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諸葛亮的故事優秀讀後感作文

校園 閱讀(1.13W)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故事流傳至今。讀了諸葛亮的故事,你都有什麼樣的感想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關於諸葛亮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諸葛亮的故事優秀讀後感作文

  關於諸葛亮的讀後感篇一

利用寒假我讀了《影響世界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一書中的<諸葛亮>一篇,讀了這篇文章我為諸葛亮擁有棟樑之才而深受感動,他思維敏捷.足智多謀,深思熟慮,真不愧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蜀國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

諸葛亮小時候父母就去世了,他生活很艱苦,17歲時來到隴中,在那裡邊種田邊讀書,學問有很大的長進,諸葛亮很有抱負,他的理想是輔佐一位好皇帝統一中國。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做了他的軍師,當時劉備的軍隊十分弱小,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實力大增,也打敗了當時最強的對手曹操。公元二百二十一年建立了蜀漢政權,蜀漢政權建立後,諸葛亮一片忠心,勤勤懇懇,幾年後劉備病死將獨子劉禪託付給了他,諸葛亮開始輔佐小皇帝,他還大力發展生產,整頓軍隊,有了諸葛亮蜀國才從貧窮走向了繁榮富強。

後來諸葛亮為了統一中國,開始了北伐戰爭,最終因過度勞累病逝前線。諸葛亮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鞠躬盡瘁的典範。在來看看我:天資聰慧固然可貴,而做事認真嚴謹的態度更為重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

  關於諸葛亮的讀後感篇二

如果說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救萬民於水火而禮賢下士平易近人,那麼諸葛亮則是智慧的化身,火燒赤壁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部《三國演義》成就了幾個經典角色,也讓千百年來的讀者形成了尊劉貶曹的思維定式。可是,真正的歷史是我們瞭解的那樣嗎?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是小說家、史官融合了個人情感甚至政治陰謀的歷史。人們只看到諸葛亮的智慧和偉大,看到他的陰謀和罪惡了嗎?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亮一出山,就連續製造類“博望坡縱火案”、“新野縱火案”及聞名於天下的“赤壁大戰縱火案”。千里之中,狼煙滾滾,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儒以仁治天下,諸葛亮一介儒士,卻為了軍事利益對士兵和百姓下此毒手,令人髮指。更令百姓所苦的是,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形成,此後戰火綿延,亂世因為赤壁大戰一直延長了六十餘年。諸葛亮首次提出“天下三分”時,尚在隆中與劉備飲酒作對,他早知這一點,卻沒有阻止分裂,加速統一,反而助劉備奪荊州,篡西蜀,把他的自家兄弟們趕下臺,讓百姓們苦不堪言,這難道是“仁義”之人的所作所為嗎?(劉備先背叛袁紹,再背叛曹操,他也是個反覆之人。)

進入蜀中安身立命的諸葛丞相併沒有就此收手,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都是他犯罪的證據。讓我們看一看丞相是怎樣治國的:蜀國總人口96萬,帶甲士兵10萬,官4萬。官兵:百姓=1:6,也就是六名百姓(包括老弱婦孺)供養一名官兵,如此暴舉,連滅絕人性的希特勒和東條英機也甘拜下風。可就在此種情況下,諸葛亮還要命令夾帶著老弱病殘的軍隊揮師南下,六舉北出。據統計,東漢末年全國人口5648萬,而到了公元263年魏滅蜀時,全國人口僅存767萬。這是中華歷史上最為慘痛的人口喪失。曹操詩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正是對當時百姓遭戰火荼毒慘狀的生動描繪。就連一向貶曹尊劉的羅貫中也在《三國演義》七擒孟獲後寫道:“瘴煙之內,陰鬼無數”,反觀諸葛丞相,他有過悔改之心嗎?沒有,他為了一紙《出師表》的千古流芳,不惜犧牲百姓,為自己鋪上了流血的仕途。

大刀闊斧希望大下一片江山的諸葛丞相一面揚言“王業不偏安”,一面還要除掉妨礙自己事業的“礙眼同僚”,比如李嚴。李嚴的'下場我們在《三國演義》中清除地看到。殊不知這樣的下場也是諸葛亮希望看到的?自入蜀以來,劉備團體一下分為兩派勢力。一派是跟劉備打天下的荊州集團,一派是長年居於川中的原蜀集團。原蜀集團的代表就是李嚴。為了把權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諸葛亮大力排擠原蜀集團而使荊州集團獨大,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白帝城託孤的兩位顧命大臣,卻屢遭排擠,最終以誤報吳國入侵的軍務大罪由丞相獨斷處決,後主劉禪連過問的機會都沒有。諸葛亮處決李嚴之後,還假惺惺地提拔一下李嚴之子李豐以慰軍心,生怕自己所作所為惹人非議。而他治蜀期間,百官皆設,獨獨不設史官。陳壽《三國志》載:“國不置史,註記無官。”光芒萬丈的諸葛丞相不可能不希望有史官多記他的高尚人格,聰明才智,而他此舉又是為了掩飾什麼歷史真相呢?而對於一直忠心耿耿跟隨劉備的簡雍,資歷比諸葛亮還老,為何找不到關於他後半生的半點文字記載呢?還有關羽、馬謖之死,也真的如此單純嗎?

公元234年,諸葛亮走完了他的戎馬一生,而作為後人的我們,卻永遠無法真正瞭解他是怎樣複雜而深不可測的人。他並不只有忠義儒雅,機智過人的光輝一面。史學家、小說家筆下的歷史,不是毋庸置疑的歷史。昨夜歷史,都已隨風散去,而我們所擁有的,是我們看待歷史的態度。

  關於諸葛亮的讀後感篇三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誡子書》

最近忙於聖誕、新年購物,受到不少追求享樂、崇尚名牌、不思上進等消極思想的影響,學業有所鬆弛。看看周圍的人沒有幾個是很有事業心的,更勿論是胸懷大志的,經常會嘆息。今天重讀諸葛亮的《誡子書》,感到又一次起到了警醒和勵志作用。

我覺得,這樣的文章和警句要經常讀,可以時時提醒和鼓勵自己,要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只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勤學多思,才能“廣才”、“成學”;否則,真的會“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在院裡舉辦廉政文化書畫筆會上,甘老師欣然為我題寫了一副書法:“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把它掛在了我的辦公室牆上,時時觀賞,細細品味,受益良多。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取自於諸葛亮的《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意思是說,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專心致志,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對社會無任何用處,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破家舊舍裡。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書全文86個字,字字珠璣,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聯想到本職工作——人民法官,從中給我予很多啟示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一名法官,我們的理想就是追求法律神聖,通過法律的實施來實現正義和公平。為了實現理想境界,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努力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清者清白,廉者潔淨。法官作為社會的普通成員,處在燈紅酒綠的五彩世界,各種誘惑無處不在,如何抗拒誘惑,唯有靜、儉既養德又養廉,清心寡慾才能志向堅定。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人說,選擇了法官這個職業,就選擇了孤獨,這話不無道理。法庭上脣槍舌劍之間的坐壁上觀,深夜孤燈下辨法析理的苦思冥想,與形形色色社會角色保持距離的矜持,處處透著“高處不勝寒”的孤獨。但高舉法槌定紛止爭是一種審慎和嚴謹,在各種“疑難雜症”面前,法官苦苦地尋找著“病灶”,還要在紛繁複雜的法律、法規中拿出一劑“良方”來,一個內心沒有寧靜的法官,沒有一種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哪裡會有辨法析理的深厚功底?任何“險躁”都會給案件的質量埋下隱患。寧靜是一種禪意,是一種智慧。“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只有心中寧靜,才不會困於喧囂的市井,不會被紛繁複雜的社會表象擾亂心智。寧靜,實在是法官職業所使然。

淡泊、寧靜,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是以“明志”、“致遠”為目標的。良醫能妙手回春,庸醫則能變相殺人;好工匠能鑄造出鋒利無比的寶劍,一般工匠只能打造出鐵器而已。為什麼會這樣?技藝高下不同也。法官就像醫生,像鑄劍的工匠:同一個案件,有的法官能把它斷好,有的法官卻把它辦砸,什麼原因呢?同樣是技藝高下有別。一個好的法官,就應該是名醫,是好工匠,是有著高超技藝的法律專家。知識是“明志、致遠”的營養源和動力。知識浩瀚無際,對待學習,來不得半點“淫慢”;“年與時馳,意與日去”,要有“只爭朝夕”精神,加強學習、善於學習,持之以恆,博覽群書,積學儲寶,才能不斷地“明志”;才能與時俱進,到達“致遠”的彼岸。