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

校園 閱讀(6.69K)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現在讀來依舊有很大的感觸。關於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的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

  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篇一

《出師表》一文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伐魏前給皇上劉禪的一封諫文,文中內容振奮人心,表現出諸葛亮忠心報國、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和他不求富貴,安貧樂道的品質。

從“不求聞達於諸侯”者出,諸葛亮身為丞相,只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不是為了自己享受富貴榮華,可見諸葛亮的品質,是歷史長河中的所有忠志之士不能相比的。

而“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一句中則可看出諸葛亮誓死忠於蜀國。此忠誠之心,世間罕見,雖然古今以來,也有如此臣民,但像諸葛亮這般,願以死報於國家的,也是屈指可數,杳杳無幾的。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即使死也要統一三國、興復漢室、北定中原的遠大抱負和志向。

諸葛孔明對朝廷文官侍中郭攸之、侍郎費禕、董允等人和上將大督都向寵的稱讚和勸後主重用他們的言語,則表現出武侯並非嫉妒能之輩,而是希望後主知人善任,把他們安排在適當的職位上,能報效國家,使國家興旺昌盛,這足以表現出諸葛亮對自己的國家以及君主陛下的忠誠和愛戴和他對賢能的器重,不國為他們能幹就認為其會對自己的權利造成威脅。

諸葛亮被先帝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後,便日日夜夜為先帝奔波,建立了大小戰功無數件,後來失敗,劉備不幸身亡,便又竭力輔佐後主劉禪,一心想著興復漢室,可終未如願,正所謂出師未始身先死。

諸葛亮值得我們尊敬。

  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篇二

《出師表》從古至今可以說是所有的忠臣學習的典範,也是諸葛亮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通讀整篇出師表,最大的體會就是諸葛亮的深思熟慮以及心思縝密了。在整個的出師表當中,諸葛亮就像是一位紳士的英國管家一樣,將所有的可能出現的情況都做了一個詳細的列表。

而且,在這個列表當中,也是充當了一個鬧鐘的作用,將所有的能夠想到的都揮灑其中。但是,雖然一切的安排都是如此的縝密,最終的阿斗還是沒能夠像預期的那樣獲得最後的勝利。其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恰恰就是諸葛亮的這一份縝密的心思。

因為,在整個的過程當中,諸葛亮都沒有將阿斗視作一個也是有自己想法的物件。而是像一個幼兒園的.老師一樣手把手地教導著阿斗該怎麼辦。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阿斗並沒有任何的危機處理能力。對於諸葛亮提及的情況可能能夠按照預先的計劃逐步實行,但是一旦出現了計劃之外的情況,整個的程序就完全被打破了。

所以說,諸葛亮確實是一位大忠臣,但是卻不是一位很好的教導者。他有著無人能及的智慧,但是他的智慧只是在於本身的行動當中。所以說,忠臣雖然是最大的智者,但是不一定是最佳的導師。從孔子的觀點來看,執教最重要的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現在廣泛接受的靈活教學。但是,諸葛亮顯然在這方面是不合格的,所以,這位大忠臣最終也還是迴天乏力。

  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篇三

手裡捧著《出師表》這傳世佳作,恍然,錯覺那是一個將要遠征的老父親對留在家鄉的兒子的諄諄教誨。然而,開篇的「臣亮言」三字點明瞭一個無情的現實,這只不過是一個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罷了。而此種隻言片語,謙敬的已不似臣子,讀到這些,我不禁為一代英雄難過。

從分析「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當今危機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的孜孜規勸,諸葛丞相之心人神共鑑;從道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與亂世」而自己無爭霸野心到「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七擒孟獲以示忠心,孔明賢人之忠天地共知。

恍惚間忽然想起一句《後出師表》中傳頌千古的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一生七擒孟獲定南方,六出祁山伐中原,的確踐行了他所許下的誓言。

然而,恐怕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願相信自己一生嘔心瀝血、苦心扶持的蜀漢王國,在他死後僅二十來年,就敗在了自己曾寄予無限希望的後主劉禪手上。

劉禪的平庸無能和孔明的足智多謀是人人皆知的。就連《三國志·蜀傳·先主傳》中都記載著,劉備臨終向諸葛亮託孤,也不得不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站在我這個後人的角度,這卻是劉備為了「家天下」而使的一條欲擒故縱的毒計罷。當真是如後世杜甫所言「兩朝開濟老臣心」啊!正是因為劉備的「理解」、「寬容」把諸葛亮推向為他的傻兒子賣命,使得諸葛亮絕不敢忘先主之「遺德」,絕不敢動廢王自立之「賊心」。

於是乎,從此,以諸葛亮之智、之聰、之能,竟不得不聽從於劉禪之蠢、之愚、之笨!從此,一代賢相為了君臣父子那套鬼花樣,竟把自己的前程賣給了劉家王朝,把自己的命運綁在了一個平庸王朝的戰車上……

從現代人最現實的眼光來看,智慧如神人的諸葛孔明也不過如此,也不過只是個只知忠君、王權至上、不懂跳槽的傻蛋!設若當年孔明先生不為愚忠思想所囿,擇賢主而盡其能;甚或有得司馬懿之一半野心,自立為蜀中之主,那麼三分天下終歸誰手,亦未可知也!

只可惜英雄氣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縱使諸葛亮一生南征北戰,戎馬倥傯,事必躬親,最終也只落得「五丈原一夕秋風,錦官城片片降幡。」英雄的凋零竟如此悽慘,何也?只因為他一生所從事的事業成功的隻手可數,概率幾近於零!但若當初丞相選擇了曹家甚或是孫家,有著不同於劉家那般羸弱的資本,恐怕三分天下的日子就不如現實中那麼久了!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人格上是可敬的,可在歷史和現實中是可悲的!歷史是公正的,它讓劉備之類想「家天下萬世一系」者的美夢在其愚子身上便做了了結;歷史卻又是不公正的,它讓本該做君主、做父親的人做了大臣、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