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語文“互動式單元檢測”初探

校園 閱讀(1.66W)

教學完一個單元后,我們都習慣引導學生對這個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歸納,然後檢測。通過檢測,我們可以瞭解自己教學效率的高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查漏補缺,讓學生的知識紮實,技能過手。

淺談語文“互動式單元檢測”初探

過去,我常沿用傳統的單元檢測形式:發一套訂製的單元檢測題給學生,要求在兩節課內完成;之後,就開始辛苦地閱卷,兩個班的試卷通常要用半天的時間;最後,還得進行細緻深入地試卷分析和評講,至少又要累半天。

久而生厭,由於慣用這種形式,我對單元檢測都有幾分厭懼。“厭”的是這種形式單一枯燥,不能調動學生對檢測的興趣,因為學生在整個檢測過程中屬於被檢測的物件,他們的心理一直處於緊張狀態,難怪提起“考試”,學生便覺煩惱,常說“考考考,老師的法寶”;“懼”的是考一次我就得從頭到尾、從早到晚操勞近兩天,且學生的收穫不大,因為學生面對的考題是一成不變的,即使教師在評講時對某些知識做延伸,學生獲得的知識也是有限的。

所以,我深感要更新教學觀念,不能總走老路子。否則,如果不管學生的感受,一直沿用傳統的檢測形式,學生學語文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便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知識和技能也不能得以鞏固和提高,並且,這種做法也不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不利於學生的成長。

那麼怎樣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語文單元檢測中來,且考得輕鬆又收穫多多呢?

看來,只有換換學生對考試的口味,即變換一種檢測方式,才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啟用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張揚學生束縛的個性。

為此,我遵循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精心設計並初步實踐了一種單元檢測形式,我將它命名為“互動式單元檢測”,其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一、生生擬題。第一次學生出題,需做規範性地指導。我上完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后,為引導學生正確規範地擬製語文知識測試的客觀題,便事先印發了一張題卡(見附錄)給他們,讓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題幹要求選取本單元課文內的知識進行命制。待學生熟悉擬題的規則後,可只告訴他們要考的知識點及題型,題乾的具體要求可讓他們靈活設定。命題時可讓學生先設定正確答案選項,再設定錯誤答案選項,以避免選項無答案的情況出現。從實踐看,學生對這種檢測形式興趣極濃,用學生的話說“過把當老師的癮了!”。課堂上只見他們不斷地翻動著課本,查閱著資料書和工具書,時時問問同學,時時舉手詢問老師。老師在課堂中巡迴檢查,指導一些擬題的規則,回答學生提出的疑問。

二、交換檢測。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擬好題後,老師組織學生前後桌(或左右桌)交換試卷進行檢測,也可在兩個班間交換測試。檢測時,要嚴肅考紀,不能

再翻閱資料或向擬題者索要答案。此時,教師便擔當起監考的職責。當然,由於學生擬題的經驗有限,檢測過程中,一些學生不免會提出這些疑問:“這道題沒答案,怎麼辦?”“這道題沒按要求擬,我怎麼做?”“這個同學寫的字我認不著,怎麼做?”針對這些疑問,我告訴學生,如果是擬題者的失誤,造成不能選出答案,評分時扣擬題者的得分,做題者應糾正其失誤,評分時那道題才能得分。

三、生生評卷。學生檢測完畢,老師組織學生將試卷返還給擬題者。擬題者根據擬題時備好的答案,對做題者進行評分。評分要求公正、嚴格、準確。評卷時,教師指導學生用紅筆勾出做題者的正確選項,並在“做題得分”欄上填上得分,此項得分就是本單元學生的知識測試得分。然後,再將試卷交給做題者,做題者記下自己的得分後,迅速分析做錯的試題,找出錯因,及時糾正,對確實不能理解的題,可先請教擬題者,若仍弄不清楚,就詢問老師。最後,做題者要對自己所做的那份試卷的擬題水準進行評估,即按要求擬對1小題得3分,並在“擬題得分”欄上填上得分,此項得分就是本單元學生的能力測試得分。之後,做題者將試卷交還給擬題者。

四、小組交流。小組內的五六個同學圍坐在一起,由組長負責,先統計組員此次單元測試的總成績。每位同學的總成績為自己的“擬題得分”與做同學試卷獲得的“做題得分”之和。組長統計完畢再交給科代表做統計。然後小組內分任務傳閱試題,如A同學閱讀小組內每位同學擬製的語音題,分析歸納本單元需重點辨析記憶的語音知識有哪些,做好發言準備。B同學閱讀小組內每位同學擬製的字形題,分析歸納本單元需重點辨析記憶的字形有哪些,做好發言準備。以次類推。最後組長組織同學交流。此時我要求學生在聽同學發言時,若有自己在梳理知識或擬題時未涉及到的知識,應及時查漏補缺,並在自己的試卷上做好筆記。學生交流時,教師應深入一些學習小組,聽取他們的發言,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五、教師總結。教師公佈此次單元測試各位同學的成績。評價學生在整個檢測活動中的表現。表揚擬題優秀者,張貼其試卷;表揚交流過程中踴躍出色的同學。提出在這種檢測中今後應注意的問題。

綜上所述,互動式單元檢測就是在教學完一個單元后,為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技能,讓學生根據單元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考題、相互檢測評卷的一種學習交流過程。整個過程需要的課時視題量的多少而定,一般控制在2—3課時內。一般前兩個階段2課時,若把擬題作為課後作業,這兩個階段就只需1課時;最後三個階段1課時。

其實,這種檢測形式更適用於說明文、文言文單元或高三語文考點複習檢測,因為學生在學習和複習這些知識時已倍感枯燥乏味,若再用陳舊的檢測形式(甩一套試題給他學生,然後要他們老老實實地做),勢必喚不起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更達不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而偶爾用用這種檢測形式,可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自己用心用腦對知識進行篩選、探究、思考和消化。其中,相互的合作交流,可以避免一套試卷、一個教師難以滿足眾多學生的學習口味的不足,從而真正達到使學生的知識得以鞏固,思維得以訓練,能力得以提升的目的,同時老師也能從以往繁瑣的閱卷評卷工作中解放出來,擔當起自己的本質任務——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威的講授者。

可見,“互動式檢測”與傳統的檢測形式比較,確有其優點:它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變讓學生做現成的題為自己擬題。此時,學生自主了,他們動手翻書、查閱資料及工具書時,所學的知識就得到了鞏固。他們精選題材、擬製考題時,其思維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審題解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了歷練。變做一成不變的題為做靈活多樣的題。由於學生對單元知識的理解程度、歸納水平和擬題能力的差異,擬出的試題難易深淺、質量高低不盡一致,這樣試題便會呈現豐富多樣的`特點,學生在互測和交流的過程中,他們的知識得到了互補。變老師閱卷評講為學生互評交流。常用傳統的檢測形式,有時是累了老師,煩了學生,結果老師懂了,學生蒙了。換用一下新的形式,學生興趣濃了。且互評交流,激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組織了兩次這樣的檢測後,我曾要求學生用書面的形式對這種檢測形式進行評價,95%的學生都認為:這種檢測形式新穎有趣,讓我們在活動中輕鬆地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比以往那種獨立緊張地做固定的試題獲得的知識更全面、更牢固;由於讓我們自己嘗試了擬題,我們體會到了要擬好一份題是多麼不容易!需對本單元的知識熟悉掌握,需對設題的技巧掌握嫻熟,不然就會像個別同學那樣在練習冊上照搬習題或擬的題錯誤百出;儘管大學聯考不考我們擬題,但這種檢測形式能考查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間接提高了我們審題和解題的能力,增強了我們團結合作的意識。真是一舉多得!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不完美性。這種互動式檢測形式也不無弊端。如有少數學生的確知識淺薄,能力不足,擬題會不規範甚至不能擬製,就完全照搬習題;另外由於試題多樣化,造成評價學生知識水平的標準不統一,這就會出現學生認為的不公平的現象,因為遇到題難,得分就低;遇到題淺,得分就高。這樣,教師在評估學生時就不能只看分數,應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以鼓勵為主。我是這樣告訴學生的:“學習重在平時刻苦努力,這種檢測是用於檢測你們平時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情況。只要你們做學習的有心人,今後多留心設題技巧,細心審題,用心解題,逐漸地會適應並喜歡它的。”

如果說考試是教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用餐,那麼傳統的檢測形式就是餐桌上的米飯,互動式檢測則是餐桌上的佳餚。當學生米飯吃厭時,教師就讓他們品嚐一些佳餚,學生對考試的口味不就大增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