可殊不知《長度單位》統一標準的思想影響深遠,如果本單元大意了,小到影響高年級的千米等單位,大到以後接觸的微觀世界單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長度單位等,而長度單位只是測量物體的一個物理量而已,生活總無論任何事情都需要統一的標準才能井井有序、規範制度。

3.對於教師來說,本單元需要學生大量的實踐操作,這需要教師示範、學生引領等課堂活動,對於經驗不很豐富的我來說,課堂管理是個挑戰,要從聲音、動作、提問方式、獎勵機制等多種課堂技巧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要控制課堂,在穩住課堂的同時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點。

正因為這些,所以第一課要慎重。

本節課我採取重經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腳長、步長等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工具,獨立測量課桌的長度,通過一個物體得到不同的測量結果體現出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統一的標準去測量,這樣才能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長。

接著很自然過渡到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呢?學生很整齊的回答直尺,這點讓我非常意外。孩子們腦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選擇工具去解決問題,我非常開心,於是又問了一個有難度的問題:

我現在挑選了班級同學的幾把直尺,這些直尺有的紅色、有的透明、有20釐米、有15釐米、還有摺疊的直尺,樣子、長度都不一樣,用它們來測量數學書短邊的長度,測量出來的結果相同嗎?(出於這樣的問題是由於一次聽課測量的結果不同,孩子說是因為直尺不一樣)

許多孩子被問住了,回答:不同。

於是,我放慢了節奏,讓孩子經歷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測量數學書的短邊長度,測量結果相同嗎?

2.實踐活動:(1)獨立完成進行測量,大約有多少釐米

(2)同桌討論,看一看對方如何測量的

3.成果展示:學生回答測量結果

4.得出結論

通過這次的簡單嘗試,我發現二年級的孩子已初具小組討論的模樣,能相互交流和幫助,狀態非常好,而且幾乎每位學生都願意量一量,說一說。我想多讓孩子自己去探討,開始會慢些但對數學思維和為人處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後通過活動和呈現的結果上看,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所以確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體長度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

有了這樣的共識,再規範1釐米就有了很大的幫助。這也是統一標準的根本目的: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需要測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認為這也是大自然統一、守恆的規律吧。

本節課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沒有課堂上建立釐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計黑板有多長?是否有實在的價值。但對我來說有一點,知道很多孩子對生活常識沒概念,出現黑板長40米,以後在教學中更應該對部分孩子加強經驗的關注和提問。

本學期也有感悟:對於新的教材,一定要每節課教授什麼樣的知識點、重點把握清楚,多看習題,做中學,學中做,展現課堂練習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